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及TCD观察论文_张延霞1,金正贤2(通讯作者),王利群1,苏玉文1,

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及TCD观察论文_张延霞1,金正贤2(通讯作者),王利群1,苏玉文1,

张延霞1 金正贤2(通讯作者) 王利群1 苏玉文1 宋毓敏1

(1解放军第88医院老年病科 山东泰安 271000)

(2泰山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山东泰安 271000)

【关键词】 天麻素 后循环缺血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055-02

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平衡失调、视力障碍、头痛等,其所致的眩晕往往缓解慢,复发率高。我们采用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100例,并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和经颅多普勒(TCD)的变化,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9.6~2013.6我科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 符合2006年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准[1]。经听力学、前庭功能检查和头颅MRI检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眩晕。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0~76岁,平均53.8岁,其中伴有高血压18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2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9~78岁,平均57.3岁, 其中伴有高血压17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1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经头颅 CT 或 MRI 检查排除脑出血、脑肿瘤、大脑脑梗死、血液病、低血压及耳源性、眼源性眩晕、神经症、药物中毒等。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等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天麻素注射液0.6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1.3 检测指标 ①两组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采用TCD DWL型检测仪,探头频率2 MHz,经枕窗探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cm/s)。其操作及数据均以焦明德所提供的方法和数据为标准[2]。②临床疗效评定: 疗效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好转标准》中有关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断[3],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并据此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TCD检测,BA和左右侧VA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提高更明显。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比较cm/s,x±s

组别 n 时间 BA VA 左 右 观察组 50 治疗前 41.6±3.3 32.2±3.1 30.4±3.2 治疗后 58.9±3.0①③ 48.2±2.4①③ 48.2±3.7①③ 对照组 50 治疗前 42.3±3.5 33.4±3.2 31.9±3.7 治疗后 48.1±3.1② 38.5±3.4② 37.8±3.3②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③P<0.05表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23(46.0) 15(30.0) 9(18.0) 3(6.0) 94.0① 对照组 50 18(36.0) 12(24.0) 7(14.0) 13(26.0) 74.8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小脑及脑干等出现缺血缺氧功能障碍,表现为眩晕、呕吐、站立不稳及眼球震颤等,本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与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颈椎病等有关,机制主要是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栓塞为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本文临床资料显示与上述结果相符,两组病人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TCD检查亦支持该结果。该病的急性期治疗目前仍未见专门针对后循环缺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4]。

天麻具有平肝潜阳熄风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天麻素注射液是单体制剂,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进入体内后先被分解成天麻素元(对羟基苯甲醇),通过血脑屏障,结合到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CI受体-主要的抑制性神经介质受体,继而发挥效应。天麻甙元能竞争性抑制地西泮等药物与该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冲动向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元传导,阻断或减弱脑干网状结构上行启动系统,从而发挥其切断不良前庭反射及中枢抑制效应。药理上具有抗眩晕、镇静等作用[5-6]。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天麻素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后循环缺血并观察其疗效。本文结果提示,天麻素注射液静脉输入能迅速提高血药浓度,药物起效快,通过扩张脑血管、增加中央和外周血管顺应性,减少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等的供血,促进神经细胞能量代谢、保护神经细胞,从而缓解眩晕、平衡障碍、耳鸣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TCD 是诊断和评价后循环缺血的一种较理想的无创检查方法[7],本文应用TCD 检查,结果提示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改善;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因此,静脉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显著,对伴有眩晕症状的患者疗效更佳,提示天麻素对眩晕的短期临床疗效肯定, 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安全可靠,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 志,2006, 45(9): 786-787.

[2]焦明德,徐丹枫,于波,等.经颅多普勒声谱图的临床应用—正常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1:01.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79.

[4]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5]林青,李秀芳,李文军,等.天麻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6,10(1):33.

[6]何晶.天麻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天津药学,2006,18(5):62-63.

[7]邵春香,张弘娟,郭晖. TCD 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35 例 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0(31):7712.

论文作者:张延霞1,金正贤2(通讯作者),王利群1,苏玉文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4-4

标签:;  ;  ;  ;  ;  ;  ;  ;  

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及TCD观察论文_张延霞1,金正贤2(通讯作者),王利群1,苏玉文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