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士涛[1]2003年在《棉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棉铃虫寄生性优势种天敌—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室内饲养的技术,初步探讨了引诱其产卵的化学物质。为该蜂的工厂化生产、田间释放以及进一步研究寄主和天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一、生物学 (一)、成虫 1.羽化、发育历期及其影响因子 绝大部分的寄生蜂在光照期羽化占94.3%(N=385),并且在光照期内,随时间的推进羽化蜂比例呈降低趋势,其中上午4小时内羽化数占54.0%。在一定温度范围(4℃~26℃)内,温度愈低寄生蜂成虫寿命愈长。在21℃下平均可存活23.5天,在4℃~10℃下平均可存活41.3天。成蜂个体体重太低、太高对其寿命均不利,体重在2-3毫克之间寿命可达到20天左右,个别可达到30天左右。体重小于1.5毫克或大于3.5毫克时成蜂寿命低于5天。 2.交配、产卵及其影响因子 雄蜂在交配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雄蜂发现雌蜂后发生抖动触角、拍动双翅等反应,直到成功交尾。整个反应持续时间(28.63±6.90)s(N=33),交配持续时间(162.45±9.40)s(N=33)。雄蜂有再次交配表现,而雌蜂一生仅交配一次。 24h、36h的雄蜂,81.25%左右的能够成功交配,成功率最高,随蜂龄的增大雄蜂交配成功率逐渐降低;12h的雌蜂交配成功率最低为13.33%,随蜂龄的增加交配成功率逐渐增强,36h时可达100%。大于36h的雌蜂各龄期交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温度在10~30℃范围内,随温度的逐渐增大交配成功率逐渐变大。在30℃左右时最大。光强为零时寄生蜂不能进行交配,随光强增加交配成功率变大,在1500LUX时交配成功率最高为85.43%,随后在光强增大时交配成功率逐渐下降。齿唇姬蜂的代数、日龄和交配方式等对子蜂的性比均有一定的影响。 2日龄和6日龄的雌蜂其后代子蜂的性比有显着差异。即随着雌蜂羽化后日龄的增加,其后代中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降低。 不同方式交配的雌蜂,后代性比不同。对田间采集后室内饲养第一代的寄生蜂进行研究发现:源于同一世代不同父母的雌雄性个体交配以后,其后代雌蜂所占比例大于90%,源于同一世代同一父母的雌雄性个体交配后其子蜂个体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69.43士 1.29)%,明显多子雄性。孤雌生殖所产的桃性个体与雌蜂交配其后代雌雄个体数量基本为1:1。 室内多代饲养能够引起性比失调。室内饲养2—3代以后雌雄性比虽然接近1:l,但雌性所占比例下降。盯代时雄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雌性个体数量,因此室内饲养至第四代时即需要进行复壮。此外,不同的寄主害虫饲养的寄生蜂以及不同日龄的斜纹夜蛾饲养的寄生蜂性比没什显着差异。 充分交配后的棉铃虫认忏姬蜂在 26”C 卜的平均产卵量为(92.7士 17I)粒(N=12)。每日的产卵曲线为“钟”状,第一大寄生蜂产卵量低,第六天达到高峰,平均日产卵量为16j粒。不进行交配的雌蜂也能够产卵但是其于蜂全为雄性,一生平均产卵量在37.二粒。每日的产卵量曲线也呈“钟”状。 (二)、幼虫、蛹 齿唇姬蜂在室内可寄生棉怜虫、斜纹夜蛾、并均能顺利结茧。寄生棉铃虫的寄生峰发育历期为门.22f0.58)大,显着短干寄生斜纹夜蛾的发育历期门.56ed.49)天。而寄生棉铃虫、斜纹夜蛾的茧重分别为(114.e26.2)和 (11.43*17.4)毫克,无显着差异。 斜纹夜蛾幼虫被寄生后发育缓慢,从第一天开始体重增加量就显着减少,至第5天体重只有未寄生幼虫的47石3%,至第6大和第7无几乎不取食,体重更趋降低。被寄生的斜纹夜蛾一般发育到四龄。体重在6毫克以下的幼虫被寄生率最高,随体重的增大寄生率逐渐下降。当体重达到或大于50毫克时无寄生情况出现。寄生蜂对龄期在1二小时至℃小时的斜纹夜蛾幼虫寄生率最高。二、产卵生态学 寄主害虫的蜕皮、粪便和口腔分泌物质均能够引诱寄生蜂进行触角拍打的产卵搜索行为。所以,寄主代谢广物均对寄生蜂的产卵行为有引诱作用。但是,仅有寄主蜕皮能引起寄生蜂产卵器州烈的刺探行为,而粪便和口腔分泌物质不能引起刺探行为,据此初步判断引诱寄1峰产卵的化学物质可能存在于寄主害虫的表皮上。
李星, 杨赛赛, 白素芬, 李欣[2]2017年在《棉铃虫齿唇姬蜂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不仅是世界性经济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的优势种寄生蜂,而且对多种农田作物重要害虫的控制效果显着.迄今已开展了该蜂生物学与生态性特性的基础研究,揭示了控害机理,其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进展,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早日实现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商品化应用,以及更有效地发挥田间控害作用提供信息.
罗梅浩, 宋南, 郭线茹, 刘晓光, 赵国强[3]2005年在《棉铃虫齿唇姬蜂研究概况》文中提出棉铃虫齿唇姬蜂是棉铃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综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大量饲养及田间控害作用、寄主选择行为、与植物的关系、多分DNA病毒以及植物次生物质和农药对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影响等,以期为该蜂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王雄雅[4]2015年在《寄生蜂对棉铃虫凝集素和溶血素的调控及寄主新免疫因子的鉴定》文中认为本文以我国重要农作物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与其优势种幼虫内寄生蜂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为寄生体系,研究了寄生蜂C.chlorideae寄生对寄主H.armigera血淋巴免疫识别因子C-型凝集素和溶血素的调控和诱导。并对寄主棉铃虫唾液(反吐液)中新发现的免疫相关物质凝集素和溶血素进行了识别和初步鉴定。进一步,对分别来自棉铃虫血淋巴和唾液中的溶血素进行了理论特性的研究,以期为深入研究其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一、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对棉铃虫凝集活性和C-型免疫凝集素基因转录的调控为探明内寄生蜂成功调控寄主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本文通过棉铃虫齿唇姬蜂和寄主棉铃虫这一寄生体系,研究寄生对寄主幼虫生长发育、血淋巴蛋白和凝集活性,以及8个C-型凝集素基因转录水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显着抑制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导致血淋巴蛋白含量显着提高,出现多条寄生特异蛋白。凝集素作为重要的体液免疫因子,在棉铃虫发育的不同时期均有表达,且随虫龄增大活性增强。寄生蜂寄生后第2 d和6 d,被寄生幼虫血淋巴凝集素活性分别是未被寄生幼虫的4和8倍。在棉铃虫不同发育期,8个C-型凝集素的表达特性存在明显差异,从末龄幼虫的取食期到游走期,凝集素基因HaCTL1、HaCTL3、HaCTL4和HaCTL5的mRNA转录水平上调,而HaCTL2和HaCTL7却出现下调。该结果表明这些凝集素基因的转录水平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即受激素的调控。组织特异性研究表明,8个C-型凝集素主要在血细胞和脂肪体中表达,此外,在中肠、表皮、马氏管、精巢和唾腺中也有表达,但不同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存在显着差异。寄生蜂寄生对这些凝集素基因的转录水平的调控明显不同,在寄生后第4 d,8个凝集素中除HaCTL6外均被显着抑制,这表明C-型凝集素参与了寄主昆虫和寄生蜂间的免疫与免疫抑制作用。本研究提供了寄生蜂寄生对寄主免疫凝集素调控的信息,可以增强目前我们对于寄生蜂成功寄生的认识,为更好的利用寄生蜂防治棉铃虫奠定基础。二、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诱导棉铃虫血淋巴溶血因子的高表达溶血素或溶血因子(Hemolysin,hemolytic factor)在无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因其具有溶解异物的特性而备受关注,是重要的体液免疫因子。无脊椎动物对入侵病原物的溶解是其先天免疫的一种主要形式,但目前对植食性昆虫中是否存在溶血因子尚无详细报道。为此,本文综合运用了4种溶血检测法即V底微量反应板、显微镜观察、琼脂糖平板溶血斑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试了多食性昆虫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对脊椎动物鸡、鸭和兔血红细胞的溶血活性,以充足的的证据表明在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存在有溶血活性物质。进一步,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初步分离出具有溶血活性的物质,表明其为蛋白质。此外,除幼虫期,在棉铃虫卵、蛹和成虫中也发现有溶血素。幼虫虫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溶血活性差异,且幼虫取食期溶血活性明显高于蜕皮期或蜕皮初期。溶血素在棉铃虫的多个组织中均有分布,如唾腺、脂肪体、表皮、中肠和精巢,而唾腺和脂肪体的溶血活性最高。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后第2d,被寄生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溶血活性比未被寄生幼虫的活性提高了3.4倍。该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存在的溶血活性物质能够被寄生蜂寄生所诱导。注射大肠杆菌12和24h后,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溶血活性显着提高。由此推断,该溶血因子是可诱导的或是从头合成的,这意味着该溶血因子与寄主昆虫的免疫反应相关,可能通过抑制或清除入侵的病原物或寄生物来实施免疫防御。叁、棉铃虫唾液(反吐液)中新凝集素和溶血素的识别与初步鉴定凝集素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在异物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棉铃虫血淋巴中含有至少8种凝集素,但对其唾液(口腔反吐物)是否存在识别异物的凝集素却从未涉及。本文通过v底微量反应板检测到棉铃虫唾液含有凝集活性物质。在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唾液使鸡血红细胞发生明显的凝集现象。经硫酸铵盐析,35%和45%硫酸铵沉淀出的蛋白具有明显的凝集活性,表明其为蛋白质。通过糖抑制试验,发现棉铃虫唾液凝集素与血淋巴凝集素的糖结合谱存在差异,表明他们是不同的凝集素种类。此外,利用不同脊椎动物红细胞通过v底微量反应板、显微镜观测、琼脂糖平板溶血斑和分光光度法4种溶血活性检测方法,证实了棉铃虫幼虫唾液中存在溶血活性物质,它的溶血活性远高于同体积血淋巴的活性。低龄幼虫溶血活性略高于高龄幼虫。且在供试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二点委夜蛾proxenuslepigone、菜青虫pierisrapae等鳞翅目昆虫中普遍存在。但是,溶血活性存在差异。如二点委夜蛾溶血活性最高,棉铃虫次之,玉米螟、甜菜夜蛾和菜青虫唾液溶血活性相对最低。取食的食物对棉铃虫唾液溶血活性也产生影响,如取食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唾液溶血活性最高,辣椒次之,甘蓝最低。进一步,对唾液溶血素的发生来源进行了分析,中肠液溶血活性最高,唾液和前肠液溶血活性次之,而后肠液溶血活性最低;对相应组织研磨液溶血活性分析发现,唾腺研磨液溶血活性最高,前肠和中肠次之,后肠组织研磨液只有极低的溶血活性,由此判断唾腺和中肠是其可能的来源。唾液经硫酸铵盐析、透析后,同样获得了具有溶血活性的物质,表明其为蛋白质。利用不同脊椎动物红细胞进行交叉吸附试验,发现它对不同红细胞种类的溶血活性以兔红细胞最强,且红细胞吸附后的唾液溶血活性被明显抑制。进一步,用制备的红细胞膜吸附处理唾液样品,通过sds-page电泳,筛选具有与膜结合并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共获得分子量48kda、28kda和23kda的差异蛋白条带。利用esi质谱鉴定,从中筛选出革兰氏阴性菌结合蛋白和肽聚糖识别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42.0kda和20.1kda,等电点pi分别为5.85和5.71。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酶类。由此推断棉铃虫唾液中的溶血素可能与识别和溶解病原细菌有关。四、棉铃虫血淋巴溶血素的理化特性为深入研究棉铃虫血淋巴新发现的免疫因子溶血素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明确其分离、纯化的理化条件非常重要。本文分别就温度、ph、edta和金属离子对该溶血素的影响及其糖结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血淋巴溶血素热稳定性较差,在50℃时,溶血活性显着下降,60℃时,溶血活性即完全丧失,属热不稳定型。血淋巴溶血素反应浓度与溶血活性并不成正比,8倍稀释液的溶血活性反高于4倍稀释液,但随稀释倍数增加,32倍及以上稀释倍数的血淋巴无溶血活性。血淋巴与红细胞在反应前60 min内,溶血百分率无明显变化,反应2 h后,对红细胞溶解速度急剧加快,6 h溶血效能最大。血淋巴溶血活性的最适pH为7-8。浓度62.5、125、250和500 mM EDTA对血淋巴溶血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而金属离子Mn2+、Zn2+、Co2+和Ca2+却具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D-乳果糖、棉子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乳糖、海藻糖、对硝基苯-β-D-半乳糖吡喃糖苷(PNPG)和唾液酸均未对血淋巴溶血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说明棉铃虫血淋巴溶血素与上述糖没有结合位点。五、棉铃虫唾液(反吐液)溶血素的理化特性探明棉铃虫唾液(反吐液)中溶血素的理化特性,可为深入研究棉铃虫的免疫防御机制提供依据。采用鸡血红细胞对棉铃虫唾液进行溶血活性测定,研究温度、浓度、作用时间、pH、EDTA和金属离子等理化因子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通过糖抑制试验分析其结合特性,并以蜜蜂蜂毒溶血肽的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45℃、50℃条件下,棉铃虫唾液溶血素的溶血活性升高,在60℃-100℃活性降低,但溶血活性依然可达最大溶血活性的67.5%,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与之相比,蜂毒溶血肽热稳定性极强,在100℃下,溶血活性保持不变。唾液样品在稀释16倍时溶血活性达最高,是未经稀释原液溶血活性的1.6倍,而蜂毒样品在稀释1-32倍之间,溶血活性变化不明显。唾液溶血素与红细胞在反应5-15 min之间,对红细胞溶解速率最大。蜂毒样品在35 min-1 h和2-6 h出现两次红细胞快速溶解。唾液溶血素具有广泛的pH耐受度,在pH 2-10,溶血活性没有变化。唾液经125、250和500 mM EDTA处理后,溶血活性显着升高,而蜂毒只在500 mM EDTA下溶血活性显着提高,62.5、125、250和1000 mM EDTA下溶血活性反被显着抑制。金属离子Mn2+、Zn2+、Co2+、Ca2+和Ni2+抑制唾液溶血素活性,而K+和Mg2+对唾液溶血素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对于蜂毒,Mn2+、Zn2+、Co2+和Ni2+能够显着抑制其溶血活性。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D-乳果糖、PNPG、棉籽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乳糖、海藻糖和唾液酸对唾液溶血活性均没有抑制作用,但蜂毒溶血活性能够被D-乳果糖和乳糖显着抑制,由此说明棉铃虫唾液溶血素的结合特性不同于蜂毒溶血肽。
王春艳[5]2012年在《叁种幼虫内寄生蜂对寄主生长发育和免疫的调控》文中认为本文以小菜蛾和棉铃虫两种昆虫及其优势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半闭弯尾姬蜂和棉铃虫齿唇姬蜂为对象,分别构建小菜蛾-菜蛾盘绒茧蜂、小菜蛾-半闭弯尾姬蜂、棉铃虫-棉铃虫齿唇姬蜂叁个寄生体系,对被寄生蜂寄生后的寄主体重及其体内蛋白和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以探明叁种寄生蜂对寄主生长发育和免疫调控的作用差异。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首先,对叁种幼虫内寄生蜂成蜂的雌性、雄性生殖器官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这叁种蜂生殖器官的异同及产生重要寄生因子毒液的相关构造;第二,叁种寄生蜂分别寄生后,小菜蛾和棉铃虫幼虫与其对照未被寄生寄主在相同条件下生长,比较每日龄被寄生寄主体重的变化,以分析寄生蜂寄生因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第叁,详细测定被寄生小菜蛾和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蛋白含量的变化,探明不同幼虫内寄生蜂在寄主体内发育会采用何种策略来调控寄主的营养,以保证寄生蜂胚胎及幼虫在寄主体内的发育;第四,通过寄生后寄主重要的免疫因子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尝试用新的检测方法来对寄主昆虫的寄生状态做出快速诊断。主要取得如下研究结果:一、叁种寄生蜂成蜂的生殖器官在室内(25±1)℃,选取羽化后2d交配过的叁种寄生蜂的雌蜂和雄蜂,经-20℃下冷冻5min,在光学显微镜下解剖成蜂的生殖器官,分别观察叁种寄生蜂雌、雄性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官。结果表明,叁种蜂的雌性产卵器均呈针状,菜蛾盘绒茧蜂的产卵器较短,仅是另外两种姬蜂的1/3。内生殖器官主要由一对卵巢、一对侧输卵管和一根中输卵管组成,此外,还有分泌毒液的毒腺及贮存毒液的器官毒囊。叁种寄生蜂的卵巢形状和悬带长度存在差异,菜蛾盘绒茧蜂的毒囊椭圆形且晶亮透明,而半闭弯尾姬蜂的毒囊呈长椭圆形却有一定的厚度且表面有轻微皱褶。叁种寄生蜂成蜂的雄性生殖器官基本结构也相似,只是在精巢大小、形状和输精管长度有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与菜蛾盘绒茧蜂相比,两种姬蜂的生殖器官结构更相似。二、叁种寄生蜂寄生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昆虫体重是衡量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寄生2龄末棉铃虫幼虫和小菜蛾幼虫,测定并观察寄生后寄主幼虫与对照幼虫在第1-6d体重的变化。棉铃虫寄主幼虫与小菜蛾寄主幼虫体重及虫龄变化有很大差异。棉铃虫幼虫被寄生后前3d变化不明显外,第4、5、6d寄生幼虫的体重增加量明显低于对照幼虫,其发育明显受到抑制,第6d对照幼虫体重是寄主幼虫体重的6倍还多,而且寄生后寄主幼虫蜕皮受到抑制,直到对照幼虫化蛹,寄主幼虫仍处于3龄状态。小菜蛾两种寄生蜂寄生后寄主幼虫的体重变化有所不同,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后寄主幼虫体重始终低于对照幼虫,寄生后第2d差异最显着;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寄主幼虫体重在第1、2d与对照幼虫差异不显着,此后寄主幼虫体重一直高于对照幼虫,到对照小菜蛾幼虫化蛹时,其体重减小,而两种寄生蜂寄生后寄主小菜蛾体重持续上升。综合以上结果,这叁种幼虫寄生蜂的寄生都能明显抑制其寄主的化蛹,使其停止在幼虫发育阶段,而其中又以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寄生对寄主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最为剧烈,它还能抑制寄主的生长蜕皮,说明该蜂对棉铃虫幼虫期激素水平产生影响。小菜蛾的两种幼虫寄生蜂因携带的寄生因子不同,反映在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同,以菜蛾盘绒茧蜂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叁、叁种寄生蜂寄生引起寄主血淋巴蛋白的变化选取2龄棉铃虫幼虫和小菜蛾幼虫为寄主,用Bradford法测定被叁种寄生蜂寄生后寄主幼虫血淋巴蛋白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血淋巴蛋白浓度变化并不一致,被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后,寄主棉铃虫幼虫血淋巴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对照未被寄生寄主幼虫血淋巴蛋白含量,随着寄生日龄的增加,二者蛋白含量差异逐渐下降。进一步,对棉铃虫血淋巴蛋白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寄生后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分子量为91Kda的蛋白含量剧增,这种蛋白可能与棉铃虫齿唇姬蜂幼虫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也可能这种蛋白的大量产生,对寄主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小菜蛾后,寄主幼虫血淋巴蛋白含量以寄生后第3d高于对照,但寄生后第4、5d却明显低于对照未被寄生小菜蛾幼虫的。小菜蛾被另一种幼虫寄生蜂--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幼虫血淋巴蛋白在第4d高于对照幼虫,而第3、5d低于对照幼虫。以上结果表明,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棉铃虫后影响寄主体内的蛋白合成,寄生后寄主体内的总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小菜蛾被两种幼虫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和半闭弯尾姬蜂分别寄生后,随着幼蜂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因两种寄生蜂对寄主产卵时注入到小菜蛾幼虫体内的调控因子不同,因而对相同寄主的血淋巴蛋白合成与分解代谢产生不同的作用。四、寄主昆虫寄生状态的快速诊断分别以2龄末棉铃虫幼虫和小菜蛾幼虫为寄主,以寄主昆虫的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为依据,将棉铃虫齿唇姬蜂、菜蛾盘绒茧蜂和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寄主幼虫和对照幼虫虫体直接研磨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0-100min虫体酚氧化酶的吸光度值。研究发现,棉铃虫幼虫和小菜蛾幼虫的酚氧化酶活性随着寄生日龄的增加变化差异很大。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后棉铃虫幼虫酚氧化酶活性一直受到抑制,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后寄主小菜蛾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在第4、5d不仅没有受到抑制,反而被激活,其他寄生日龄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小菜蛾幼虫后,寄主酚氧化酶活性在第2、5d抑制程度很小,几乎为0,其他寄生日龄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叁种寄生蜂寄生后寄主幼虫酚氧化酶活性的差异说明寄生蜂寄生后对寄主的作用因子有所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被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后的棉铃虫幼虫抑制程度比菜蛾盘绒茧蜂和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后的小菜蛾幼虫酚氧化酶活性抑制程度高,在整个寄生日龄,寄主棉铃虫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始终被抑制,只是抑制程度不同,而菜蛾盘绒茧蜂和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在寄生后其酚氧化酶活性反被激活的现象。因此,对于棉铃虫而言,被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后,将虫体研磨后,直接测定该虫酚氧酶的活性变化,可以准确判断寄主的寄生状态,以此可以作为田间诊断棉铃虫是否寄生的重要依据。同时,还选取了与这叁种幼虫寄生蜂不同的幼虫-蛹的跨期寄生蜂菜蛾啮小蜂为对象,研究其寄生对小菜蛾酚氧化酶的作用。研究方法不同与上述,而是选取寄主幼虫血淋巴上清液,测定寄主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菜蛾啮小蜂寄生后,寄主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并没有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这可能与菜蛾啮小蜂对寄主幼虫生长发育的调节方式有关。与小菜蛾的两种幼虫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和半闭弯尾姬蜂不同,菜蛾啮小蜂寄生对寄主幼虫酚氧化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
孙长贵[6]2003年在《Bt和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影响以及转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Bt和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影响,另外也研究了单、双价转基因棉田小区实验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 1.Bt在高浓度下对齿唇姬蜂有强致死作用,主要是因为Bt对齿唇姬蜂的寄主—棉铃虫幼虫有较强的杀死作用,从而导致寄生蜂的大量死亡。Bt在亚致死浓度下,寄生蜂虽然也能正常发育,但和对照相比,其卵和幼虫期、近似蜂幼虫重、茧期、茧重、蜂成虫重和蜂成虫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 2.以Bt对棉铃虫幼虫的亚致死中浓度和亚致死中浓度的10倍为实验浓度,饲喂齿唇姬蜂成虫,结果显示:和对照相比,Bt对齿唇姬蜂雌、雄成虫都没有显着影响。这表明Bt对寄生蜂没有直接影响或是影响很小。 3.在齿唇姬蜂寄生前和寄生后用转Bt基因棉叶饲喂寄主棉铃虫不同时间,观察转Bt基因棉对寄生蜂的卵和幼虫期、近似蜂幼虫重、茧期、茧重和蜂成虫重有无显着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寄生前后饲喂时间的延长,寄生蜂的以上各项发育指标和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 4.单、双价转基因棉相比,在棉花生长前期均对棉铃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且抗虫性差异不显着;但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双价棉的抗虫性要显着优于单价棉,具体表现在双价棉田内的棉铃虫幼虫数量显着低于单价棉田内的幼虫数量。单、双价转基因棉田内非靶标害虫的数量多数显着高于常规棉田内的害虫数量;而天敌的数量多数又显着低于常规棉田。这说明:转基因棉和常规棉相比,更易造成非靶标害虫的猖獗危害和捕食性天敌数量下降。单、双价转基因棉相比,影响差异因虫而异。两种蚜虫的寄生性天敌在棉田发生有明显的跟随现象,即随着棉蚜的消长而变化,单、双价棉田对这两种天敌的影响差异不大。转基因棉由于对鳞翅目害虫有良好的抗性,所以对以鳞翅目害虫为寄生对象的寄生性天敌的影响比较大;但单、双价转基因棉田相比较,差异不大。 5.单、双价转基因棉田害虫优势种群变化较大,棉蚜、棉粉虱、棉叶蝉和跷蝽等刺吸式害虫取代棉铃虫而成为主要害虫;天敌优势种和常规棉田相比无明显变化,都是蜘蛛类、草蛉、龟纹瓢虫和小花蝽。 6.单、双价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常规棉田而优势集中性则高于常规棉田。这说明单、双价转基因棉田的稳定性不如常规棉田,对于环境变化或群落内部波动的缓冲作用较弱。而双价棉田和单价棉田相比,多样性和均匀度前者均高于后者,优势集中性前者小于后者,这说明双价棉田的稳定性要优于单价棉田,缓冲作用也较大一些。 7.从叁种棉田捕食性天敌主成分分析结果比较来看,共同点是:草间小黑蛛和小花蝽是棉田早期控制棉铃虫的主要天敌,草蛉是棉花后期控制棉铃虫的主要天敌。常规棉田和转基因棉田不同之处在于,龟纹瓢虫在常规棉田的控制作用更加突出,在棉花生长中后期(棉铃虫的2、3代发生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南, 罗梅浩, 郭线茹, 原国辉[7]2005年在《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研究概况,包括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大量饲养及田间控害作用、寄主选择行为、棉铃虫齿唇姬蜂与植物的关系、植物次生物质及农药对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影响、棉铃虫齿厝姬蜂多分DNA病毒,以及对棉铃虫齿唇姬蜂的保护和利用。
宋南[8]2006年在《营养和生殖状况对棉铃虫齿唇姬蜂体内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寄生蜂是调节寄主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orideae Uchida(Hymenoptera:Ichneumonidae)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和烟青虫H.assulta Guenée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对两种害虫的田间自然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棉铃虫齿唇姬蜂——棉铃虫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棉铃虫齿唇姬蜂搜寻行为的生理机制为研究内容,将生理学应用于寄生蜂行为生态学的研究,从不同食物对齿唇姬蜂体内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不同营养状态的齿唇姬蜂体内主要代谢物质随日龄的变化规律、不同生殖状态的齿唇姬蜂体内主要代谢物质和产卵量的差异、以及齿唇姬蜂雌性内生殖器官的初步观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用10%蜂蜜水、10%葡萄糖水、10%蔗糖水和清水饲养的棉铃虫齿唇姬蜂雌雄蜂体内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测定分析,本实验证明了蜂蜜水饲养的雌、雄蜂体内的糖原含量最高,清水饲养的雌、雄蜂体内糖原含量最低。蜂蜜水饲养的雌蜂体内的糖原含量与葡萄糖水、蔗糖水和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糖原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蜂蜜水饲养的雄蜂体内的糖原含量与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糖原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不同食物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脂肪含量的测定显示,用蜂蜜水饲养的雌、雄蜂体内脂肪含量最高,用清水饲养的最低;不同食物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脂肪含量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各种食物饲养的齿唇姬蜂雌蜂体内蛋白质含量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蜂蜜水饲养的雄蜂体内蛋白质含量与葡萄糖水、蔗糖水和清水饲喂的雄蜂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饲喂葡萄糖水、蔗糖水和清水的雄蜂之间无显着差异。 2.为了揭示食物(10%蜂蜜水)在齿唇姬蜂生存中所起的作用,我们测定分析了不同营养状态(饱食蜂蜜和只取食清水)的齿唇姬蜂体内糖类(包括糖原、总糖和果糖)、脂肪和蛋白质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取食蜂蜜对齿唇姬蜂体内主要代谢物质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不同食物(10%蜂蜜水和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的雌蜂和雄蜂在刚羽化时体内都含有较高水平的糖原、总糖、脂肪和蛋白质。但随着日龄的增加,用清水饲养的雌、雄蜂体内的糖原和总糖含量迅速下降并达到最低水平;而用蜂蜜水饲养的雌蜂和雄蜂随日龄的增加体内的糖原含量没有显着变化,并且与清水饲养的雌、雄蜂相比,其体内总糖含量反而有所上升。用蜂蜜水饲养的齿唇姬蜂的寿命明显长于用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由于蜂蜜中含有丰富的果糖,所以冷葸酮反应测定出用蜂蜜水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果糖含量较高,但却不能在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测出。对齿唇姬蜂体内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两种食物处理的齿唇姬蜂在羽化后体内脂肪含量均有下降;并且随日龄的增加,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脂肪含量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蜂蜜水饲养的齿唇姬蜂。对于齿唇姬蜂体内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取食蜂蜜水的齿唇姬蜂体内蛋白质含量随日龄无显着变化;而用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在羽化后体内蛋白质含量随日龄的增长迅速下降并达到最低水平。
刘万学[9]2002年在《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棉铃虫齿唇姬蜂寄主寻找行为中的作用》文中指出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是田间控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烟青虫H.assulta Guenee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本论文从行为尘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在奇生蜂寻找寄主中的作用,以深入理解其田间控害机理,为通过作物育种、调控作物空间布局、寄生蜂的助增释放等方法来促进天敌的控害作用提供了新的基础信息。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比较齿唇姬蜂在不同寄主幼虫和不同日龄幼虫体内的发育和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龄~3龄初的斜纹夜蛾幼虫可作为该蜂室内大规模群体饲养的最适寄主。明确了雌蜂同未交配雌蜂所产的雄蜂交配是室内连代饲养性比失调的主要原因。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寄生蜂触角上具有6类感器,其中刺形感器、毛形感器Ⅰ、博姆氏鬃毛为机械型感器,板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Ⅱ具有嗅觉功能。 利用Y-管嗅觉仪测试了寄生蜂对植物(棉花、烟草、番茄、花生和辣椒)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健康植物对寄生蜂引诱作用的结果表明,齿唇姬蜂可通过植物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来辨别适宜寄主植物与非适宜寄主植物;不同处理的植物对寄生蜂的引诱作用表现为虫害植物>机械损伤植物>健康植物,且棉铃虫为害的棉花嫩叶>斜纹夜蛾为害的棉花嫩叶,虫害花生>番茄;虫害棉花>辣椒,虫害棉蕾>嫩叶,虫害番茄幼果>番茄嫩枝,虫害辣椒幼果>辣椒嫩枝;说明齿唇姬蜂对不同寄主植物甚至不同营养器官具有不同的行为偏好,虫害植株释放的挥发物是齿唇姬蜂寻找寄主更为可靠的化学信息物质,齿唇姬蜂能区别不同不同寄主幼虫引起的损伤。取食棉花嫩叶的低龄棉铃虫幼虫和斜纹夜蛾幼虫及其粪便对寄生蜂有引诱作用,且低龄幼虫粪便的引诱作用显着大于高龄幼虫。具产卵经历的雌蜂显着偏爱选抒与上次产卵经历相似的生境。在适宜浓度下,挥发物标样cis-3-己烯醇、(Z)-3-己烯基乙酸酯、苯甲醛和苯乙酮(体积比10~(-3))和正己醛、正己醇和下戊醇(10~(-4))对雌蜂具引诱作用。 对植物顶空挥发物进行GC-MS分析的结果显示:棉铃虫为害的植物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依次显着大于机械损伤植物和健康植物,且棉铃虫为害的棉花释放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显着大于斜纹夜蛾为害的棉花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说明挥发性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差异是行为学反应的原因。受害的不同植物释放的挥发物的上要组分差异很大,棉花中主要为α-蒎烯、β-月桂烯、trans-石竹烯和(Z)-3-己烯基乙酸酯;番茄中主要为β-崖柏烯;花生中以(Z)-3-己烯基乙酸酯的含量最丰富;辣椒幼果中主要为3,7-二甲基-1,3,6-辛叁烯;烟草挥发物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辣椒嫩叶挥发物主要为 ()卜榄乔烯。 石川触川,匕位的方法比较雌蜂对植物挥发物的**C反应,结讲同计为学反应较 为-致。对刀种挥友物标样的E*G反应的结果表明:奇丫蜂对刺激剂v为0.托r。1 的个同类型化合物的反应各异,以对脂肪簇化合物反应最强,芳香簇化合物次之,对 仙烯肿反应较弱,对l%烯类碳氢化合物反应极低或无反))y。女裢脂肪族中,对5~6 个碳if(i’的化合物反应最强。 室内行为观察发现,雌蜂具有对最优寄主的识别能力,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幼虫 的寄生偏爱显着大于甜菜夜蛾幼虫。雌蜂具产卵经历后,对最优寄主或次优寄主的寄 !h 7k率均显着增强。雌蜂不具同种识别过寄生的能力,具一定的自 A识别过奇生能力, 但时效期短于8小时。
颜增光, 阎云花, 王琛柱[10]2005年在《棉铃虫和烟青虫取食诱导的烟草挥发物吸引棉铃虫齿唇姬蜂》文中提出利用风洞测试了棉铃虫齿唇姬蜂对棉铃虫和烟青虫取食诱导烟草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GC-MS对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行为测试结果表明,被棉铃虫和烟青虫取食的烟草对棉铃虫齿唇姬蜂有很强的吸引作用.机械损伤的烟草,用2种昆虫的反吐液或用蒸馏水处理伤口,都比未受损伤的烟草能够吸引更多的寄生蜂.GC-MS分析发现,未受损伤烟草的挥发物中只有4种成分,而棉铃虫和烟青虫取食,或机械损伤处理诱导烟草释放出13种共同的化合物.此外,化合物β-蒎烯仅在棉铃虫取食诱导的烟草挥发物中出现,顺-3-已烯醛只被棉铃虫和烟青虫取食诱导而不被机械损伤诱导,而乙酸已酯只在机械损伤处理烟草释放的挥发物中可检测到.2种昆虫取食烟草释放的挥发物总量彼此没有差异,但均高于未受损伤烟草释放的挥发物总量.机械损伤并用2种昆虫的反吐液或蒸馏水处理烟草,其释放的挥发物总量相似,且均高于未受损伤烟草释放的挥发物总量.不同处理间单个化合物的释放量也有差别,但以昆虫取食处理与机械损伤处理间的差别较大,而2种昆虫取食之间,以及机械损伤处理之间的差别较小.
参考文献:
[1]. 棉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研究[D]. 苑士涛.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2]. 棉铃虫齿唇姬蜂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星, 杨赛赛, 白素芬, 李欣. 河南科学. 2017
[3]. 棉铃虫齿唇姬蜂研究概况[J]. 罗梅浩, 宋南, 郭线茹, 刘晓光, 赵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4]. 寄生蜂对棉铃虫凝集素和溶血素的调控及寄主新免疫因子的鉴定[D]. 王雄雅. 河南农业大学. 2015
[5]. 叁种幼虫内寄生蜂对寄主生长发育和免疫的调控[D]. 王春艳. 河南农业大学. 2012
[6]. Bt和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影响以及转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D]. 孙长贵.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7].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研究概况[C]. 宋南, 罗梅浩, 郭线茹, 原国辉. 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5
[8]. 营养和生殖状况对棉铃虫齿唇姬蜂体内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D]. 宋南.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9].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棉铃虫齿唇姬蜂寄主寻找行为中的作用[D]. 刘万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10]. 棉铃虫和烟青虫取食诱导的烟草挥发物吸引棉铃虫齿唇姬蜂[J]. 颜增光, 阎云花, 王琛柱. 科学通报. 2005
标签:植物保护论文; 棉铃虫论文; 凝集素论文; 小菜蛾论文; 溶血反应论文; 唾液分泌论文; 血淋巴论文; 溶血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