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收益:留学生教育中的经济学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留学生论文,经济学论文,收益论文,意义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WTO正式将教育归入国际服务贸易的第五大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进入了“国际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阶段,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呈现迅速扩大并持续增长的趋势。[1]国际高等教育服务新形式不断涌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都从中获得了各自的利益,经济收益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2]
对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育中的经济收益,国外学者已有估算,外国政府也有公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世界银行[4]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5]对此都十分关注。但在国内,人们对留学生教育的认识还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文化层面,对于留学生教育的经济意义基本上还处在感性和介绍国外文献的层面上。本研究试图建构一个有限的经济收益测算模型,并以上海S大学的样本进行试测,从而以实证的方式来显现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学意义,为上海乃至全国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分析提供参考。这对我们增强能力建设迎接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①和FTA(《自由贸易协定》)②的挑战以及拓展国际教育服务、发展现代服务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献综述
从各国政府和学者公布的统计报告看研究成果,人们对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分析主要处于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估算一个地区或国家留学生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总量,以及它对各国服务贸易的影响;二是微观层面,即估算留学生个体的教育成本,以及招收留学生之大学的收益。而第二个层面的研究成果,是宏观层面正确估算的重要基础。
(一)教育服务贸易带来的经济收益
WTO于1994年底完成了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了GATS。这份具有国际法规地位的文献正式将教育纳入“服务贸易”的范畴,确立了跨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服务贸易性质,并使之成为世界通行的12类服务贸易之一。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和所有欧共体成员在内的44个国家在协定签署时承诺,努力降低教育服务领域中的贸易壁垒,以某一种或者几种方式开放某个或者数个教育的分支领域,高等教育则是五个教育分支领域中开放度最大和开放国最多的领域之一。[6]“服务贸易”主要有“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提供方式。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教育出口值占本国服务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分别达到11.6%、4.9%和3.8%,教育服务贸易分别是其第三、第四和第五大服务出口产业。OECD成员国已经从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贸易收入,据估计,1998年,OECD国家在国际教育服务中获得的贸易量将近300亿美元。[7]
目前,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占据最大经济份额的是“境外消费”,其基本形式就是留学生教育。[8]在宏观经济收益层面上,加拿大工业联合会早在1994年就报告:作为一个产业,加拿大的留学生教育已为该国带来了26.4亿美元收入。[9]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估计,留学生每年给澳大利亚带来56亿澳元的直接收入,并且有力地带动了旅游、房地产、通讯甚至金融服务业的蓬勃发展;[10]英国政府估计,留学生教育为该国带来103亿英镑的经济收入;[11]美国学者透露,外国留学生为美国带来约120亿美元的收入。[12]OECD的报告估计,2004年,光是留学生教育就产生了40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贸易收益,仅仅略低于国际金融服务的贸易收入。[13]
(二)对留学生人均支出的估算
我们虽然尚未获得各国政府公布的留学生教育经济总收益的具体计算公式,但据外国学者透露,各国留学生教育的经济收益主要都来自于“留学生个人教育开支的平均数”与“留学生总数”之倍数,这可以最简单地表达为:
留学生教育收益=留学生人均开支×留学生总数
课题组发现的最早的相关文献,是澳大利亚学者戴威思在1995年做的五国留学生教育开支比较。[14](见表1)戴威思的分析方式对各国近年来的经济收益计算影响很大,为欧美国家后来提出宏观估计提供了基础。
在更为微观的层面上,国外还有些组织及学者曾经对一所或者若干所大学留学生教育的经济收益情况进行过估算。譬如,澳大利亚莫纳希大学于1994年提出它的国际化战略,该校估算1994年从国际学生的学杂费中就获得2660万美元的收入,平均每人支付7000美元,而学校为每位外国学生消耗的教育费用约为2600美元,额外的服务费用为每人450美元,大学获得的收益相当可观。此外,外国学生还要支付10 000美元左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成为该大学所在地区社会的收益。[15]
二、图式模型建构:留学生教育消费与经济收益结构
国外虽已经有一些实证性经济学研究文献,但既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无法替代我们自己的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工作。从各国的文献看,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学意义首先在于能够造就由外国学生带来的教育消费,或者说是经济流量。第一,这种外来的教育消费和经济流量是本国居民不能产生的,因此,它对一所大学或者一个国家都是一种额外的经济增量和经济收益,对GNP和GDP的增长都有重要意义。第二,如果要估算留学生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就必须首先分析留学生的消费结构和分类支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这种教育消费主要是留学生在大学中和社会上的开支。第三,留学生在大学中的开支可以被视为“大学的收益”,而这种收益也具有结构性,且收益又是对成本的回报,因此,值得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鉴于“成本—收益”分析本身的复杂性和数据资料的私密性,这个层面的研究也是外国学者想做而未见完成的。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第四,留学生在校外的消费已经有外国学者估算,但常常有结构性的缺失。譬如,戴威思的研究中就未提及留学生的旅行开支,而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对此都十分重视。
在实证分析中发现,来华留学生的个人支出具有相当大的共性。他们在华的开支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直接与留学生的学习支出相联系,包括学费、杂费、书报费等;与留学生的生活支出相联系,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医疗费、保险费、交通费、娱乐费等。这两部分的开支构成留学生的总支出。课题组对留学生的开支进行了分类,其中学费和杂费在大学开支;住宿费、伙食费和文娱费用部分发生在校内,部分发生在校外;而医疗保险费、旅行费用和签证费用都在社会中开支。据此,构建了留学生个人消费的结构图。(见下图)
留学生的人均开支与留学生教育国的收益结构图
站在留学生的立场上,上图能揭示留学生的开支结构与分类,甚至可以计算出各类开支占留学生学习生活总支出的比例,以及不同类型留学生、不同国家留学生在我国支出的基本特点及人均数量。如果站在招收留学生的大学和留学生教育国的立场上,还说明留学生的开支能够转换为大学和国家获得的毛收益。人均支出与留学生数之积,就是留学生教育带来的经济总量或者总经济收益。
当然,如果要估算上图中的全部开支和收益,一篇论文的篇幅是难以承载的。本文作为实证研究的一部分,只能首先集中在“大学收益”部分的数学模型建构和小样本试测,而且条件限定在留学生占一所大学在校学生总数比例很小范围中。
三、数学模型建构:大学留学生教育的人均收益
在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规模较小的情况下,相对于整个大学培养的国内学生所花的成本而言,增加留学生只需要增加边际成本的投入,因此,可以应用经济学上的边际成本分析方法来构建大学留学生教育经济收益的数学模型:
人均学费收益=学费-边际成本
人均杂费收益=杂费-边际成本
人均大学经济收益=学费收益+杂费收益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所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留学生人数达到该校人数13%以上时才称得上是国际化大学,留学生教育才达到适度规模。[16]考虑到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等原因,笔者估计,在来华留学生占大学总人数在8%以下时可以应用这一模型。至于留学生人数超过大学总人数的8%时,学校就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专项教育经费、额外增加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上述模型将不再适用,这将成为以后研究中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对留学生教育采用全成本收费,外国留学生在我国大学接受教育要交纳等于或适当高于教育成本的学费,因此,我国把留学生的学费和杂费都看做大学留学生接受教育的价格,而对于大学来说多增加一个留学生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就可以看做是边际成本。[17]
(一)大学留学生教育的学费收益
1.计算学校人均教育成本
人均教育成本=学校实际成本总和/在校生总数…公式一
公式一计算的是以一个学校为单位的平均每个在校生分担的教育成本,学校实际成本总和指该年学校各项成本总和,在校生总数指该年学校的总学生数,这里的学生数不包括新增加的留学生人数。
2.计算学校实际成本总和
实际教育成本总和=固定资产折旧+工资成本+流动成本+管理成本…公式二
公式二计算出了实际成本,即全校教育总成本中招收新增加的留学生之前学校的实际教育总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工资成本、流动成本、管理成本。[18]由公式一和公式二可以计算出未招收新的留学生时的人均实际教育成本(Average Actual Cost)。
3.计算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全额成本-实际成本]/新增加的留学生人数…公式三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是留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占在校学生总数8%以下),可以采取边际分析方法,公式三计算的就是每增加一个留学生时总教育成本的变动量。每增加一个留学生,校舍等固定设备和教师人数等通常不会增加。因此,总成本中的微小变动量可以看成是增加的固定资产折旧与流动成本和管理成本,包括新增加留学生在内的全校总成本与不包括新增加留学生的全校总成本(实际成本),两者之差平均分摊到每一个新增加的留学生身上,就是学校为留学生投入的边际成本。
4.计算全额成本
全额成本=实效成本+低效成本+无效成本 …公式四
公式四从留学生教育所投入成本的特殊性进一步说明了开展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学意义。大学招收留学生而增加的投入主要是固定资产折旧和流动成本及管理成本的增加,不包括人员工资的增加。这样说的依据是从全额成本的构成来分析的。教育成本的分类国内外有很多种分法,目前还不存在教育成本的国际标准化分类。调查中发现,招收留学生后,成本的变动量之所以微小,除了规模效应的存在之外,还可以解释为是大学现有成本中的低效成本和无效成本在起作用。因此,为了研究需要,根据成本在收益中所起到的功效来对教育成本进行划分,笔者将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划分为:低效成本、无效成本和实效成本三种。实效成本是指正在为学校提供直接服务的教职员工的工资成本、奖金成本、教职工福利和奖学金等流动成本,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活动支付的实际费用,正常的办公消耗,正常的管理费用等;低效成本是指在当前特定时期由于效率不高而产生的,支付给效率不高或者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部分教师或职工的工资和报酬、闲置的教学资源以及未提高使用效率的日常办公用品等;无效成本是指支付给已退休的教职员工的工资成本及其他报酬,但并不是说其本人对大学没有贡献,只是说支付给他们的这笔资金在没有留学生教育时暂时属于沉没成本而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5.全额成本能产生大于实际成本产生的效益
全额成本实际收益…公式五
公式五更清晰地说明,招收留学生的大学投入的全额成本所产生的效益是大于实际成本带来的效益的。根据经济学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本投入越多,产量越大,所得收益越大,这三者之间都成正比关系。
结合公式四和公式五,可以看出,在留学生教育上全额成本中的实效成本会产生实际的效益,低效成本和无效成本也能发挥作用,下面公式更加清晰地说明全额成本产生的效益来源:
全额成本=实际效益+成本溢出 …公式六
公式六说明,全额成本大于实际收益的原因是有成本溢出的存在。成本溢出是指总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收益增加。例如,用来培养100个学生的成本是500元,后来又增加了2名学生,但教师、教室等实际支出成本并没有增加,那么,增加的2名学生的学费就是原有成本的溢出收益。成本溢出反映的是学校学生未达到有效规模而且增加的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低效成本、无效成本发挥出与规模效益同样的效果。因此,全额成本其实不仅带来了实际效益,也包含了部分成本溢出的效益。
(二)大学留学生教育的人均学杂费收益
同理,按照大学留学生教育的人均学费收益分析模型,可以建立大学留学生教育人均杂费收益的分析模型:
人均杂费收益=杂费价格-边际成本
在留学生向大学交纳的费用中,除了学费还有杂费,如考试费、活动费等。杂费的多少可以看做是杂费的价格。在杂费的价格可能既包含了成本,也包含了高于成本的部分价值。而留学生教育成本主要是大学教育总成本中的流动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量,难以包含大学固定资产折旧的成本。边际成本则是每增加一个留学生大学在组织考试、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实际成本。
四、试测:一个小样本的实证研究
2004年,S大学的留学生不足在校生总数的5%,规模小于8%,可以利用上述模型分析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学意义。通过对该校对外汉语学院350名来华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统计资料,课题组对该校留学生教育的经济收益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来华留学生开支情况
课题组初步得到了短期生(一年以内)、一年制学生、长期生(超过一年)三类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学习生活的基本情况。调查从学费、杂费、房租、伙食费、国内旅游几个方面统计了三类外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总开支,其中杂费包括在学校的俱乐部、体育活动室、图书馆、健身房、艺术工作室等的活动花费,以及报名费、考试费、日常开支、书和文具费、医保费及其他费用等。总支出反映出留学生在上海学习期间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花费情况,其中在大学的学杂费主要包括在学校俱乐部等的花费、报名费、考试费三项,它是计算大学学杂费收益的基础数据。
在上海招收短期生、一年制学生、长期生平均支出分别约70000元、88000元、190000元。而由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共同完成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人均每学期消费4 819元。[19]可见,外国留学生在消费上大大多于国内学生的消费。
(二)留学生教育的经济收益
1.人均学费收益
2003年,S大学财政拨款和学校投入共计64421万元;2004年,总投入是72162万元,而该校2004年在建设新校区和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达6000万元,2004年在校生25630人,由此可计算出该校2004年的生均直接成本是2.82万元。另外,2004年,S大学的国内学生数比上一年增加480人,外国留学生也从2003年的734人增加到1293人。因此,边际成本=[72162-6000-64421-2.82×480]/559=0.864 8万元,即每增加一个留学生所增加的边际成本是8648元。用构建的相关数学模型计算每招收一个留学生大学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如表3。
可见,S大学每招收一个短期生、一年制学生和长期生的人均大学学费收益分别是1786.55元、9086.21元和7806.62元。
2.人均杂费收益
2004年,S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在1293名留学生的活动费、出国招生、招生宣传等方面的总成本为120.5万元,因此,杂费边际成本为928.1元。而调查统计出留学生的人均杂费有一定的范围值,可以当做人均杂费价格,由此计算生均杂费收益。
3.人均大学收益
留学生教育大学的人均大学收益是人均学费收益和人均杂费收益的和。调查发现,留学生教育大学的人均大学收益:短期生为2100元,一年期生为9800元,长期生为9300元。
4.S大学及上海市留学生教育的经济收益推算
2004年,S大学有短期生573人,一年制学生341人,长期生179人。应用上述结论,估算S大学该年留学生教育的经济收益为620.98万元。2004年,上海共有短期留学生7759人,长期留学生14446人。[20]如根据S大学的留学生人均学费和杂费支出推算,当年上海高校获得的留学生学杂费总收入为51923.80万元。除去上海高校承担的边际成本后,可以推算出的当年上海高校留学生学杂费总收益为15064.17万元。
(三)留学生对上海经济的贡献
来华留学生在上海的所有学习和生活消费都是对上海经济总量的增加,因此,对城市GDP的增加和劳动就业机会的扩大都有意义。根据S大学留学生人均学习生活总开支的数据,可以推算并得到以下三个基本的看法。
1.留学生在沪花费与人均GDP比较
由于留学生在沪花费较大,因此,留学生教育对城市GDP的增长也有一定的贡献。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年鉴资料,200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6250.8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GDP)46718元。[21]应用相关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短期生、一个一年制学生、一个长期生在上海的总支出分别相当于上海当年人均GDP的1.5倍、1.88倍和4倍。
2.留学生经济收益与劳动力贡献比较
留学生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这可以用大学人均收益与劳动力平均工资的比较来说明。按照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统计年鉴,上海市在岗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18542元,比较而言,相当于约9个短期生、2个一年制学生、2个长期生学生能够支付一个此类岗位的工资收入。
3.留学生教育对上海经济的贡献
根据2004年S大学留学生的平均开支水平和上海短期和长期留学生总人数来推算,2004年留学生的消费给上海带来了32.88亿人民币的经济增量。这可以视为留学生教育对上海经济的一个贡献。
4.留学生教育可缩减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逆差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2001年,出口额为5.26亿美元,进口额为17.3亿美元,逆差额为12.04亿美元;2003年,出口额为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17亿美元,逆差额为17.56亿美元;2004年,出口额为9.42亿美元,进口额为23.62亿美元,逆差额为14.2亿美元。[22]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数字很大。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可以起到减少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作用。如果说,留学生教育产生的经济贡献目前在我国还十分有限,但留学生教育所能够产生的减少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作用则将是直接和显著的。因此,应发挥我国教育的价格优势,增加传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积极开发前沿学科,扩大教育输出,把潜在的教育输出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五、意义及讨论
有资料表明,自1998年以来,来华留学的总人数以年均5 000人的速度递增,2003年,我国共接收来自175个国家的留学生7.8万人次。[23]2006年,来华留学生已经达到16.2万人次。[24]留学生教育日益受到政府和高校的重视,对我国留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的意义。
1.促进教育服务贸易,增加我国经济总量
我国在汉语、武术、中医等方面的教育在全世界都有独特的影响,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全成本的收费,增加我国经济总量。
2.能够缩减我国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巨大逆差
加入了WTO后,许多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都把目光都盯住了我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学生去国外留学,我们在教育服务贸易中处于明显的逆差地位,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能够减少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中的逆差,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3.增加了高校的“预算外收入”
只要在一定规模的范围里,我国高校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原有国内学生教育的同时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增加预算外收入,开拓学校的经费来源,促进国内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改变高校的教育资源结构,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在留学生规模不大时,利用国内学生教育成本溢出产生的效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返聘已经退休但是仍然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留学生工作,充分发挥了原来的低效成本和无效成本的作用。
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本课题没有将留学生教育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等都考虑进去,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我国高校支出的留学生教育的成本。同样,在留学生教育收益方面的计算上,也只考虑了留学生教育和生活支出带来的直接的经济收益。其实,留学生教育还会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一些间接的经济收益,如留学生家庭旅行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留学生科研成果的经济收益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此项研究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魏志春、高耀明、江彦桥、华华等专家教授以及许多中外同学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注释:
①GATS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f Trade in Service)的英文缩写。这项1995年生效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协定及其附件确定了国际教育的服务贸易地位。到2002年已经有40多个国家作全部和部分承诺,我国政府也作了部分承诺。
②FTA是“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的英文缩写。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谈判进展不顺,一些国家开始在WTO框架和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开展多边或者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与智利等国的FTA谈判,并开始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韩国等国家和区域性组织谈判,“国际教育服务”也是FTA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