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完成指导思想上的转变。即变单一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人格教育”;变单向的“号召型”教育为“机制型”教育;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引导。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要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日益增长的内在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可能拒市场经济大潮于门外,也不可能游离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改革,才能跟上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受教育者不断增长的内在需要;唯有发展,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与位置,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自身的任务与使命。为此,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指导思想上完成下列几个“转变”。
(一)变单一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格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自身定位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上,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政治方向与思想品德,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它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任务与使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一代新人的出现。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如自主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和人格品质(如开拓进取、勇于承担责任的创业精神与敬业精神,敢冒风险、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良好的心里素质等),以及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与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市场经济强调个性发展,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与独创性。它所需要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良好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标准件”。总之,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高校培养的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样的挑战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而是人为地把自已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搞所谓纯之又纯的“思想教育”或“政治教育”,则无疑将被社会所淘汰,被学生所抛弃。
学生作为正在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不仅有思想、有感情,还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以及充分体现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立的人格。其人格的各个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思想可以影响情感,情感同样也可以影响思想,而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都会对他最终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就思想论思想、就政治论政治,而要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利用一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宽自己的教育渠道。既不能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其它人格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整个高等教育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完成观念的转变,确立人格教育思想,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不仅要关注学生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而且也要十分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的日益剧烈,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增强其综合国力的根本措施。日本在80年代成立了全国教育临时审议会,开始了自明治维新以后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在深刻反省“教育荒废”及日本过去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等弊端的基础上,确立了本次教育改革中最基本的原则──“重视个性的原则”,并将培养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的“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作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①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一直把教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目前进行的第五次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宗旨是每个公民都能完善其个性,增强其独立性,并使他们都成为优秀公民……”。针对高度工业化、信息化和急剧变化的社会挑战,第五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全人”的观念。这种“全人”观包括四方面内容,即“健康的人”、“独立的人”、“创造的人”与“道德的人”,每一方面又有许多具体的要求,如“健康的人”就意味着具有“强健的体魄、刚强的意志、高尚的趣味、丰富的情感”等素质,而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新型的“全人”。②综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无疑能得到许多新的启示。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方面,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关键是要提高教育者本身的个性素质。因为只有“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其次,要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增长见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体验真理、发展个性,切实培养起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创设民主、宽松的气氛,为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在“四个坚持”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强制性的教育内容,增加可选择的教育内容,把选择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地选择适合于他自身的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与能动的追求。总之,塑造健康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致力的目标。
(二)变单向的“号召型”教育为注重学生内在需要、关心学生切身利益、精神激励与政策导向相一致的“机制型”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把一定的社会意识、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不仅包括了教师的活动,也包括了学生主体对外部世界有目的的作用改造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而前者要以后者为中介环节。因此,学生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受他自己意识的支配,取决于他自身内部的心理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就指出:“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活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而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忽视了“德”的内化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水平,过分夸大了“觉悟”的作用,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变成了单向的以“号召”为其主要特征的影响过程。如果接受教育的对象响应其“号召”,教育就起到了作用;如果不响应,教育就起不了作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号召型”教育只对较先进的层次起作用,而对最需要教育的后进层次很难起作用。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完成由“号召型”教育向“机制型”教育的转化。
所谓的“机制型”教育,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这种教育注重“德”的内化机制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注意激发学生的动机,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生思想的热点以及最大的切身利益,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展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今后争取一个好的前途,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形成了促使他们不断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而教育者的责任与高明之处,就在于如何引导他们把对个人“自我发展”的关注与追求升华到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与自觉行动上来,使这一代大学生能够把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自己的成家立业、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与学生这种努力成才的能动因素结合,一味否定“自我发展”,只讲“为社会作贡献”,或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态度,都会使学生失去个人努力进取的着眼点,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与效果。
“机制型”教育的特点,还在于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号召、说理教育、精神激励的教育方式,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走理性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精神激励与政策导向相一致、“目标─—过程─—考评”紧密联系的综合优化的新路子。即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凭借真理的力量以外,还要建立一种“奖优罚劣”、鞭策学生上进的机制。这种机制不仅使得那些具有较高觉悟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循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使得那些处于中间层次或较低层次的学生能够“不由自主”地按照教育与政策的导向前进。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那种偏离我们教育目标和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动机和追求得到抑制,而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动机得到强化,从而使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调控和保证作用,使政策导向始终与我们的教育目标一致,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一些高校所试行的记实综合考评制度,就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一种尝试。记实综合考评通过落实学生“德”的考评,以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德的基本规格,激励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它以学生的行为记实为依据,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对每个学生达到德的规格的基本要求的程度,评定相应的等级和名次,作为奖惩、进一步深造、就业推荐等的依据之一,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与其自身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学生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激励学生奋发进取。⑤记实综合考评的实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了完整的培养目标体系,同时也有了完整的教育训练体系以及检查、考评办法。尽管记实综合考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但其重视“德”的知行统一、重视教育与政策的一致性的思想,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训练与考核的做法,重视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引导,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科学化的进程,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人格教育”更多的体现了教育的目标与理想,那么,“机制型教育”则更多地关注教育的过程与手段;“人格教育”侧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机制型教育”则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学生所必须具有的共性要求。而大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正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互相依存、并行共生的两个方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承担的双重任务。
(三)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要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
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正以强劲的态势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应该顺应这个历史潮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以此为动力进行自身的改革。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并不能仅仅停留在“适应”这个层次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多的能动作用。这首先是因为,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将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面临着健全市场法规、理顺经济秩序,完善运行机制、重建价值体系,以及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负面进步等一系列问题。而社会的全面进步,成熟的、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解放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拓宽人的视野、熔铸人的品格、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来完成它在“育人”过程中所承担的使命。通过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一代新人,通过些“新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现代观念、价值取向、道德风貌、人格品质等,来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在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们观念更新与自我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既有尊重人的个性和权力的一面,又有对人冷酷无情的一面;既有注重效率、鼓励积极进取的一面,又有利己至上、弱肉强食的一面。尤其是当经济领域中通行的某些市场规则渗透到道德生活领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当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就会侵蚀一部分人的心灵,出现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和个人自由的倾向,滋长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庸俗情趣。同时,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带来了教育的诸多矛盾,如人才素质上功利与理想的矛盾,知识结构上基础与应用的矛盾,教育关系上伦理与经济的矛盾等。市场经济的机制会造就学生的务实精神,但也会形成功利主义,使自己的行为受功利驱使,缺乏价值的追求。目前在学生中出现的重应用轻基础、重能力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就是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的具体表现。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这些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采取听之任之的自然主义态度,更不能盲目地去“适应”和“迎合”,而应该以明确的价值导向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存在的东西并非都是合理的,更不都是代表理想的。我们不仅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要有改造现实的能力,要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社会变得更美好、更健康的勇气与信念。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不能为单纯的物质享受所诱惑,不能为局部的眼前利益所左右,更不能将自己囿于个人狭小圈子不能自拔。而应该有更崇高的价值追求。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更充实的精神世界和更高尚的人格境界,切实地担负起时代、国家、民族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和“孕育未来的事业”,具有目标的超前性、效果的滞后性和育人的长期性等特点。教育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代表了人类的理想与希望。正因为如此,教育从根本上排斥一切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它不仅要服从于现实的社会要求,更要从发展着的社会需要出发。如果说,“过去,全世界的教育制度总是成为各种趋势的追随者,而不是这些趋势的创造者。”那么,“现在,教育应当领先于变革,而不只是对变革作出反映,应当在帮助塑造一个人们期望的21世纪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⑥因此,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导向:对经济生活的导向;对人的行为的导向;对社会发展的导向。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如今又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挑战。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从为政治斗争服务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然而,不管是为政治服务还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所强调和关注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工具价值,都是为了满足现实社会的要求。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功能与自身价值的开掘与研究,至今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发展着的社会需求服务,如何为人自身的解放服务,如何在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中更多地发挥它的能动作用与导向作用等问题,研究得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个欠缺。今天,当我们站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度,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结论只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以被动的形式亦步亦趋地跟在经济建设的后面,而应以主动的姿态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实践中承担先导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在宏观上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更要在价值体系的重建与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惟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出“求生存”的怪圈,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担负起自身的任务与使命。
注释:
①资料来源:《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②资料来源:《外国教育资料》1993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47页。
④参见朱深潮《试论高校德育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理论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6期。
⑤参见王勤、朱深潮《论高校德育的综合优化》,《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⑥《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圆桌会议报告》,转引自《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⑦参见樊浩《市场经济与教育的价值导向》,《教育研究》199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