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是物质数量的指标还是价值指标?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是物质数量的指标还是价值指标?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是物量指标还是价值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论文,国民生产总值论文,价值论文,是物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2;F0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842(2001)02-0011-04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生产现场没有人,或者只有少量的监控人员,而创造的价值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那么,大量增加的价值量是从哪里来的?在不断探求这些大量增加的价值量来源的过程中,就使人们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而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在减少。在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创造的价值总量是否也在不断增加,用不变价格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物量变化的指标还是反映价值量变化的指标?

李石泉教授在《究竟怎样维护劳动价值一元论》[1]一文中,否定了李运福教授提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价值为内容的,国民财富是以使用价值为内容的”观点,他在该文中指出“以不变价格表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是价值指标,而是通过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不变价格在这里只起度量系数的作用。今年国民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20%,并不表示今年的‘价值量’比去年‘价值量’增长20%,而是表示今年的使用价值比去年增长20%,因为一般地说,一年里不大可能增加20%的活劳动量投入量,因而也就不大可能使价值增加20%,同理,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另一个部门另一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100倍,在两部门单位劳动者人数基本相等情况下,这100倍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并不表示前者与后者之间有如此巨大的价值差额,而表示前者利用先进科技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幅度增加了物量。因此,我们不要一看到某单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另一个单位高多少倍,就断定前者创造了比后者高多少倍的价值,然后再去追寻‘高多少倍的价值’的来源。”

李石泉教授是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坚定维护者,他在强调活劳动量凝结商品价值量的同时,不相信会有别的因素成为价值量的来源,所以坚持认为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是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变化而非价值量的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量就越多,而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所以,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发生变化,而不会使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发生任何变化。例如,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在50年代只能生产一件产品,到90年代可以生产三件产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增加了二倍,而从价值的角度看,不会增加一个价值原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会增加社会使用价值总量,而不能增加社会价值总量,因而,在社会活劳动投入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不可能会使价值总量增加。

对此观点,本人提出不同看法,与李石泉教授商榷。对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成正比”或者“成反比”,要作具体分析。本文拟通过进一步揭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及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变动关系,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构成商品价值成比例下降的必然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引起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及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按一定比例增长,是对增加了的社会价值总量的反映。

一、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及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如果某个企业由于技术进步或组织创新等原因使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只会使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降低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在一般情况下(假定该企业在同行业的生产中不居于垄断地位),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降低商品的社会价值。比如,一双皮鞋的价值量是20元,由10c+5v+5m构成,如果企业由于工具的改进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日里由生产一双变为生产两双,即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那么,每双皮鞋所用的皮革、粘合剂、机器和工具磨损以及动力等一般不会因此而减少,于是每双皮鞋的个别价值则降低为15元,由10c+2.5v+2.5m构成,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只使商品的个别价值量降低了25%,而商品的社会价值仍保持不变。

由此可以看出,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会等比例地减少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耗费,不会减少物化劳动耗费,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与商品的个别价值成反方向变化,而不会成反比例变化,更不会使商品的社会价值成反比例变化。

该企业若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0元的社会价值出售皮鞋,这样,在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差额,构成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他就会在每双皮鞋的销售中多获得5元的超额剩余价值,如果考虑到该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量增加,若要销售掉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更多数量的产品,就需要有更多的销路或更大的市场,为了在竞争中既能占领销售市场,又能挤垮竞争对手,他的商品可以降低销售价格,以高于个别价值又低于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这样,他仍能获得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即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假若按18元的价格销售皮鞋,则每双皮鞋仍要获得3元超额剩余价值。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生产皮鞋的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创造的新价值是10元,在其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后,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一个工人的劳动凝结的新价值增加为20元,实现了的新价值为16元,多创造了6元的超额剩余价值。

这就说明,企业的生产技术越先进,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多,实现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2](P354)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但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而且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这一新增加的价值量并不是由于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工人付出的劳动量的增加,而是由于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生产技术的不断采用。所以,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由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脑力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那种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会增加使用价值,不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把超额剩余价值看成是一种“虚假”的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用货币形式表现的,并且要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实实在在的价值,怎么能说是“虚假”的呢?

还有人认为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其它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和来源所涉及的,是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比较问题,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问题。”[3]如果认为超额剩余价值只仅仅是分配的结果,那么一旦当所有的资本家都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时,这种相对剩余价值该是通过怎样的分配而产生的呢?实际上,超额剩余价值只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他们都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所不同的是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资本家都能够获得的一种剩余价值。马克思说:“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2](P355)同理,超额剩余价值与个别劳动生产力也成正比,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不仅使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而且增加了价值量,从而使社会价值总量增加,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格总量也会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然会反映这一增加了的新价值量。如果为了坚持“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这一信条,硬要把价格说成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使用价值量,这就不禁使人要问: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还是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商品价值及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力或生产力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它表示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在这里,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只是以活劳动耗费计量的劳动生产率,它是以生产某种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和来计量的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只是以活劳动计量的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是表明凝结在单位商品中的活劳动量会减少,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物化劳动量一般不会因此而减少)。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量与活劳动凝结的价值量之和构成的。所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应包括活劳动耗费的劳动量和物化劳动耗费的劳动量两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使商品取得最终形式的那种劳动的量,而且还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劳动量。例如皮鞋的价值不仅取决于鞋匠的劳动,而且还取决于皮革、蜡、线等等的价值。”[2](P351)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说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以相同的幅度增加,而凝结在每一商品中的物化劳动量和活劳动量会以相同幅度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会以相同的比例下降。所以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2](P53-54)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同一劳动量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增加了,或者说用更少的活劳动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物化劳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和技术构成会不断提高,物质生产部门中的活劳动量会不断减少,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物化劳动所占的份额和比重越来越多,而活劳动的份额和比重相对减少。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是活劳动的节约。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会有更多的劳动力退出物质生产部门而进入非物质生产领域。第三产业即服务性行业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不但创造使用价值量而且创造社会价值量的观点,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物质产品的价值及价格下降的同时,社会享受到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产品的量却越来越多,劳务产品的价值量在社会产品价值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采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一衡量社会价值总量变动的重要指标,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量,也包括了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的价值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按一定比例增长,就不仅仅表明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社会价值总量不断增长引起的社会商品价格总量不断增加的结果。

[收稿日期]2000-11-27

标签:;  ;  ;  ;  ;  

国民生产总值是物质数量的指标还是价值指标?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