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_批发零售业论文

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_批发零售业论文

我国消费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品市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品市场是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近几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1995年达到20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社会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人数也增长很快,1995年达到4751万人,比上年增长20%。“九五”期间,我国消费品市场仍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到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达到48000亿元,前景十分看好。

商业企业选择商品标准和运作的变化

我国商业企业选择商品的标准和运作经过了一个由管到放的变化过程。

1978年以前,国有商业企业向生产部门收购的消费品,在一、二级批发站、三级批发商店和零售商店之间,都是按照固定供应区域、固定供应对象与固定倒扣作价率的“三固定”批发办法组织流通的。这种体制随着形势的发展,暴露了渠道少、环节多、流转慢、效率低等诸多弊病。1979年以后,打破了工业消费品按“三固定”办法批发供货的限制,明确提出批发企业之间、批发与零售企业之间可以建立直接的供货关系,同时把一、二级批发站下放到所在市,与市批发公司合并,或者适当调整经营商品的分工,以减少经营环节。并且发展了符合商品流通规律的批发市场、贸易中心和经济联合体,使整个批发体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批发零售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企业选择商品由过去的统一管理、计划分配转到了自己决策、自由选择,其标准也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选择的品种增加了。现在工业品中除了部分名酒、卷烟实行国家计划管理,卷烟实行专卖外,其余品种都放开经营,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选购自己需要的品种,没有什么限制。二是选择的区域扩大了。过去企业都是按国家规定的区域进货,现在企业可到全国各地采购,也可通过代理和自营的方式进口国外商品。三是选择的形式增多了。企业除了计划收购外,还有订购、选购、代购、联购等多种选择商品的形式。四是选择的价格合理了。以前企业在采购商品的价格上没有任何自主权。目前工业品除了极少数由国家规定指令性和指导性价格外,95%以上的商品随行就市,企业可通过市场价、议价、代理价等采购商品。五是选择的质量提高了。企业自主经营以后,对采购商品的质量要求大大提高了,对名、优、特、新商品的需求量增大了,企业都建立健全了进货管理制度,全社会进一步加强了商品质量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选择商品的运作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1978年以前基本由国有商业企业一家经营批发贸易。现在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批发、零售、贸易格局,主要有三条采购渠道:生产厂家、批发零售商和代理商。具体来讲,主要有五种运作方式:一是直购,就是企业直接从生产厂家购进商品。这种方式目前发展势头很好,它既可减少环节,又能降低成本,受到普遍欢迎。1994年通过这种方式采购的商品额达到5583亿元,占社会商品购进总额的41%。二是联购,就是通过行业或者企业集团的网络优势进行联合采购、统一进货,从而降低费用,加快流通,提高规模效益。三是代购,就是利用代理商和中介机构,以及它们的优质服务、信息网络、储运设施等,来获得所需的商品资源。四是订购,就是商业企业在订货会、展销会上向生产厂家提供订单,然后厂家按照订单规定的品种、质量、规格要求组织生产供货,现在这种方式已呈良好的发展势头。五是配购,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向配送中心采购商品。目前有许多企业进货的数量大、品种多、规格全,有的商品还要进一步加工、包装和集拼,所以愿意通过大中型的物流配送中心进行商品的配购,这种方式将成为今后商业企业的一种主要采购渠道。

零售业的发展及评估

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零售商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1995年与1978年相比较,社会零售经营网点达到1350万个,增长了11.9倍;社会零售从业人员达到2734万人,增长了6倍;社会商品零售额16053亿元,增长了12.7倍;经济成分打破了过去国合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联营、外资等多种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经营形式突破了过去传统的模式,建立了一大批连锁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等,使零售市场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今后中国零售商业将出现以下几大趋势:多元化。主要是经济成分将继续朝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集体、私营、联营等经济为必要补充的方向健康发展;经营范围也将不断趋于综合化、一体化、逐步形成以零售业为主体联接工业、农业、金融业、服务业、科技业等的新型流通产业。规模化。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已建立了一批商业街、商业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些城市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地理优势,如上海、广州等,正在逐步朝国内外商业中心的方向发展。集团化。零售商业领域已有一批规模不同的企业集团,“九五”期间主要是发展全国性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亿元大型企业集团、跨地区的连锁企业集团、产供销一体化的联合经营组织和中外合资合作的跨国性零售集团。专业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一大批中小型零售企业将走专业化的路子,将通过商品专业化、系列化的经营服务来求得生存发展。连锁化。今后零售行业将按照连锁要求,建立一批连锁化的超级市场、便民店、专卖店等,连锁经营额将大幅度增长。现代化。今后五年内,零售经营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一大批企业将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电子订货系统、自动收款机等;人员素质、营销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也将有长足的发展。法制化。今后的商业经营主体、环境、行为和质量,将进一步朝着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商业法制将更加完备。国际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今后零售商业也将积极扩大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中外合资合作的零售商业企业和国际化的市场营销将会得到一定发展。

目前我国零售商业企业对外开放也已取得积极进展,并形成多种类型:一是中外合资合作生产企业利用在华再投资的机会,与国内企业联营创办零售企业。二是中外合资合作加工制造企业,开设自销产品的专卖店或专卖柜,经营合同规定允许内销的产品。三是通过承包、租赁、委托经营方式,由外商取得零售商店的经营权进行经营。四是中外合资合作连锁商业企业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始,由国内贸易部、外经贸部各搞一家。五是中外合资合作零售商业试点企业,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16家,协议投资达到12亿美元左右,这些企业都享有外贸进出口权。目前除北京友谊商业总公司与新加坡新城集团公司合资经营的北京燕莎友谊商城有限公司、上海商业开发公司与香港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上海东方商厦有限公司、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与日本八佰伴合资兴建的新世纪商厦已正式投入运营外,其他企业因工程建设估计要到1996~1997年前后方能正式开始运营。从目前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看,它有利于引进国外的资金、人才与先进的流通技术、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零售行业经营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商业企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在合作对象、经营年限、投资比例和法制建设等方面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改进、提高和完善。

目前我国零售业态是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其中百货商店、连锁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又是发展势头比较好的。

(1)百货商店。改革开放以后,这种零售业态发展较快。据内贸部对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统计,目前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场共有7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八五”后期建成的,近五年发展的大商场数量相当于过去40年的总和。1980年全国年销售超过1亿元的百货商场仅有几家,1995年已超过200多家,超过10亿元的达到了10来家。但是,目前也出现了大中型百货商场发展过快、效益有所下降的倾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国205家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销售总额同比仅增长1.9%,利润下降13.5%,有些企业已经亏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1991年上海市商业平均利润率为3.5%,1995年下降到1.3%;二是发展不平衡,城市中心相对饱和,边远地区比较薄弱,城市相对饱和,乡镇比较薄弱;三是结构雷同,市场定位不明确,缺少稳定的消费群体。但百货商店仍将是以后中国的一种主要零售业态。目前主要是调整百货业发展的结构和步伐,搞好全国与各个城市的规划,减少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增加新的经营形式,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2)连锁商店。这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零售业态。现在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公司达到650多家,各种形式的门店已有9000多个。从连锁商店的内容来看,大约有7种类型,主要是超市连锁店、便民连锁店、精品专卖连锁店、综合商场连锁店、快餐连锁店等。虽然目前存在经营形式少、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配送中心建设滞后等一些问题,但发展势头依然很好。国内贸易部已经制定了《全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要求到2000年,连锁企业发展到1500家,各种形式的网点达到6万个,销售额达到1200亿元,并且正在规范管理、发展配送、培训人才、建立法规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对于连锁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发展的主要是正规连锁,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配套条件的成熟,自由连锁和加盟连锁也将得到有效发展,并且会逐步发展更多的连锁形式,形成更大的连锁经营规模。

(3)超级市场。从80年代初至今,超级市场在我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1981年随着首家超级市场——广州友谊商店超级市场的诞生,以自选为特征的超级市场在沿海主要城市逐步发展起来了,最多时达到了155家。调整阶段。主要是当时经济环境不适应这种零售业态的发展,许多超级市场不久都关门了,只有少数生存下来。发展阶段。90年代初,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超级市场又开始兴旺起来,短短几年各种类型的超级市场达到了数千家(含便民店),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资金不足,开发网点困难;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投资效益较差,绝大部分尚处在投入、亏损阶段。今后的发展主要看三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否到位:一是国家的网点、资金、税收政策能否尽快到位;二是超级市场的统一管理法规能否尽快出台;三是配送中心建设能否在档次、规模、质量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以上政策措施能够实施,超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仓储商店。随着1993年广州“广客隆”商场的开业,这种零售业态就诞生并发展起来了。这种业态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一是仓店合一,投资少,成本低;二是自选购物,方式自由;三是价格低廉,适合广大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所以,仓储商店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主要是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引进连锁机制,优化经营机构,使这种业态能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消费品市场的基本分析与走势

199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仍将是一个繁荣、兴旺、活跃的格局。据统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4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2%,这个增幅是比较高的。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5300亿元,同比增长2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将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从商品结构来看,上半年零售市场显示,食品类商品需求旺势不减,各种滋补品、营养保健食品、速冻方便食品、质量好价格适中的休闲食品、节日喜庆食品、天然绿色食品倍受消费者的欢迎。据全国80家大型零售商场统计,食品销售同比增长达到65.9%。衣着类商品以中高档为主,一些名牌时装、中档休闲服装,受到中高收入阶层居民的青睐,针织内衣、衬衫、羊毛衫、皮革等服装销售也比较活跃。日用类商品中,家电商品、文娱体育用品、化妆品等销售都是增加的。从全年预计来看,除极少数商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外,绝大部分商品是供求平衡的。在消费顺序上,将依次是食品类、衣着类、日用品类和文化娱乐用品类。

从地区结构来看,1~6月份东部地区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0.4%,西部地区增长18.6%。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出1.8个百分点。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沿海省市大约占54%,非沿海地区不到一半。从今年来看,大体仍是这个格局,但是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投入的增加,非沿海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应该有所增长,预计可能与沿海地区持平或略微超过。从城乡市场来看,近几年城市销售额比农村市场多2000亿元上下,但农村市场销售增幅在逐步接近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国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实际增长12.7%,城市同比实际增长13.3%,基本实现同步增长。主要原因是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商品市场的改善和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多,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发展。

从购买能力来看,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了明显增长的势头,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同比增长2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同时全国的平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95年非农业居民达到20.4%,农民达到22.6%。“九五”期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预计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年增长可达到5%左右,农民人均年增长可达到4%左右。199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预计可分别达到17.6%和17.2%,购买力仍然是比较高的。

从商品价格看,今年仍是稳中趋降的态势。1995年商品零售物价涨幅由年初的21.7%降到14.8%,下降了6.9个百分点。据统计,沿海地区的零售物价水平都低于14.8%,非沿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省市都略高于这个标准。今年国家要求把物价涨幅控制在10%以内。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9.2%,商品零售价格平均上涨7.1%,涨幅在逐月回落。但是食品类价格仍然偏高,同比上涨了9.3%,高出全国平均零售物价涨幅2.2个百分点;农村零售物价指数同比上涨7.5%,城市上涨6.9%,农村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非沿海地区有一部分省市的物价也高于沿海地区。但从全年来看,由于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农业生产,完善货币控制,增加有效供给,整顿流通秩序,所以,宏观调控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物价总水平也将是平稳的。

降低关税后给国内消费品市场带来的机会

中国从今年4月1日开始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关税平均水平由35.9%降低到23%,涉及4900多个税号的商品,占税号总数的75.8%。但从这次降税税目结构看,重要原辅材料、农产品、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国内市场短缺的物资等降税幅度大,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降幅基本在40%以上,而工业消费品的税率降得不大,如电视机由60%~70%降为50%;录音录像带由50%降为40%;纺织品由59.3%降到32%;机电产品由26.2%降到18.4%。

关税平均水平下降12.9个百分点,加上170多种进口商品许可证、配额的取消,将导致部分商品进口的增加,其中包括部分工业消费品,国内市场上与进口的同类商品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大,并将带来以下变化:一是商品种类增多,消费者选择的范围迅速扩大;二是商品的新型加工包装技术将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三是带动商品市场广告业、咨询业的繁荣;四是国内外两个消费品市场关系将更加密切。但是这些变化目前并未充分体现出来,从今年上半年外贸的进口情况看,工业原材料与机电产品进口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而有线电话及电报交换机、录放像机、摄像机、录音机及组合音响、电视机等的进口则是下降的。同时由于“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形式加工生产的商品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这些商品的质量并不比进口商品的质量差,而且它们享受了国家各种减免税的优惠待遇,价格比正常渠道进口的要低,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今年2月份全国彩电销售量来看,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彩电大体占21%,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一些主要国产工业消费品的质量、档次有了明显改善,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统计,6月份国产大屏幕彩电的市场占有率从68%提高到了72%,进口25至29英寸彩电的市场占有率由32%下降到28%。当然,从长远来看,降低关税必定会导致进口商品的增加,国货与洋货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预计到2000年,中国的外贸进口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在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扩大,这对国外的生产者与经营者来讲,无疑会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

标签:;  ;  ;  ;  

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_批发零售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