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网络环境与馆藏信息资源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67(2002)05-0076-03
1 应根据数字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重新定位馆藏新概念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形式多样。从信息来源看有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公司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从形式上看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其中许多信息资源类型都是新生事物,而有些信息资源则通过网络取得了集成化的效果,并扩展了时空范围。
(2)内容丰富、数量巨大。从内容看有政治性文件、学术研究报告、经济信息活动、历史文献资料、文学艺术、娱乐咨询等,可以说所有重要的人类活动都含其内。从数量上看有人估算,目前因特网每天发布14万件新的信息、全网提供的信息总量逾20TB。这一数字也是相当惊人的,但今后还会朝着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发展。
(3)贮存空间小,传播范围广。知识载体材料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从龟甲、兽骨、竹、帛等发展到纸张,而后出现缩微品,到今天的光盘、高密度的海量磁盘、知识载体的材料所占空间越来越小。一张光盘能容纳上千册图书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如果将来纳米技术能应用于载体材料,那么其贮存密度会更大,所占的空间会更小。由于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可以通过通讯网络进行传递,因此无论在何地,只要能连上通讯网络,就能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而不受空间或地域的限制。
(4)虚拟化、无复本、检索方便。网络信息资源有存储的数字化和传播的网络化,不需要专门的储存建筑,以“无墙图书馆’的姿态展示出来,体现了广阔的社会性与共享性。由于网络环境下数据具有极快的运行速度,并有一定的缓存空间,众多用户可同时利用同样文献,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不存在复本问题。另外,网络信息资源一般都配有检索软件,可从书名、篇名、作者、主题词、自由词等多途径来进行检索,快速地获取所需文献信息。
以上几点,主要就网络信息资源优势特点而言。当然它所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如存在状态的无序性、不稳定性、时间性强、生产速度快、缺乏社会监督、需要辅助设备方能被利用等。但这些不足有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变。总之,运用信息筛选和整理技术,图书馆可将网络信息资源加工优化,使之为我所用、为我所有、由外部信息资源变为本馆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的概念将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将由网络虚拟信息资源和馆藏现实资源组成。虚拟信息资源体现了图书馆的共性。现实馆藏资源体现了图书馆的个性,表明了本馆的藏书特色。
2 数字化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优化应重点做到几个统一
2.1 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统一
信息化、整体化的时代特征要求图书馆必须变革现行的存在模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收藏结构与服务手段。在馆藏信息资源建设中能否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完善处理本馆现实馆藏的利用与虚拟馆藏的查检利用是极为重要的。这里所谈的现实馆藏是指图书馆本身的非网络信息资源。但有些馆藏对另一馆而言则又是虚拟的,现实馆藏的不可取代性也正是该馆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站在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现实馆藏建设好现实馆藏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馆藏的发展方向由于体现了图书馆的个性,表明了藏书的特色,这就要求各图书馆充分利用本地区、本行业独特的社全文化环境及本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开辟各种特色的文献信息服务。以山东地区为例:山东省图书馆所建立的易经专藏,收入了上古至现代的易学著述1300余种,2000余部万余册,并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一是数量多,基本已含了现存古今重要的易学典籍。二是质量精,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珍善本图书,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就有20余种,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儒学文献中心从1996年创建以来,目前已收藏儒学文献10万余册,机读数据库13个,分为经典库、人物库、学派库、书院库、儒学大事年表库、儒学研究最新科研课题库论文专著库、学术团体机构库等等。一般说来,各类型图书馆在数十年的服务中,都已形成了特定的读者对象,并形成了各自的文献资源结构和特色,这些特色在网络环境下已作为自身存在的条件。
在注重现实馆藏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发数字化网络信息资源,建立好虚拟馆藏,或通过购买获得使用权并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序。因为网络检索工具的出现,并不能全面改善网络信息的无序大量冗余信息。不稳定信息充斥网络,往往使一般不熟悉网络检索工具的读者难以获得详尽资料。因此,在使网络信息成为本馆虚拟馆藏的同时,要做好各种技术上的处理使之有序化。
2.2 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的统一
印刷型文献是馆藏的主体。近些年来随着电子文献的迅速增加和各馆的大量收藏,有人预测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和融文字、声音、图像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资料等电子文献将成为今后图书馆馆藏的主要载体形式,并在数量上借阅率上超过纸质印刷型文献。当然,这里是指脱机出版物。实际上这种趋势在20世纪末就已显露出来,例如,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1997年馆藏书刊210多万册,以电子型文献为主的非书资料则有300多万件。年进书量5.8万册,非书资料8万件,光盘数据库163种,电子型文献已超过了印刷型文献。
未来图书馆电子型文献馆藏发展超过纸质印刷型文献的主要原因是:宏观上信息技术革命拓展了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调整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促进了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微观上则是由于电子文献具有储存量大、检索途径多、速度快、形式多样和便于上网实现资源共享等优点。尽管电子文献迅速崛起,大有取代印刷型文献并进而一统天下之势,但事实是电子文献的生产与流通同样受诸多因素制约,完全取代印刷型文献还是不可能的。首先,电子文献的权威性还不能与印刷型文献同日而语。因为相对于印刷文献而言,电子型文献的问世及发展毕竟为时尚短,所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许多读者对象还存有接收障碍。因此,许多电子文献的发行仍采取与印刷型文献同步进行,并且在数量上远远不如印刷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协会的材料证明,在所常见的10万种刊物中,电子型仅占300种。到目前为止电子型文献的市场远不如印刷文献市场发达。其次印刷型文献浩如烟海,相对于已经转化的电子文献却寥若晨星。有资料表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2000万件文献中,数字化的大约只有3万种。其三,印刷型文献的出版持续看好,并无衰落迹象。国外过去5年印刷型图书销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即使现代信息技术最发达应用最广泛的美国,目前的印刷型文献也比1995年增加了一倍。其四,文献的利用上由于更多的受到使用习惯与设备的影响,使得许多读者仍青睐印刷型文献。综上所述,未来的社会中,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将长期并存互补,二者不可偏废,应做到相互统一。
2.3 数字化与非数字化的统一
图书馆数字化的好处很多,如它可以压缩数据和纠正错误,还可以将信息同时或分别重复使用等。因此,数字图书馆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世界各国正在掀起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高潮,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工程项目和研究计划层出不穷。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利坚记忆”计划和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日本关西图书馆类似计划的完成,美国斯坦福大学、密执安大学、伊利诺斯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的数字图书馆分项研究成功,使得未来图书馆数字化模型已经清晰可辩。我国于1997年7月开始实施“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它是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6家为主体的试验示范项目。1999年2月国家图书馆千兆馆域网开通,标志着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又迈出了一大步。2000年2月24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该试点单位,表明数字图书馆已突破传统图书馆范畴,在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前进了一步。
与数字化相对应,那么非数字化文献将来在图书馆占据何等位置、在馆藏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方面的讨论也很多,悲观乐观皆有。但实事求是地说,随着数码录音,数码录相等技术的应用,非书资料的非数字化部分正在向数字化存储过程转换。然而其中一些珍贵的绘画、图书、手稿、照片、音乐照片等被数字化后,其原件依旧被珍藏。因原始性记录是文献资源的本质属性,文献内容的原始性通常还要借助于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确认。由于古代文献原件成为集两种原始性于一身的法定代表,而数字化后的文献因其便于修改,拷贝和难以防伪的特点,往往使人们对其原始性失去信任。因此,在受数字化冲击下,有些人大谈图书馆“消亡论”的时候,计算机界的巨擘比尔·盖茨却以远瞩的目光,毫不置疑提出了“我认为不可能存在一个不需要图书馆的社会”。出于这种信念盖茨先生在1996年建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向美国公共图书馆投资2亿美元用于图书馆事业及文献建设,这也肯定了图书馆非数字化的存在性。
就图书馆藏和利用而言,数字化和非数字化各有利弊:数字化的好处已有前述,但不足之处是存储介质和读取设备及软件系统淘汰更新速度快,信息保存环境不稳定,防伪抗侵袭性能差。而非数字化则比较符合人们的某些信息制作习惯(如绘画、书法等),易保存,见证性强,作为珍品的收藏意义大,但占用空间多,经济性差。因此二者也应是共存互补,才可相得益彰,达到馆藏最优化。
2.4 协作与共享的统一
应当指出,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协作收藏与资源共享是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提高对网络环境下协作收藏与资源共享的认识。未来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鲜明特点是通过信息网络以及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工具,提供数字化国际标准化的信息,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国家地区的某个场所快捷地检索和利用。因此,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网络化文献信息传递的环境,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上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既要积极参加文献信息网络的共建,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又要掌握合理的资源共享尺度,加大整体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因为要考虑到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传递速度、版权、传递效果等等,这就必须根据服务对象所需文献信息划分出哪些文献可以通过文献信息网直接获取,哪些文献则必须通过订购的方式获取。只有在不断提高本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程度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并形成本地区本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更合理地实现共享。
要做好协作与共享,还应注重馆藏书目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前提是共知,只有做好标准化规范化才是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共知的最有效手段。国家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已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将来有条件的图书馆通过下载网络信息加上本单位的馆藏信息即可上网提供使用,对已经建立了非标准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则可以转换为标准交换格式后提供网上使用。
再者,协调采购和将具有馆藏特色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并提供网上服务是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共建的主要任务。就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协调采购的重点是价格较高的国外原版书刊及部分电子文献。对于价格高利用率高的文献应着重于本地区本系统内部协调,不仅要保住品种,而且应有合理的复本数量。对于价格高而利用率不高的文献,应由国家或系统文献信息保障中心负责订购,以保证品种为主。互联网、万维网界面也使图书馆的远程服务不再限于联机目录,而应在一个站点上成功地采集更多的信息,使之成为图书馆的一个功能全面的虚拟服务平台。要加快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并组织上网,尽快改变国内信息网络有车无货的现状。
总之,协作收藏和资源共享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的,馆藏建设要达到两方面的统一。
2.5 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从古到今文献载体己几经演变,当今时代文献电子化数字化的比例虽越来越高,但印刷型文献作为一种辅助材料仍将存在。然而,电子化数字化文献取代印刷型文献的过程毕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既适应当前读者现实的需要,又为电子化数字化的到来做必要的准备,这就要求各馆根据自身发展做出现实安排,作出未来的打算。就高校图书馆目前而言,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上,读者对于文献的需求往往与专业课程设置有关,他们获取知识的最常用方式是浏览而非着意检索某一特定文献,这是对学生来说。而教师往往不同于学生,对某文献的特定检索要求相对要高,这样就可根据不同的文献需求扬长避短:检索类文献的使用以检索效率为先,因为电子类检索工具可以发挥计算机检索之优势,因此在文献的收藏上应逐步以电子类取代印刷品。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检索工具如CA、SCI、Ei等都已电子化。另外注意择优选择。应选择全文本与文献检索一体化的电子文献取代单纯检索类文献,如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就属此类文献,价格也比较合理。其三就是注意兼收并蓄。当综合性的电子文献与印刷型的文献重复时,对利用率高的可继续保留提供借阅或阅览。总起来说:在馆藏建设上,我们既要为未来发展做准备,又要面对现实,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不要一味重电子化、数字化文献的入藏而轻印刷型文献的采购。这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