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途径探讨_劳动关系论文

实现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途径探讨_劳动关系论文

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实现途径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心全意论文,办企业论文,途径论文,职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落实到企业中去,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任务。能否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成败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当前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面所遇到的诸多矛盾和困扰,其主要症结在于我们尚未构建起切实有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载体和运行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也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拟就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实现途径作一初步探讨。

(一)树立自觉的依靠意识,建立有效的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这是重要前提。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在企业层面上的最具体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从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起自觉的依靠意识。依靠谁的问题,不仅是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首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状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党关于工人阶级的科学结论没有过时,我国工人阶级的本质特征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是不可替代的天然的依靠力量和政治资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维护安定团结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力量。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同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还应从企业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视角,充分认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我们知道,突出以人为本,强化以人为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当代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制度模式已成为当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性潮流。在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应重视和突出以职工为本、以职工为中心。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客观上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更应当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因为在新的形势下,企业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和压力增大,责任更重了,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更复杂了。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当然需要推进科技进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等,但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更需要相信和依靠职工群众,开发企业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没有广大职工群众的参与支持,企业任何改革和建设不可能取得最终成功,没有职工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企业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

思想认识的强化,需要有相应工作格局的支撑,进而才会产生合力推进的效果。要使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制度化、规范化,就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工作责任制,明确企业党政工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将其写入相应的制度规定,定期对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检查考核,做到党委领导,统一协调;行政支持,自觉贯彻;工会牵头,组织活动;目标各负其责,定期共同检查,进一步完善党政工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构建可靠的制度载体,保证职工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这是基本保证。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是通过其享有的基本权利加以体现的,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就我国的国有企业来看,职工的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重大决策、重大改革方案和重要规章制度的知情权;②职工群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参与权和参与决策权;③职工群众对企业工作和企业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④就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劳动标准与企业实行平等协商的权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扎实可靠的制度载体,构建职工多层次多方面参与协调的企业内部决策体系,以及由职工群众参与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体系,保证职工了解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从而保证职工群众当家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认真审度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该说,落实职工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是构建可靠的制度载体的现实切入点。

1.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群众性,以及依法行使职权,参与范围广、层次高、程度深等优点。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应该继续坚持,并加以完善,目前应着力于进一步提高职代会的质量。基本思路应是:①健全制度。在坚持定期召开职代会的同时,建立完善听取、审议行政工作报告制度,讨论、审议或决定企业重大问题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提案征集、处理、反馈等制度。②严格程序。要重视会前准备工作,搞好议题和议程的确定、文件的起草、提前审议、征求意见和修改工作,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并反复征求意见。要严格按规定的议程和议题操作,加强审议,不漏项,不走过场,不简化程序。③把握重点。要按照职权的层次性和规定性,分别行使审议建议权、审查同意或否决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民主推荐选举权。当前,实行厂务公开,搞好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是提高职代会质量的重要方面,应采取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其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避免形式主义。④提高素质。职工代表是职代会的主体,职工代表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职代会质量一个根本性因素。要加强对职工代表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⑤夯实基础。要强化职代会办事机构和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认真抓好职代会决议和提案的落实工作,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注重实效。要注意正确发挥好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在职代会闭会期间处理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作用。要根据职能转变,调整职代会专门委员会设置,适当授权进行全过程的日常民主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要活跃日常民主管理,组织职工代表开展专项视察、巡视检查及建立职工代表意见书、联系卡等,加强职工代表日常活动。要加强车间、班组的民主管理,使广大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切实享有民主权利,努力探索实现日常民主管理的新形式和途径,实现民主管理的多渠道、全方位、全员化和经常化。

2.在公司制企业中,依法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在公司制企业中,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是职工直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重要制度,具有其他任何民主管理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作用。由职工选举产生的董事、监事,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参与企业的高层次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是职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职工董事、监事当然依法应对出资者负责,同时,他们必须对选举他们的职工群众负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要对他们与职工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董事会、监事会中的作用、行为规范和权利义务等,形成相应的工作制度,以至在条件成熟时用法律来加以规范和调整。

(三)确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确保职工群众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这是现实基础。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企业的劳动关系正处于一种历史性转换时期,其转换的直接表现就在于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地位和相互关系及其处理方式的重新调整,其显著特点是劳动关系利益主体的明晰化。劳动关系作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其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这种利益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取向逐步独立、区别突现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微观利益格局,即职工希望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付出换取尽可能多的劳动报酬,而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往往力图通过自身拥有的各项权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来达到这一目的。劳动关系利益主体的明晰化,是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明晰和定位的客观反映。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得职工利益和企业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劳动关系双方目标共定、责任共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劳动关系双方利益上的差别、矛盾和冲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劳动者在就业自主权扩大的同时,其就业的风险性也随之增大;随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减员增效措施的实施,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将逐步增加;随着企业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转变后,不同企业、岗位职工收入逐步拉大差距,具体利益问题引起的劳动关系矛盾将不可避免。总的说来,在劳动关系变化中,企业(经营者)一方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职工(劳动者)一方则往往处于弱者地位,这必然使得劳动关系在具体运行中出现不稳定、不和谐、不协调。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协调,就不可能有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而需要建立和完善职工的利益保障机制。

1.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这是《劳动法》规定的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也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协调稳定的企业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我们知道,要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必须有相应的调整机制作为依托,这种机制在目前看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二是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三是劳动合同制。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和准则,但由于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标准条件大都只规定最高或最低界限,不可能对各个企业具体劳动标准条件作出统一规定。劳动合同虽然也承担着部分调整劳动关系的职能,但其主要职能侧重建立劳动关系。在现实的劳动关系构成中,个别的劳动者的权利无法与劳动力使用权构成一种平衡对应的经济权利结构,只有由个别的劳动者权利汇集成由工会所代表的集体的劳动者的权利,劳动关系的正常运行才具有了稳定的基础。由工会作为职工(劳动者)一方代表同用人单位(经营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是依法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的集体协议,它能够把各个单项劳动标准集纳综合起来并加以规范,从整体上实现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也有利于劳动者和经营者双方建立起相互依靠,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新型关系,尤其是当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出现矛盾冲突时,可以将职工与企业之间自发的、无序的冲突变为有序的依法协商和协调行为,以保持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

2.认真贯彻实施保障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企业要以积极态度贯彻实施《劳动法》,切实保证职工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要规范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程序。企业安排职工下岗,应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要说明原因,讲清政策,作出计划,认真组织。要搞好劳动保护、加强劳动监察和群众性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劳动标准,不断改进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保障职工安全健康。要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把劳动争议由事后的处理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把劳动争议消灭在萌发之前或萌芽状态,以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3.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要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依靠职工群众搞好企业内部分栩。企业内部工资水平、分配方式,应用企业行政和工会协商确定,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职工工资增长率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相适应,职工劳动报酬应与劳动贡献挂钩,经营者劳动报酬应与经营效果、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职工工资增长挂钩。工资分配要向生产一线的苦、累、脏、险岗位和技能高、贡献大的职工倾斜。

4.切实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要把结构调整、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修池、放水、挖渠”并举的原则,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多渠道组织下岗职工再就业,形成“合理下岗——培训提高——竞争上岗——建功立业”的良性发展格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依法为职工办理国家规定的各项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保险金;大力兴办互济基金、送温暖基金等各类互助补充保险,积极建立健全企业补充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建立特困职工动态管理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制度;要大力发展职工消费合作社,为下岗和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四)注重职工主体素质的提高,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资源,这是内在要求。职工在企业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性作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资源,这种动力资源是促成企业改革发展的前提性条件和根本性保证。要有效地开发这种内在动力资源,既需要构建可靠的制度载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又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从整体队伍建设上,启动主体内因,着力培育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从而使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有其深厚的动力支持。应该说,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职工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仍然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素质最高的群体。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有企业职工经受了利益调整和社会转型的考验,承受了许多改革带来的经济上、心理上的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然坚定地支持和参与改革,表现出了一种识大体,顾大局的可贵精神,体现出鲜明的阶级觉悟和阶级品质。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有的职工政治意识淡化,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职业道德有所滑坡,这些都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而就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来看,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从我国目前职工队伍的状况看,与这一要求差距甚大。不少职工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现代化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存在着严重的“三低一少”现象,即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管理水平低和技术人员少。

针对职工素质的目前现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开发企业这种内在动力资源。首先,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运用各种有效形式,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要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加强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宣传教育,增强职工的主体意识、大局意识,增强对深化改革的现实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当前还应着力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爱岗敬业,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献计出力。其次,要加强企业岗位技术培训工作,与此同时,作为职工劳动者本身,也要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择业空间和自由,但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者总的要求是数量相对减少,质量绝对提高。为适应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相互选择,劳动者必须自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树立岗位靠竞争,收入凭奉献,以奉献求地位,以能力求生存,以素质求发展的观念,自立自强,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五)发挥工会组织的社会职能作用,团结凝聚职工,这是必要条件。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就要大力加强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党和政府要依靠工人阶级,理所当然地要求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因为党依靠工人阶级群众,不是依靠分散的工人群众,而是依靠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群众。工会则是工人阶级群众的基本组织形式,党有可能和必要通过发挥工会的作用来依靠工人阶级群众。工会组织也要通过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党的依靠方针在企业中的贯彻落实。而要从组织上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目前应着力解决好这样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支持工会依据法律和自己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要从制度、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等方面确定工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与工人阶级群众之间的关系。党与工会的关系如何,反映着依靠工人阶级群众的状况。在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急剧变化的新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的应有作用,如果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不能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会有自发的非法组织的出现,对此,必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不可掉以轻心。二是工会组织要进一步明确身份,找准位置,发挥优势,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落实。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必须明确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基本身份,即以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身份来协调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要以劳动领域作为自己的基本活动领域,以协调和稳定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社会任务。同时,工会在代表劳动者处理劳动关系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工会又是办好企业的重要责任者,要坚持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统一,坚持维护职工物质利益与维护职工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的统一,坚持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与教育引导职工履行义务的统一。通过依法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推动依靠方针在企业中的贯彻落实,进而促进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总体发展。

标签:;  ;  ;  ;  ;  

实现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途径探讨_劳动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