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群落结构特征动态研究

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群落结构特征动态研究

侯琳[1]2004年在《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群落结构特征动态研究》文中提出对黄龙山林区不同封育年限的油松群落,系统结构、生长特性、生态位、种间联结性、物种多样性、林地土壤特性六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群落内部植物种类主要集中在菊科、禾本科、蝶形花科、蔷薇科和堇菜科等科且以北温带分布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封育 45 年前,群落内部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递增,封育 45 年后,除建群种外,灌、草层优势物种不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趋势。 2、油松个体的高度、胸径分别以 2~4m 和 6~8m 及 0~2cm 和>20cm 占优势,林分郁闭度集中于 0.6~0.7 之间。乔、灌层植物平均密度为 13.20 株/100m2和 368.99 株/100m2。乔木密度以中、大级为主,灌木以小密度为主。若继续封育,乔、灌木分别以中、小密度分布为主。油松种群内中、小树多,大树少,年龄结构属进展型。 3、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大小顺序为:油松>辽东栎>华北丁香;达乌里胡枝子>悬钩子>华北绣线菊;白羊草>大油芒>隐子草。生态位重迭值较大的种对有油松与华北丁香,油松与辽东栎;达乌里胡枝子与悬钩子和华北绣线菊及茶条槭;白羊草与大油芒和隐子草。封育序列中油松群落主要种间整体联结性呈显着正相关,油松与其它树种,华北丁香与山桃,山桃与文冠果联结性呈极显着正相关。物种相似系数随封育年限增加递减,封育 16 年和 25 年,60 年与 75 年群落内部物种相似系数较大。 4、同一封育年限,土壤有机质含量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封育 30 年前和 30后,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随封育年限增加,减少和增加;在封育 30 年前和 45年后林地土壤容重随封育年限增加而增加。封育 30-45 年间,林地土壤容重随封育年限增加而减小;不同封育年限的林地,随着土壤深度增加 pH 值增加,同一采样深度随着封育年限增加,土壤的 pH 值总体下降,研究区的土壤 pH 值在 8.2~8.6 之间;同一封育年限,硝态氮、氨态氮和速效氮的含量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封育年限相同深度的土层,硝态氮含量在封育 30 年前和 30 年后,分别随封育年限增加,增大和减小。不同封育年限林地氨态氮含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不同封育年限林地表层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脲酶的含量均高于下面两个层次,速效磷含量在 3.5~8.5mg/kg(ppm)间。20-40cm 和 40-60cm 两个层次,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总体增加。随着采样深度增加脲酶含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封育年限和采样深度增加,过氧化氢酶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综合因子值总体有下降的特征。。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康博文, 陈书军[2]2006年在《黄龙山林区封育天然油松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选择黄土高原气候交错带的典型地段,将封育年限作为一维资源状态,以物种的重要值作为资源位上的表征特征,对6个封育年限内的油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的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窄,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生态位宽度排序与其重要值排序并非一致;种群间的生态位重迭较为普遍,这些结果与群落封育过程中物种对光等生态因子要求不同直接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天然林封育过程中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变化规律。

谈多多[3]2016年在《黄龙山林区松栎混交林空间结构及林分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市黄龙山林区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作为庇护渭北高原和关中地区的绿色屏障,有“黄河流域绿洲”的美称。松栎混交林是黄龙山林区重要的林分类型。本研究利用1hm2(100m×100m)典型天然次生松栎混交林样地来研究其空间结构特征、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并初步进行了模拟可视化经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样地内胸径大于1cm的树种为21种,乔木株数密度是2467株/hm2,林木密度较大。重要值位于前4的树种是油松、辽东栎、白桦和茶条槭,其重要值分别为25.16%、20.33%、19.82%和8.22%,将它们归为主要树种。林分的平均胸径是9.9cm,平均树高是8.2m,林分的胸径分布符合倒“J”形曲线,林分的树高分布是近似正态分布曲线。(2)样地内林分的平均混交度是0.654,平均大小比数是0.496,平均角尺度是0.548。4种主要树种油松、辽东栎、白桦和茶条槭的平均混交度分别是0.50、0.72、0.69、和0.69,平均大小比数分别是0.50、0.52、0.32和0.66。(3)油松、辽东栎和白桦在0~50m研究尺度上呈集群分布,茶条槭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稍微复杂,在0~31m尺度上为集群分布,31m之后为随机分布。在较大的尺度上,油松、辽东栎和白桦都有朝随机分布变化的趋势。在整个研究尺度上,油松与辽东栎、油松与白桦、辽东栎与白桦都呈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茶条槭与其他主要树种在大部分研究尺度上表现为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计算出的总体联结系数是1.01,研究样地内树种总体上呈现出弱的正关联。(4)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VS的“Tree Designer”工具,设计出了油松和辽东栎的树形,并选取林分内有代表性的小样地数据进行了林分可视化的实现,初步探究了可视化经营的操作。

吴涛, 张文辉, 陆元昌, 范少辉[4]2006年在《黄龙山林区不同培育措施对油松种群数量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对黄龙山林区经过抚育、渐伐和封育措施的3类油松林种群开展样地调查,研究了3种培育措施对油松林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不同培育措施的油松林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3种油松林种群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其幼、老龄级个体数较少,中龄级个体数量较大,总体判断黄龙山油松林种群属于稳定状态.在经历3种不同培育措施的油松林群落中,抚育和渐伐措施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封育措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大.经过抚育和渐伐措施的油松种群属进展型,而经过封育措施的油松种群属稳定型.说明在黄龙山林区,油松林种群未来应该以封育为主,适当的抚育和渐伐措施为辅,以促进群落持续发育.

侯琳, 雷瑞德, 康博文, 王得祥[5]2004年在《黄龙山林区油松林封育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对黄龙山林区不同封育年限油松林内的高等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封育45a以前的油松林,群落内部各层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递增趋势,45a后群落内部各层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先增后减;不同封育年限的油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趋势,各层次的高等植物物种均匀度指数无相同的变化趋势,灌木层与草本层间各项多样性指数,乔木层与灌木层间,乔木层与草本层间的J和E存在显着差异;在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封育30a和封育75a的油松林差异显着;油松林在封育45a后,具有较高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但林内幼树密度大,形、质差,应进行卫生伐。

罗瑞平[6]2006年在《黄龙山林区天然油松针阔混交林结构与更新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面积较大的天然保护工程限伐区和综合经营区,研究其森林的结构特征是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首要问题,也是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基础。本文以天保工程区黄龙山天然油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的油松针阔混交林为实例,从叁个方面研究森林结构特征:林分结构——以树种组成和直径分布为代表的属性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研究示范区林分类型的直径分布状况符合异龄林直径结构基本特点。相比之下,利用负指数分布函数进行直径分布拟合的效果较Weibull分布拟合效果要好;林木空间结构——以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作为空间结构指标来描述了单木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可知示范区林分类型的平均角尺度为0.42,确定该林分立木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该林分类型的平均混交度为0.48,说明研究林分是由不同树种呈现弱中度混交结构状态组成的较复杂群落。从大小比数来看,油松和辽东栎这2个树种具有胸径和树高的优势,直径大小比数和树高大小比数在反映各树种参照树与相邻木之间的生长优势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林分更新研究——通过对林分内和林隙内幼苗幼树的更新状况的分析,进行了天然油松针阔混交林的树种更新平衡性的研究。结果发现油松针阔混交林的更新苗数量均是随着年龄和高度的增大而减少,小级别的更新苗数量最多。林分内和林隙内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对林分内和林隙内幼苗幼树更新结果及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林隙内的更新环境和林分内更新环境差别不大,但是林隙内更新苗数量明显多于林内更新数量

高云昌[7]2013年在《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近自然间伐抚育及其评价》文中指出油松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成为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主要地带性造林树种之一,对当地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对黄龙山林区近自然经营间伐强度为15%(弱度间伐)、30%(中度间伐)和45%(强度间伐)的油松人工林进行连续9年的样地监测与调查,并以未间伐林为对照,通过林分生长、种群更新和群落稳定性叁个方面,研究间伐抚育对油松人工林的影响,并对间伐抚育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四种经营措施下油松人工林的树高、胸径、树冠以及单株材积的生长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除树高之外,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有显着性差异。单位面积的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强度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小。间伐抚育可以提高大径级林木在林分中所占的比例。影响油松人工林林分生长最为显着的环境因子是林分郁闭度。2.不同间伐强度下的油松人工林都具有结实能力。球果在树冠不同方位和垂直方向不同层次的数量分布不同,表现为:向阳面>背阴面,树冠中部>上部>下部。在4种间伐强度下,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球果和种子产量增加,且不同强度间存在显着差异,但饱满种子率有所下降。间伐抚育对球果的大小以及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影响不显着,但能够提高饱满种子的千粒重,且饱满种子的大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间伐抚育能够促进1年生幼苗的存活率,且强度越大,促进作用越明显。间伐抚育能够促进幼苗的生长,不同间伐强度下幼苗的年均增长率表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中度间伐最大。3.间伐抚育有利于提高种群的更新潜力;间伐使乔木蓄积量有所减少,但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均有所增加,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特性在间伐样地均优于对照样地。通过应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油松人工林的群落稳定性进行评价,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4.近自然经营间伐抚育有利于培育高品质大径级的木材,同时能够促进种群的更新,并提高森林群落的稳定性,有利于林分向复层、异龄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近自然经营技术体系适合当地油松人工林的抚育管理,在4种经营措施中,45%的间伐强度更有利于油松人工林群落的持续发育,同时建议结合清理灌木的措施,以更好的促进林下幼苗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群落结构特征动态研究[D]. 侯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黄龙山林区封育天然油松群落种群生态位特征[J].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康博文, 陈书军.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3]. 黄龙山林区松栎混交林空间结构及林分可视化研究[D]. 谈多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 黄龙山林区不同培育措施对油松种群数量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吴涛, 张文辉, 陆元昌, 范少辉.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5]. 黄龙山林区油松林封育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J]. 侯琳, 雷瑞德, 康博文,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6]. 黄龙山林区天然油松针阔混交林结构与更新特征的研究[D]. 罗瑞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7]. 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近自然间伐抚育及其评价[D]. 高云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标签:;  ;  ;  

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群落结构特征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