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面口合谷收”论文_董甜甜1 杨继国2

刍议“面口合谷收”论文_董甜甜1 杨继国2

(1.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5)

摘要:本文从祖国医学、现代医学两方面阐述“面口合谷收”的机理,并列举临床案例说明合谷穴对面口部疾病的主治作用。祖国医学从经络理论、根结理论等方面阐述了合谷穴与面口部存在着密切联系。现代医学认为合谷区与面口部的联系可能是通过脊髓以及脑内的神经纤维投射实现的,这为“面口合谷收”提供了客观依据。探讨“面口合谷收”的机理,将更好地指导临床学习和应用。

关健词: 合谷穴;面口部;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 R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面口合谷收”作为针灸学习及临床运用的重要原则见于《四总穴歌》(始载于明代朱权所著《乾坤生意》),它传达了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殊联系。这一歌赋几千年来流传甚广,且疗效显著,现就二者联系作简要理论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学习和应用。

1 祖国医学对二者联系的阐述

对于“面口合谷收”,祖国医学有其独特的记载。①经络循行方面。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灵枢·经脉》中道:“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说明合谷穴与面口部有着经脉联系,故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对于本经循行所过的面颊、口唇部有治疗作用。②根结理论方面。《灵枢·根结》中提到的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各穴:“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人体经气在经脉中输注,发于根部,循着“根→溜→注→入”的方向上入于头。从而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联系,在临床应用上,四肢部腧穴不仅对其所在局部有治疗作用,又能治疗头面、胸、腹、背部的疾患。另一方面,根结理论影射出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理论也充分反映了腧穴的远端取穴原则。故合谷穴在根结理论方面也为“面口合谷收”做了有力支撑。③众多古代文献记载了合谷穴具有主治头面部疾病的特点。比如:《针灸甲乙经》曰:“合谷穴,主治唇吻不收”。《玉龙歌》言:“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及《杂病穴法歌》道:“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等,通过主治疾病的特点可以揭示合谷穴与面口部存在着必然联系。

2 现代医学对二者联系的探索

从现代医学上看,国内研究者已对“面口合谷收”进行了诸多研究。①神经解剖学方面。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1]中合谷穴的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深层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尺神经源于臂丛C8~T1,桡神经源于臂丛C5~T1,故合谷穴神经源于臂丛神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朱在波等[ 2]认为合谷穴与面口部的初级传入纤维可经颈髓到达脑干孤束核和网状结构。脊髓上行纤维可投射至网状结构。景向红等[ 3]认为合谷穴区的感觉传入在脊髓背根结、丘脑及大脑皮质三个部位内的投射终止区相邻或重叠,可能发生会聚。②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方面。胡培东[ 4]利用MR功能成像(fMR)发现,手部运动的功能活动区在对侧中央沟周围皮层,主要在于对侧主感觉、运动皮层。③红外热成像方面。张栋等[5]用红外热成像图验证“面口合谷收 ”的理论,针刺健康者单侧合谷穴,发现面部两侧温度明显升高,以口唇,鼻等部位升温最明显。上述研究表明,合谷区与面口部的联系可能是通过脊髓以及脑内的神经纤维投射实现的,因而为“面口合谷收”提供了客观依据。

3 病案举例

患者王XX,男,30岁。2015年3月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口眼歪斜2天。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于昨日晨起后发现左侧面部发木,口眼闭合不全。现症见:左侧口眼歪斜,无头痛、头痒,无口干、口苦。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左侧额纹消失,左侧眼睑闭合力弱,左鼻唇沟变浅,左口角下垂,鼓腮漏气,示齿较差。耳后乳突无疼痛,外耳及听力正常。伸舌居中,味觉正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颅外型)。中医诊断:面瘫(气血阻滞型)。治则:祛风散邪,疏通经络。取穴:右侧合谷,患侧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地仓、翳风、太冲。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直径0.30mm、长40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进行阳白透刺鱼腰,太阳向下沿颧骨弓后缘斜刺30-35mm、翳风直刺20-25 mm、合谷直刺15-20mm、太冲直刺15-20mm;采用直径0.30mm、长75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进行地仓透刺颊车。面部穴位及太冲穴以得气为度,合谷穴快速持续捻转1min,角度90-180度,频率约200次/分,患者右手食指出现轻微抽动,自感左侧面部微麻微热。留针20min, 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患者痊愈。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此案例巧妙运用“面口合谷收”理论,强调合谷穴的针刺手法应用,使之产生经络传导,加强面口部气血运行,使面部肌肉得以濡养,从而使面瘫获得康复。

参考文献:

[1]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5

[2]朱在波,刘立安.“面口合谷收”机理浅议[J].山西中医,2010,26(2):61-62.

[3]景向红,蔡虹,逮波,等.“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J].中国针灸,2003,32(2):109-110

[4]胡培东.fMR与脑功能成像[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29(3): 191-193.

[5]张栋,高惠合,温宝珠,等.“面口合谷收”的红外热像图验证[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31-34.

收稿日期:2015-10-19

论文作者:董甜甜1 杨继国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  ;  ;  ;  ;  ;  ;  ;  

刍议“面口合谷收”论文_董甜甜1 杨继国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