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210000
摘要: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本文通过对兴福寺建筑形制及石雕进行以现场拍照、观察、测量、记录的方式分析考略,藉以丰富佛教寺院历史文化内涵,探究近代中国佛教墓塔形态的发展演变。
一 兴福寺塔林简介
云栖塔院位于兴福寺后山(西北端),由文殊殿东侧的台阶拾级而上,到达后山,云栖塔院占地约1000平方米,约为寺庙面积的二分之一。
其中包括高僧墓塔、云栖堂、日照亭、伴竹亭,其中27座墓塔都完好保存,(原29座,两座已搬迁),墓塔以云栖堂为中轴线呈阶梯状分布,西侧分布较东部相对密集,并且年代更近。
二 建筑形制
云栖塔林建筑形制,种类丰富,形态各异。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墓塔来探究兴福寺塔林形制变化,以便从不同的结构分析中找出佛教墓塔的形制发展规律。
(1) 观性法师墓塔:
观性法师,广东潮阳人。老法师世家信佛,未及弱冠,即于12岁在白云庵带发出家,随师学习仪规,29岁随师迁居镇江,后到上海白云庵剃度为尼.取法名观性,得戒于沉香阁应慈老法师座下。
位置介绍
观性法师墓塔位于云栖塔院西北端,西端紧邻自明法师墓塔,东侧为印江法师墓塔。该塔坐北朝南,为六边形的三层密檐式结构石塔,底部有约40cm的方形基台。主要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约3.5米,背靠半月形岩石水泥砌缝围墙,塔前有石砌供台,四周有狮头装饰的栏杆围合,入口处有两座雄狮,周围种有松树。
结构分析
基座:为须弥塔座。高约460mm,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1300mm。须弥座的上的上枋、上枭、下枋、下枭均为砖石垒砌,上枭、下枭部位都以肥硕的莲瓣纹雕饰,每面九瓣,高度为100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束腰高度为150mm,正面雕刻卷草。
塔身: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六棱柱体组成,组成部分为台座、主体与三层飞檐,共17层,总高约2.5米。台座为须弥座,须弥座下部是六角形底座,底座上为六边形方涩,上作覆莲瓣,每面五瓣。其上是六边形束腰,束腰正面雕刻莲花纹样。束腰上涩为二层叠涩,以承上部塔身。塔身主体部分约1米,为边长400mm的六棱柱体,柱体六面皆雕饰形态各异的莲花纹样。塔身上部又出二层叠涩,叠涩上出檐雕刻莲花纹样,檐上为150mm的六棱柱,每面雕刻莲花和佛祖纹样。柱上再出二层叠涩,以第一层结构为例,三层结构相同,逐级收小。
塔顶:为十一层叠涩尖锥顶,高约为750mm,底座为高60mm的六角形。顶部为椭球形石体和莲花造型的宝珠,高约180mm。叠涩总高为450mm,最上部叠涩以半菱形线条装饰,其余不作任何雕饰。
(2)持松法师墓塔
释持松, 俗姓张,法名密林,字持松,学密后号入入金刚。又以私淑玄奘大师,自号师奘沙门。折叠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持松法师在上海圆寂,世寿七十九岁,僧腊六十一,戒腊五十九夏。
位置介绍
持松法师墓塔位于云栖堂西侧,紧邻日照亭,东侧为玅生法师墓塔。该塔坐北朝南,形制为五轮塔式,底部无基台。通高约3.1米,背靠半月形岩石水泥砌缝围墙,围墙上有墓碑,高约1.8米,长820mm。由于年代较久,碑上布满青苔,碑文模糊不清。塔前有石砌供台,两旁种有松树,四周有祥云装饰的栏杆围合。
结构分析
基座:复合千叶莲花型塔座。高约880mm,平面为半径800mm的圆形。下部以莲叶雕饰,中部为40mm的斜纹圆环,圆环之上为高500mm的圆柱,表面密列四层莲瓣,雕刻十分精美。持师的舍利在底座千叶莲内。真言寓意“六大无碍常瑜珈”,令人缅怀朝拜,而其法身则无所不遍也。
塔身:其上之五轮依下而上分别为方、圆、三角、半月、团形相叠,总高约为2米。长方体上面是直径600mm的球形,表面未做任何雕饰。球上为三角锥体,高度为350mm。半月形高度为250mm,顶部团形高约150mm。立方体用作塔台,圆球体用作塔身,三角锥体用作塔檐,半月体用作刹座,宝珠用作塔刹。五轮代表地、水、火、风、空,代表六大构成世间万物之本质;六大包括识大无碍,佛与众生亦相同,故此六大之所成,故能周遍法界。
(3)苇宗和尚墓塔:
苇宗和尚,曾任江苏泰城名刹光孝寺住持,但任期不久,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初春晋位,翌年六月病逝,前后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得寿只有三十八岁。
位置介绍
苇宗和尚墓塔位于云栖塔院东北端,西端紧邻自惠宗和尚墓塔,东侧为苇乘和尚墓塔。该塔坐北朝南,底部有约190cm的方形基台。主要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约2.8米,背靠半月形岩石水泥砌缝围墙,塔前有石砌供台,周围种有松树。
结构分析
基座:为方形莲花塔座。高约150mm,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1000mm。下部以莲叶雕饰,每面约十一叶。莲座上部为二层反涩,表面未做任何雕饰。
塔身:总高度约为2米。底部长方形高300mm,四面都有兰草外凸雕饰。六棱柱高200mm,六面皆有内凹雕饰,但年代久远,雕饰纹路用肉眼无法辨别。圆环高140mm,表面祥云图案装饰。圆环上圆柱体高200mm,表面雕饰三层莲瓣。塔身主体为覆钵状,前端镌刻着“苇宗影公老和尚灵塔”,表面无装饰,后端刻有碑铭。此塔虽然塔身并不是圆球体,但通过资料查阅,随着时间推进,文化演变,有些被称为五轮塔并不是采用标准造型。如江西永修真如寺的一些墓塔、河南少林寺塔林的石塔,有的塔座不是立方体,而是圆形或多边棱柱体或须弥座。这可能是佛教“五轮”的形体要素的逐渐演变和发展。
塔顶:为叠涩宝瓶尖锥顶,高约为470mm,底座为高约200mm的三层波纹状叠涩。宝瓶细长,下部较高,约为170mm,中线约为10mm,上部约90mm。除形状本身外其余不作任何雕饰。
三 结语:
佛塔为我们研究历史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历史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建筑历史更是各种科学文化的结晶。从东汉到明清,历代建筑巧匠们一直都在把最先进的技术、最优质的材料、最科学的造形反映到佛塔的建筑上。如此建筑艺术正是凝结了那个时代很多能工巧匠的心血。
作者简介:任娟娟 1994.12.10 女 汉 安徽亳州 学生 研究生在读 南京师范大学 210000 设计学
论文作者:任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雕饰论文; 塔林论文; 形制论文; 法师论文; 高约论文; 约为论文; 塔座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