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生命的成长: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_学校管理论文

校长生命的成长: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_学校管理论文

校长生命成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展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生命论文,在学校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长是谁?当我们将校长看成最优秀的教师时,他已经是“教师”层面发展的顶点。当我们将校长看成教育行政人员的后备力量时,校长的发展轨迹是确定而单向的。当我们将校长看作一个在世的、生活中的一个“人”时,校长像所有的人一样,是一个生命体,他需要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内涵的丰富,他需要不断实现生命的成长。这将是“一种主动的生活方式,是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是人的生命表达进一步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现历程。”(注:李家成:《回归生存——论“人之生存”语境下学校教育的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本文正是在此语境下讨论当代中国中小学校长的生命成长问题。

一、为了生命:校长成长的价值追求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注: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这不仅是说,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质量;而且意味着,学校教育同样是校长、学校管理者生命质量提升的资源。这样,我们可以建立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者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关系:不仅要看到技术性、操作性层面上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不仅要看到他们所做的各种“事”,更要看到“学校管理”对校长的生命价值。只有在这样的价值关系指导下,学校管理实践对于校长而言,才不仅仅是一种工作,而更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实践,是一段个体的成长过程。

如果在学校教育价值实现背景下思考,校长自身的成长状态,对教师成长、进而对学校教育改革、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校长的影响力能够获得大范围、高强度、深度的辐射。而且,校长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能够汇集更多学校发展的力量,从而使得学校成为教师、学生生命成长重要的力量源。校长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我们都能感受到这句话的震撼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正是从这两个层面看,校长的成长问题才是重要的。而且我们需要追问:校长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是“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校长学历层次的提高?是校长见识的丰富?毋庸置疑,这些都是校长成长内涵的重要构成。而当我们从生命的角度,以整体的方式思考时,可以认为:校长的成长,是生命的成长,是一种整体生存方式的不断完善、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

这种成长,首先是积极的生命情态的保持与涵育。一种积极的生命情态,对世界保持着新奇感,对自我保持着自信,对发展保持着开放。他永远需要面对更新着的世界,永远有发展的空间。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改革,需要校长破除原有的思维与行为定式,重建一种新型的学校教育。他需要有破旧的勇气,更需要有重建的热情。他需要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需要有一种勃勃的生气:总可以有更好的前景,我总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在已有的发展水平与现状基础上,勇于投身学校教育改革,不断追求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与深化改革实践,就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改革对新型校长的内在要求。

这种成长,体现为校长理念的不断更新。这是指那些真实地指导、影响着自己的那些观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时代观上。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应意识到一种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应该对这一新型文明形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否对这一时代形成合理的意识,能否将自身的观念系统进行时代性的转换,诸如发展观、人才观、生活观、世界观、时空观等,就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其次是学校教育观与学校教育管理观。在当代中国,校长需要意识到自身的可能性、自主性、时代责任、价值基础,需要正视学校教育的价值性、丰富性、自主性,将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时代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系统来经营。而学校教育管理,就是在当代中国情境下,创建21世纪学校的过程,就是对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经营过程。学校教育管理,需要面对动态性、更新性、探索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与任务。再次是自我观的转变。这一“自我”,不仅指学校教育管理者自身,而且包括着教师观、学生观。传统的人性善恶的观念,应该在当代进行新的思考,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生命意识。他要能意识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自己是可以自我更新的,自己和所有的人一样,有着生命的本性,有着生命的尊严。不建立这样的自我观,不仅不可能自觉主动地关怀个体生命,而且很难相信教师、学生所蕴藏的生命力,甚至不相信自己的生命力量。

这种成长,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对于校长而言,他需要直面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整体转型,将分离、对立的思维方式转换为复杂的思维方式。这将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要求校长在学校发展、个体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开发发展资源,开拓发展空间,实现学校与个体的不断发展。这将是一种整体的思维,需要校长能对自己学校的发展有整体的意识、整体的规划与调控能力,能够推动、领导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整体转型。这将是一种以自我为基点,积极寻求发展资源的主体思维,需要校长认识自我的使命,认识“校长”的当代内涵,认识时代与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主动寻求发展资源。

总之,校长的成长,是一种生命的成长,他将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将在变动着的世界中,随着世界、以个体的力量推动着世界不断更新。

二、学校:校长成长的土壤

中小学校长无疑要面对众多的关系:学校教育与政府、社区、家庭的关系,学校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纵横交错,令校长应接不暇。在众多的关系网络中,校长的立足之地在哪里?校长应该在何种位置上处理这些关系?没有立场意识的校长,工作随时会被其它力量牵引;自身立场的游离,会带来整体关系形态的混乱。而一旦有了坚定的立场,各种关系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秩序性,各种影响因素能在校长那里汇聚、辐射,校长成为一个信息的接收、处理、辐射者。

在这一认识之下,当代中国中小学校长需要自觉地立足于“学校”,将促进学校发展视为自己最基本的立场。也就是说:要时时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自己的使命是促进“这个学校”的发展,“这个学校”是自己成长的土地。

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校长就可能面对着一个丰富而不杂乱、变动而不混沌的“关系网络”。而正是这一“关系”,不仅生成着学校的发展,而且生成着校长的发展。在学校发展的立场上,他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宏观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政策,需要创造性地吸纳社区、家庭的教育力量,需要有机地整合校内的教育力量,需要创造性地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推进、深化、拓展学校教育改革,不断创建与时俱进的新型学校教育。各种关系、各种力量,通过校长之手,凝聚成学校教育的不断变革、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中人的不断成长。

立足学校,校长的成长就有了“土壤”;扎根学校教育改革,校长的成长就有了丰富的资源。在这块土地上,他是“校长”,他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发展空间与成长资源。

三、自主:寻找真实的发展空间

许许多多的校长,承认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性,承认学校整体转型的必然性,但是,困难太多了,难度太大了,可能空间太小了,“我”能做什么?在有的校长看来,现在急需的是外界的体制改革,是国家政策的完善,是学校生源的改善。

这样的问题,关系到的是:校长的成长是否可能?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各种因素影响着学校教育改革的进程与质量。从外部因素来看,有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有国家教育政策与法规层面的指导与支持,有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有社区、家庭因素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情境下,这些外界因素,都在积极倡导着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并通过完善管理体制、教育政策与法规、管理方式等方面,对学校内部整体变革提供着各种支持。可见,这是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从内部因素来看,则有学校发展的基础、现有的师生发展状态、学校的硬件设施等等因素。当前改革空间的大小,更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内部因素,尤其是其中的“人”的因素,这是最具有主动性的因素。

从可控与不可控的角度而言,各种物质性、制度性的条件,个体对它们的影响性都是有限的,学校校长不可能完全影响它们;但是,人、校长自己,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人都可以有自我意识,都可以自觉地策划、设计、实践自己的想法,可以自主地反思与重建。

从上述两个维度看,当前中国学校改革已经在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具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当我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外界尚待完善的制度、尚不完美的条件上时,我们发现更多的是问题,感受更多的是无奈;而当我们将视角集中到个体的人身上时,我们发现的是:自己已经有了许多的可能,自己已经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因此,校长发展空间、学校发展空间的大小问题,需要在特定的参照系内思考。

而我们正是提倡一种立足自我、立足学校发展现状的思维方向。因为,正是人的存在、人的主动性的积极发挥,才是校长与学校发展的内在基础与动力。

因此,这是一种思维方向的转换。换一种眼光,以自主的态度,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可能,能看到更诱人的改革前景,更能看到“自我”的责任、力量与成长空间。

四、研究性的学校管理实践:校长成长的路径

如何实现校长的成长?本文认为:校长需要、并且可能在研究性的学校管理实践中,获得自我更新。

校长在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实践是“学校管理”。他需要有明确的“管理”意识,而不能总是停留在“教师”的角色意识上。他是学校管理者,他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需要意识到学校变革的方向、学校教育日常生活形态改革的内涵,需要将学校的发展、新型学校的创建,视为管理的目标追求,在学校这块土地上,集聚发展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不断实现学校教育的价值。

而这样的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固定的道路可走,只能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重建。只有在这样的研究性实践之中,才可能生成新型的学校与新型的校长。

这首先意味着,他需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学校、研究自己。自己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自己学校在区域性教育中的位置、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自己学校现在面对的问题、困难、积淀下来的优势,是校长首先必须研究的。任何学校的内涵发展,都建立在学校自身基础之上。发现自己学校的问题,就是发现了学校发展的空间;能否意识到学校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关系到学校发展的现实路径问题。当校长将视野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时,当校长能在外界背景下关注自己内部的发展问题时,也许会发现:每所学校都是独特的,每所学校的发展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每个校长都面对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而正是这一“丰富的独特”,对校长整体的思维方式、观念体系、管理能力、生命情态等提出挑战,并具有了提升校长成长水平的可能。

其次是规划。这里的规划,不是为了应付别人的要求而作,而是为自己学校发展、为自己工作而准备。规划,就是学校发展的整体构想与目标设计。校长要在研究学校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视野、改革的思路,对学校发展作建设性的构想。这样的规划,是一种意识之光对前景的照亮,它将指导学校、校长全部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而且,校长不仅要有发展目标意识,还需要有更为清晰、具体的阶段性目标,需要设计合理的支持、保障机制。这一“规划”过程,将使得校长进入真实的“临战”状态。

再次就是实践。这是依照规划,具体地组织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创造性,体现为校长能否集聚、开发、不断生成学校发展的资源与力量,能否在学校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控,不断提高学校发展的层次、深化学校各项改革。因此,这是一种真实的“建设”过程,学校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此:建设一种新型的学校。

在实践的过程中,校长还需要不断地反思与重建。反思,是一种个体发展的保障。只有当校长能自觉主动地反思时,学校管理实践才具有提升“人”的价值。因此,校长需要养成反思的意识与习惯,需要在反思中自我更新。而重建,是在问题发现之后的一种真实的自我提升。只有经历了“重建”阶段,人的成长的层次才得到真实的提升。重建强调的更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更新。

因此,校长的成长需要读书,需要进修,需要听报告,需要外出考察,需要交流。但各种需要,都是在“学校”这一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是学校的发展,需要校长读书、考察;是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校长的研究、改革;是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需要校长积极地投入;是学校发展与校长发展的共同目标,需要校长进入一种研究性的学校管理改革实践。

通过这一研究性的实践活动,校长获得的将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寻求真实的发展空间、获得真实的自我更新,能将学校改革视为自己的生活过程”。(注:李家成:《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他获得的不仅仅是积极的生命情态的涵育,而且是自身思维方式与观念系统的不断更新,是自身生命意识的不断觉醒,是不断展现、生成更大的生命力量的过程。此时,学校的发展,已经成为校长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学生的成长,成为校长生命质量的构成。校长不再仅仅是一个干瘪的、孤独的个体,校长就是整体学校的发展,就是学校发展的这段历程。这样的校长,是丰富的,是独特的,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也是充满阳光色彩的。

标签:;  ;  

校长生命的成长: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