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义语。因为任何相对成熟的理论都是有体系的,增加“体系”二字实属重复。我们提毛泽东思想,而没提毛泽东思想体系;我们提邓小平理论,也没有提邓小平理论体系。“体系”二字可以省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魂。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主线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其内容而言,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律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论证,是强国富民的大道理。毛泽东同志首倡并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料。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文献中,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这一理论的前身,就是邓小平理论。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就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探索一条使中国尽快走向人类文明大道之路,并且使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头,无愧于文明古国的称号。
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律性。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的基本线索,或称之为主线。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乃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无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还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认识,也都是围绕着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离开了这条主线,都是空谈。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及其主要论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这一概念,是因为在笔者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创造,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其理论观点还不完善,还有待于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现在还处在这一很长历史时期的初始阶段,以后的路还很长,不宜把话说得太满,更不宜轻言“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尚处在初创时期,仅仅形成了一个大致的理论框架,还是使用“基本轮廓”这一概念更符合实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种理论形态,或者一项事业的评价,要客观地、历史地对待,对其评价要符合实际,要恰如其分。这样才能站得住,才能被人民所接受,也才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并非说得越高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多方面的,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这一伟大实践的理论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内容也十分丰富,涵盖面很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但就其理论形态而言,择其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和主要论点大致可以作如下概括,即一条主线,两块基石,十五个主要论点,一个核心理念。
如前所述,所谓一条主线,就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的基本线索。这个基本线索,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律性。这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主线,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
所谓两块基石,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即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立论的国情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取得的理论成果,之所以说它是正确的,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失去了立论的根基。二是时代主题理论。即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是和平,二是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立论的世情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当今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概括,时代主题论是对当今世界基本世情的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简言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时代主题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立论的两块理论基石和基本依据。
所谓十五个主要论点,是指: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论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是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这一主要矛盾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等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思潮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内核,是社会主义理论之魂,是社会主义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顺应世界的改革潮流,中国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我国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与改革并行的是对外开放。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能成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论
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7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这个发展战略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和强烈愿望,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客观要求。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也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200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而奋斗。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国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制定出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手段等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打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和社会主义的异己物的偏见。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认识到并提出计划和市场都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二者都是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把此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
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两个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撑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繁荣各项文化事业,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9、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课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使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业、医疗、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党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环境论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发展地越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越大。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积极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待、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11、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来自人民、依靠人民而又要组织和动员人民为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而奋斗,这是近代中国赋予我们党的历史责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发展方向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当然,坚持党的领导还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
12、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式表述方式。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科学发展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解决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重要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4、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开发和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15、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推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三自”(自传、自治、自养)的正确方针,确立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宗教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于维护国家安定统一和民族和谐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一个核心理念,简言之,就是强国富民。具体而言,就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核心理念,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的中心论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魂。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是围绕强国富民这一核心理念从不同侧面展开的。离开了这一核心理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指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的中心论点,就是指这个理论的精神实质,这个理论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就是强国富民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是强国富民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是当代中国乃至以后几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一切新的理论主张的提出和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强国富民这一中心展开的。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没有分量,长期贫弱,就会被时代淘汰,乃至开除“球籍”。国家不富强,就什么也谈不上。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在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根本任务,是中华民族的大局,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国将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横下一条心,排除各种干扰,加快国家发展,加速民族振兴。说“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当然,发展应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应当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发展应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上,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目的。
总之,在当今中国,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即强国富民,是时代的呼唤,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要义。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党的指导思想的提法问题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四个主要概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种理论、一套制度,人们称之为“四个一”。这“四个一”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似乎并未梳理清楚,干部群众感觉有点乱,急需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说明。
笔者认为,这“四个一”,其实是“一个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旗帜、理论,还是道路、制度,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侧面,都是从一个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方面,从动态上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静态上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稳定,初步定型的发展道路就是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回事,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正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一样。因为,旗帜就是方向,就是行动指南,而理论也是方向,也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这个理论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只是指这个理论的功能。我们曾说,高举毛泽东的旗帜,其实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我们还说,高举邓小平的旗帜,其实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正如毛泽东的旗帜与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邓小平的旗帜与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一回事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也是一回事。因此,我建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个概念,合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这一概念。
2、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
我们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理论建设、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十分重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无论是建党之初的李大钊、陈独秀,还是后来的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都是如此。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并把这个认识视为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经验,可见这一认识的分量。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们党就郑重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正如毛泽东概括的那样:“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①
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我们党又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地写在党的旗帜上。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周年经验做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一次与时俱进。
1956年9月,经过党的“八大”修改后的党章,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八大”为什么没有沿用“七大”的提法,有待于深入研究。
1969年4月,党的“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大家知道,党的九大是在“文革”期间召开的。此后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和“十三大”,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提法,都沿用了“九大”的提法。
199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经过“十四大”修改后的党章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尽管继续沿用了“九大”的提法,但是鲜明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并强调“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②。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党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③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问题。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十五大”修改后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总结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作出的又一个历史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④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决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经过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尽管继续沿用了党的十六大的提法,但明确作出了四个新论述:
一是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号召全党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把科学发展观也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问题。
二是鲜明地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行动指南。行动指南是指导思想的另一种说法。这基本上包含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意思。
三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新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⑤
四是明确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实际上是提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显然,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宝贵成果,已经包含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思,只是没有在经过党的“十七大”修改后的新党章中明确提出。
综上所述,90年多来,经过十七次党的代表大会,我们党关于自己的指导思想已先后有七种提法: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指导思想的这七种提法,是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大致反映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分析归纳这七种提法,大体上是两种命名方式。一种是以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命名,即以人名命名。例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另一种是以理论内容命名。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的党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统一行动,共同奋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一面面光辉的旗帜。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党的指导思想,尤其是以执政党领袖的名字命名的指导思想,也曾带来消极影响。
第一,这种命名方式,容易夸大个人的理论贡献。我们常说,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使党的指导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我们将党的文献和其他领导人著作中的理论成果都归之于毛泽东思想。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其他领导人的理论创新都归之于毛泽东个人的名下,人为地拔高了毛泽东,这客观上又贬低了其他领导人。这不仅不客观,不公正,还成为个人迷信的重要原因。
第二,这样做不利于理论创新。把某一位领导人的名字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逐渐会形成某一位领导人在理论上的绝对权威。人们会认为,只有这位领导人才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其他同志只要认真学习、加深理解、认真照办就可以了。这不利于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利于党的理论创新,不利于全党同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党的事业的持续发展。
第三,我们党现在实行的主要是用党的领导人姓名命名党的指导思想,其字数太多,而且越来越长,不符合中国人喜欢文字简洁明快的习惯。按照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算标点符号已经有26个字。我们党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着,我们党将会长期执政下去,如果再命名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理论,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就会越来越长,显然不太合适。邓小平说过,党的理论名称还是不以个人姓名来命名为好。
3、对党的指导思想提法的建议
鉴于目前情况,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提法,当前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将党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种表述的优点是:改动不大,顺理成章,易于被大家接受,缺点是句子较长,人名较多,旗帜不够鲜明。
第二种选择:参照党的“七大”党章的表述方式。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作如下表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第二种表述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主题鲜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这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没有脱离中国国情。
二是符合实际。新中国创建以来至今的60多年,以及此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从事的就是一项事业,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从事这一宏伟事业的理论结晶,或者说这一宏伟事业的理论表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新的实践又继续丰富和发展理论。这符合认识的辩证法,也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三是容量较大、相对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就其基本内容而言,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定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是毛泽东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今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的新认识都可以放进去。如果这样,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可以稳定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依我看,至少可以稳定50年。因为今后50年我们还是干这一件事,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是认识的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今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的新成果,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强调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理论观点,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是反映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理论上也便于衔接。如前所述,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思想。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党的领导层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工作了。略举几例:
2008年2月18日,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⑥
2008年3月10日,胡锦涛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最根本的是要打牢全体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确保军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⑦
2008年9月28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全体会议时发表讲话,他指出:“要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⑧
2009年3月19日,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⑨
2009年5月4日,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希望当代青年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⑩
2009年11月19日,习近平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嘉善县调研时指出:“当前,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必须站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11)
2010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中,要求“要着眼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12)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13)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14)
可见,自党的“十七大”以来的四年多,我们党的领导层实际上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来教育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体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五是比较规范,比较简洁,符合中国老百姓喜欢文字简洁明快的传统习惯,易于被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根据我们最近在领导干部和党员中的问卷调查,当问及“您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时,有86.5%的党员和干部选择了“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员干部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种表述的不足之处是:毛泽东思想没有在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反映出来。对此,可以做这样的解释: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已经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了。这里涉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毛泽东思想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前者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资料和组成部分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内在地包含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了。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核,是社会主义理论之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指导和规范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尺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端的重要性。无论从我国目前社会生活的实践来看,还是从当前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现状来看,尽快提炼、概括、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尤为紧迫。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有相当多的学者、干部、群众不满意,一是现有表述不属于价值范畴;二是内容空洞抽象,不便践行;三是层次不清楚,逻辑不顺;四是句子太长,文字太多,不便记忆。现在不少省市都在倡导本省本市的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各说各的,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显得十分被动和难堪。为此建议中央立即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精心提炼,无论如何也要在党的“十八大”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做出明确的回答,以凝聚人心,分清是非,倡导正气,振奋精神。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阐述。
注释: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5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9、93-94页。
③《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第182页。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1-12页。
⑥新华社北京2008年2月18日电。
⑦新华社北京2008年3月10日电。
⑧新华社北京2008年9月29日电。
⑨新华社北京2009年3月19日电。
⑩新华社北京2009年5月4日电。
(11)新华社北京2009年11月19日电。
(12)《人民日报》2010年2月9日。
(1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活页文选》,2011年第23期,第24页。
(1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10页。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