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过程中的货币与实物协调--对东欧经济体的一些结论_市场经济论文

转型过程中的货币与实物协调--对东欧经济体的一些结论_市场经济论文

转型过程中货币与实物的协调——关于东欧经济的若干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实物论文,过程中论文,货币论文,结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看一些众所周知的基本情况:按劳分配的经济既可以通过市场和货币实现平衡,也可以在中央计划经济下通过实物分配来实现。这两种模式都比较抽象且远离现实,但它们是我们分析现实经济体制及其转型的基础。尽管各国现行体制不尽相同,也都不是自发形成的,但它们却都是经过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混合物,各个因素越是有机相联,这个体制就越能有机地运行,但确实也存在着冲突和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低效,但也促进体制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按“社会建构主义”(哈耶克)来构造经济体制是困难而又危险的,因为会产生低效、社会危机,经济增长也会放慢。这意味着,纯粹按主观意识来创造社会和经济体制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因为人们无法预见其所有结果及其内部联系。由于不了解其后果,我们便不应该同时改变所有因素,而只能以一种有限的,至少是部分可预期的方式来发展社会经济,这便是赞成渐进主义,反对剧烈变革的主要依据。在这一方面,东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和结果提供了大量论据,当然,也有论据支持其它观点。

经济体制的混合性是现实经济体制的基本问题。市场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是一方面,通过价值规律协调和通过实物调节是另一方面,并和前者几乎是一回事。当考虑到中央计划经济能在价值体系中进行时,就不一样了。价值体系不起主导作用,它只被看作偶而起到很弱的刺激作用的计划手段的辅助。只有当“红色的管理者”有部分自主权时,虽然此时完整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货币手段才开始具有几分市场意味,并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这种情况下,随着经济改革,体制越来越改进,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很大程度上成为体制中的焦点,尽管这些改革尚未涉及到体制的本质。

对东欧的问题讨论了几十年,这些问题仍没有找到答案,只是进行了一些没有明显效果的改革,并导致了不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化,也没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体制。在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建立新市场经济和支持经济体制转型的多数人受市场经济教育不全面,这些人企图简单地扩大原体制下货币杠杆作用进而实现市场经济,他们偏好于这种作法。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和旧体制中地下经济会直接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一样是错误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恰恰中央计划体系是这种偏见的理论基础。地下经济从不合法的类似市场经济变成财政体系之外的活动。因为政府将不再对所有东西定价,为了和市场一致,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市场将自己定价,如果市场是科学建立起来的,而且某些问题是市场失效造成的,政府才能试图改进或修正市场价格和市场机制,所以在计划经济下具有无限经济权力的旧政府,必须改变为有自我约束能力的新政府,这一政府只是在市场经济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挥作为。

2.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所有国家而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不是经济体制的一般演进,而是凭借政治权力,主要由政府来推行的多方面变革,对这种发展我们没有任何恰当的或完美的理论,某些不同的经验之间有时也是相互矛盾的。转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将市场经济自外而内引入中央计划经济,这意味着生产要素被外国人接手,转型经济中相对价格和收入接近外部水平,商品和要素市场从外国延伸到国内,外国政府统治了各机构及其运作过程的经济政策,过了一定的时间,这些机构和过程便和外国一样了。在这一情况下,现金、货币和金融体系以及整个经济体系合为一体,很明显这是德国的情形:民主德国(东德)变成了联邦德国的一部分。香港则是理论相似的逆过程。德国统一至今仍有许多困难,除了一些积极效应(生活水平上升,生产力上升,社会服务水平变好等)之外,也产生了消极的后果(比西部高的失业率,自西向东的大量金融转移,东欧人民被“消灭”引起心理上的不满)。尽管如此,统一过程进展顺利,然而这一过程不适用于其它改革国家,尽管大家都面临相似的问题,但德国的情形确实比较特殊。因此,撇开德国的特殊环境,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意识到一些“引进改革”的关键,例如对外贸易,吸收外国投资,兴办合资企业,金融转移,加入国际市场,适应国际国内法律和其它一些“引进改革”,再辅以内部产生的转型过程。自由经济区一定程度上属于外部引入的改革。但是这些国家改革的主要任务要用各不相同的方式、手段和政策来内部解决。主要问题在于要用自身的资源(不仅是商品,而且包括服务,要素等)创造有效的市场。

3.由前面所说,可以看出改革不是一个同质的过程,而是被分割成许多多少相互独立的经济体系来实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一些问题必须在改革中先行,私有权是其中之一,货币稳定性也是。那些深信私有化是市场经济的关键的经济学家忽视了大多数情况下,私有化只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使企业优化决策和接受竞争意识,私有权是必不可少的。私有制可能伴随着垄断,冷漠无能的公务员的随意决策及缺乏竞争,但在有效运行的市场中不会出现。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也会失灵,从而给公共政策的存在与施实奠定基础。关于市场经济中应有多少公有财产的讨论也很活跃,而且没有答案。在大多数东欧国家中,我们看到一种没有什么合理原因而习惯性地保全公有财产的倾向,没有多少是出于理性,以取代市场失灵为理由的。但如果社会或政府倾向于公有制,他们应当知道政府管制经济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僵化和无效率,尤其是国营企业和预算体系导致了低效、亏损和按预算消费,这都是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经营绩效不好,国营企业有真正破产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激励机制,但是只在活动的最低层次上才行之有效。

那些强调稳定政策的人只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货币稳定性是各个领域经济核算的前提条件,即按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的收入分配。但是货币稳定性不足以创造一个有效和增长的市场经济。如果其它经济力量和分配目标足够强大,这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被改变。

4.变迁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是市场的起源。在私有条件下发展消费品市场是相当容易的,甚至在俄罗斯和前苏联其它加盟共和国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现象,但是市场信息不能触及生产和投资领域,要素市场(资本、劳力、土地)完全不存在或不起任何作用,从而,我们可以粗略认为现有市场机制是一种“贸易资本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还不算市场经济,其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作用还很弱。在现在东欧一些国家里,市场仅仅包括消费品,发达市场的积极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对企业生产和投资来说,真实市场价格至关重要,如果它们的预算无约束被取消,它们将不得不自负盈亏,资金约束是破产体系的主要因素。如果破产制度不能行之有效,市场机制也会失效。相反地,如果企业仅需完成预算或其它形式的指令,需求预测和包括合理投资决策在内的有效生产便是虚谈。东欧很流行一种说法:一旦破产,实际生产能力,生产场地,资本便失去了,所以虽然有大量国营企业年复一年地亏损,破产的情况却极少出现,这也是那些国家的一种损失,因为一种更好的配置和分配是可能的。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证明了不论对所有者有多么痛苦,破产引导生产要素按低价转移到更好管理者手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实物生产力消失了,自然毁灭才会发生,这种道理很清楚,但是人们惧怕失业、生产衰退,这样的后果确实很糟糕,但却是必要的。这些政治机构不愿意废除那样构建于理论的体制,而只是加强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并且设法减轻上述的社会经济负面效应。

以上是一种理论观点,不应当和表面现象(人们从政府那里寻求帮助,受到民政部门和善意的人们的帮助)相混淆,政府通常不应当干预市场经济,只有在合适的时候才可以。

5.如上所述,在由价格来调节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与计划经济中的角色有根本不同,此外,政府必须是转型的主要促进者。可以肯定,代表旧的势力和目标的政府和政治机构必须被打破,一个拥有不同政策结构和迥异管理理念的新政府终将形成。两者主要差异在于,货币与财政政策现在必须成为主导经济政策。而前面所说的物质计划和软弱的经济工具是计划经济中的主导政策。旧体制的经济基础是物质计划,它是货币金融、区域等经济政策的指导依据。这种著名的系统逻辑已不存在了,但还有一些残余,如原料分配机制(农作物、金产品),但计划工具在未来将不起任何作用。然而我们知道企业(大多是公营)和行政之间联系依旧存在,就象旧体制一样,以一种隐蔽形式起着作用。无效率的原因有很多,这是其中之一,而不仅仅是市场作用欠佳。

政府的作用被限制为间接影响公司决策和市场运行,在这种模式及相应现实之中,政府必须十分谨慎,不要干涉私人决策和扰乱市场。但即使政府成功地约束了自己,官僚作用,政策对经济作用力的过度估计以及压制社会团体的影响等都会削减政府的积极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上述经济政策的结构性错误,尽管有许多负面作用,这些政治影响还是必要的,它们通常具有货币和财政的性质,包括了各种计划手段如税收和补贴,并期望公司按政策意图作出反应。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公司和人们向政府要求比预算政策所能提供的更多的东西。这个财政体系之所以难以构建,不仅由于法律主体复杂,而且由于“经济人”一方面不乐意支付,另一方面对政府帮助有无限需求。国家财政管理人员不能圆满完成复杂的现代财政管理工作。因此,在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中,税收收入远低于经济体所应当提供的数量(有时只有一半到三分之二),这种情况下,政府不能完成任务以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这是经济转型变得更困难和结局不好的另一个原因。

向市场经济转化中,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有关新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并建立一个机构来实施和维护它,这不是本文的最初议题,但必须指出,建立这样一种新秩序有很大阻碍。其原因不是政治阻力,而是旧体制中养成的态度和习惯,它不能被立即改变。主要原因在于如果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人们特别是管理者不易受到“法律和秩序”的约束,即使是公务员,也不会遵守总体原则,而为了自己去地做他们认为最好的事。

在一些东欧国家,我们认为,新的经济法律很适合市场经济,然而连一些公务员,也并不确切地知道这些法律,也不实施它们,因为他所心中有其它目标。这是一个新体制的困难之一,它不能通过政治愿望或力量实现,而只能通过管理能力和知识,辅以一个有效司法体制。由于这一点,并由于有限的政府支持和财政金融工具,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产生了一个不能实施新经济秩序的弱政府。这可由增多的经济犯罪、腐败和犯罪团伙来证明。这些现象以前也存在,但现在金钱和利润成了主要目标(即使不合法的),新的地下经济与以前的地下经济有所不同。它的目的是非法私人财富,逃避各种税收;这种地下经济主要不是针对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而以前它却是针对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从而,新的地下经济是旧式地下经济的延续的说法很值得怀疑。

6.要理解价值和价格导向的市场经济,必须详细说明不同的货币和财政领域。其中之一是货币及其稳定性问题,在说明这些问题之前先搞清两类政府行为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政府必须构建和发展经济秩序,其次政府要持续地监视和影响经济过程。大多市场导向国家以稳定性,作为培育竞争的政策和社会政策的主要方面。就转型国家的货币体系而言,建立一个合理银行体系然后利用该系统促成货币稳定性是必须的,前者只是机构问题,而后者属于有效配置资源的政策。一般看来,构建一个现代银行体系很容易。这有两层内容,旧的“单一银行”变成中央银行,其向经济供应货币,并保持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包括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内部)和汇率的相对稳定(外部)。在法律上,由“单一银行”转为中央银行相当简单,但建立依靠交易技巧的商业银行就非常困难了。政府银行的私有化面临缺乏有能力和富有的人的问题,知道银行业实际工作的人能把工作做的很好。老干部、外国人和新手既无能力,也不被允许进入这一领域,旧的分支行的改革或新银行的设立经常转变为缺乏资本基础的、能力不够的机构,特别是旧的或新的合作银行不具备进行有效银行业经营的必要条件。由此,银行危机在几个东欧国家出现了,有时是由于犯罪行为,而更多是因为缺乏经营能力和经受过高风险。

当讨论银行体系的机构框架时,还有一点必须提出。一个双层银行体系只有当央行和不同商行之间的联系按以下方式进行,才能正确运作:商业银行可从央行借款并贷给企业,中央银行以利率、数额限制和其它方法为工具来限制流通中货币数量,从而维持币值稳定。为了达成这点,央行必须尽可能地独立于政府和从政者,因为政府和从政府的目标和兴趣通常不是币值稳定。

然而,东欧主要问题是贴现、公开市场和准备金制不能行之有效。那些大国又有另一个问题,中央货币政策是单一的,它很少考虑到地方或地区条件,而某个地区很可能和平均状况大不一样。所以,必须对央行的地区分支机构授权,或通过财政政策对央行政策造成的后果予以补偿。

7.货币稳定性是所有转型经济面对的重大问题,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为此煞费苦心。除了货币不稳定(高和多变的通胀率)使得多种统计难以进行(至少很困难)。应当注意到投资的下降和发展前景不妙,就象东欧这几年表现出来的一样(尤其当折旧都不能正常地转化为投资时),然而,高通胀率吞噬了货币价值和实物财产,造成固定收益资产和浮动收益资产之间的重新分配,更进一步,高通胀时期,人们和经营者都不情愿进行经济活动。转型国家中高通胀部分来源于旧体制,部分来源于转型过程本身,部分来源于市场经济中的某一群体,这些不同原因通过公共预算的缺乏表现出来,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不同的通胀过程有着不同的来源,转型过程也不相同。

主要通胀压力来自旧体制:

(a)因为隐蔽的通胀被转化为公开的通胀, 尽管两者仿佛是一回事,但从隐蔽转为公开,不是真正的通胀。

(b)管理垄断转为市场垄断。 此时价格管制和生产决策不再适用,公司试图达到古诺均衡,达成高价格和较少产量的结果,故而供给也下降了。

(c)通常,政府规定价格转成自由价格, 因为旧的价格决定体系立足于平均成本加上一定利润而不是边际成本,转型后价格水平及结构主要朝通胀方向转变。

(d)因为商品市场的短缺和稳定价格的预期, 以前的货币财富被积聚下来,这些货币财富现在成为商品市场中的活跃需求,形成了更高的需求。

(e)只有当社会额外需求被压制了之后, (旧体制)的预算才会平衡,而现在压制已难以为继。

除了存在于旧体制这些通胀压力之外,一些通胀压力来自于转型过程本身:

(a)由于没有有效的竞争体系来阻止公司提高价格,相反, 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允许供应商为利润最大化而提价,由于前述原因,现有的竞争法律大多没有作用。

(b)预算手段(税收和缴利)削弱, 因为私人企业知道如何去避免,私有化了的国有企业不用上交利润了,然而政府支出需求在不同领域内上升了,特别是社会救济。

(c)进口的大量高质廉价物品冲击本国产品, 使后者被迫离开市场的情况并不少见,从而供给相应下降。

(d)额外的社会需求和下降的政府收入引致的财政赤字, 上文已说过,赤字本身并不产生通胀压力,但是通胀融资(如未独立而作为政府机构的央行发钞)创造了通胀,当货币创造被高利率举借公债替代,一个比较弱的挤出效应恶性循环产生了。

(e)因为公司之间相互提供信贷,从而创造了额外的货币, 政府试图采取稳定政策而通胀并没能消失。公司和政府也常常不向工人和公务员支付工资,积累了非常高的债务,这和相互信贷都是隐蔽通胀的新形式。

市场经济中典型的通胀压力(教科书里所写的)在转型经济中也存在着,但迄今不占主导。一些国家存在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通胀因素。工人要求更高工资,进口提高了成本等,有时也存在进口型通胀的情况。超预算和超越经济整体能力的趋势同样存在,如果造成通胀的社会力量相对强大,降低它便十分困难。

高通胀也有积极影响,就象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许多人估计的一样;根据菲力浦斯曲线,相当程度上,高通胀避免了高失业率,而稳定性政策会引起失业上升,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表明这一关联和固有逻辑。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真正增长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币值稳定是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佳前提,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德国在本世纪经历两次大的通胀之后,对通胀十分敏感,认为年2—3%的通胀率已很高了,而其它国家的看法就较宽松些了,事实上,一个未经证明的通胀上限大约是10—15%,越小越好,但正如前文指出,在这一边际上,价格体系更开始无效率了。

8.向市场经济转型紧密地与价格放开和改革固定价格体系相关连。固定价格体系是政府定价的结果。一旦与此适应了,也有一系列好处。但最主要缺点在于这种价格不能确保最优配置,因为它处于静态中,很少变动,不能体现商品和要素的短缺。

在现实世界中部分偏离自由价格体系的市场经济也存在着,尤其是政府或其它权威机构制定或影响价格(管制价格),利用各种工具(税收,补贴等)来影响价格结构。发达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实际上是混合体系,价格不仅取决于市场力量,也取决于政策作用。如果要从一个固定价格体系改为现实市场价格体系,这种理论上的自由市场体系的相对性很重要。

因此,这一点和放开所有价格和立即放开的经济合理性不相一致了。价格放开不适合以下场合:由于经济原因也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实践,自由价格并非有利(自然垄断,基本公共产品等)。此外,也应当考虑到所有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发展程度不一样,总的来说,我认为对基本社会需求(如面包等)的价格决定比通过对穷人进行收入补贴的自由市场价格更不合理,最佳价格政策是进一步竞争,只有不可能时政府才有理由去干预价格信号。总之,政府必须谨慎,不要去扰乱市场机制甚至破坏它,在西方对农产品也几乎做到价格自由。直接补贴个人或公司几乎总是比价格补贴要好。

9.在东欧,收入分配方面虽然受政府的强有力的影响,勉强与自由市场价格体系的雏形相连,但已经发生了基本改变,首先,个人资产和自由经理人的收入上升了,在这种条件下,至少是按意识形态的要求,只有劳动收入才是合法的。与此同时,体制给予一小群领导在不同领域的特权被废除了。其次,工人,资本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收入受受市场力量调整,目前劳力和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发挥用,但只在某些地区发生。再次,收入结构扩展了,例如收入差距拉大了。以前,人们努力工作,但收入没有明显差异,只有5—10%(有些国家可能是20 %)获得高收入,那也不受人们关注,现在新的富人和穷人是众所周知的社会阶层。可以说,改革创造了一种趋势(不管现在多么弱),尽管还有旧体制残余和短期经济调整(源自转型问题,垄断市场结构,贿赂,世界市场影响,对要素市场的干预等),收入主要由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利息收入,管理者薪水和其它收入远没有达到理论上的公正结果。即使在发达市场经济中,我们仍有一些收入与个人努力或生产力看起来无关(意外之财,垄断租金,非法交易获利,游说和寻租收益)。我们认为这种收入不是应得的,但它和市场作用密切相关。你可以限制它,但无法彻底消除它。

因此,转型国家中有相当多的人不明白和不愿接受这种收入,没有付出个人劳动的收入仍被视为不符合道义,投机也不被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仍有很大影响。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如果市场机制能有效运作,所有商业都是套利行为,不应被禁止。举例说,没有自由贸易,把商品从低价地方转移到价格高的地方是不现实的,只有当信息不公开或公务员的腐败创造了私人财富时,投机对社会才是有害的。

转型过程带来的萧条导致了收入结构的改变,并伴随着大众收入水平的下降。然而几年后,小部分人和特别群体成为转型过程的胜利者。

10.如上所述,由生产及投资的衰退,对外贸易的条件恶化, 生活水平下降,商品供给的下降,贫穷人口的增多等可以看出,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几乎给所有相关国家带来了损失。但有必要注意在某些领域衰退已经停止,甚至积极地发展已经出现,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经济条件比社会主义时期有所下降,从而人们总结出市场机制不适用于东欧各国,他们又一次渴望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强力干预市场机制。首先,这样想的人们不明白转型时期还不是市场经济,而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雏型,在许多领域,市场经济仍需建立和完善,你不能指望在房屋彻底建成之前,凭着地基获得所有的享受;其次,经济理论并不能提供任何选择余地,社会主义计划的特点众所周知,其它体制是在政府作用下或多或少市场化的经济。在现实中,我们也见过权力主义体制,但它的经济表现不足以成为改革的典范。找出一个在经济体制上有效的权力主义模式是一个在理论上和政治上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这已不是本文的事了。

标签:;  ;  ;  ;  ;  ;  ;  

转型过程中的货币与实物协调--对东欧经济体的一些结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