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开放型陈列形式在展览中的运用-以“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展览为例论文

浅析开放型陈列形式在展览中的运用
——以“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展览为例

钱骋

(芜湖市博物馆,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博物馆展览在策划时有必要进行新的尝试,以新颖独特的形式设计和身临其境的氛围来吸引和感染观众。文章试以芜湖市博物馆“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临时展览为例进行分析,此次展览是组团式布局加通透空间表现为主的开放型陈列形式,利用多样化的设计语言和独特的形式表达,向观众立体呈现“渡江第一船”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策划;革命历史展览;形式设计

博物馆作为搜集、保管、研究、阐释、展出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见证物的公益机构,实际上是多种文化交融的复合体,而博物馆展览又是包括藏品、科研、展示、教育等在内的博物馆整体工作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博物馆实现与观众对话交流的主要方式。随着博物馆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展览的社会作用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同时,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质量和参观体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在博物馆展览策划时就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设计思维和表达方式,在实践中进行新的尝试,以新颖独特的形式设计和身临其境的氛围来吸引和感染观众。特别是对于本身具有政治属性的革命历史展览,在形式设计过程中如何平衡严肃性与观赏性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以芜湖市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为例,简明分析在革命历史展览中尝试运用开放型陈列形式在展陈效果上所体现出的优势性,以及在展览实践中得到的粗浅认识供各位交流讨论[1]

在实施健康教育后将血脂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控制饮食不仅减少的TC的合成,更增高敏感性酯酶活性,将TC分解成为非酯化脂肪酸与甘油;科学的运动可使TG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氧化与分解,同时也降低血脂水平;服药是控制血脂最有效的方式,然而个别患者随意服药,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个别患者的服药后出现不适感从而停止服药,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意识到服药的重要性,提高依从性。

1 展览的背景、目的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进行的又一个战略性重大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芜湖是解放军渡江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渡江第一船”的出发地和登陆地。2019年是渡江战役胜利暨芜湖解放70周年,为此,芜湖市博物馆举办“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展览,目的在于集中展示渡江战役发生的全过程,展现芜湖在渡江战役中的重要地位[2]

朋友来,必定会跑去看。前,后,左,右,上,下——有人甚至端过头顶,连下面也不放过。不过,最后还是迷茫地问我:你养的鱼呢?鱼缸里怎么什么都没有!

2 展览的形式设计方案比较

为了向观众有效传达展览主题,首先要对所征集的展品进行梳理分析,此次展览所展出的展品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图像资料类,包括影像图片、图书报刊资料、地图手稿等;另一类是实物类,包括证件勋章、武器枪弹、支前民工用品、解放军战士个人用品等。展品总体数量丰富,种类繁杂,文化内涵偏同质化,材质多为纸制品,并有单件展品体量普遍较小的特点。

图1

2.1 传统叙事类历史陈列形式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率先在长江南岸芜湖段靠岸登陆。在此背景下采取利用整个展厅场地营造千帆竞渡的渡江场景作为设计思路,以船帆的形态为展板造型的设计切入点,将展板、展台与船帆甲板进行同构结合,制作成相对独立、灵活的展示单元,共安排了七组此类木质帆船造型的展示单元来呼应芜湖解放七十周年的主题,并在展厅一角设置一面江滩背景画面,七组帆船船头直对江滩画面,成放射性排列在整个展厅空间中(图2)。同时对展厅边缘墙壁区域采用轻质的黑色亚光幕布进行全范围遮蔽,从而弱化周围环境的干扰,营造深邃沉静的背景气氛。这一方案突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形式,将所有展项融合在同一个叙事环境当中,组团式的展示单元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通过所处环境建立起视觉链接。在细节处理方面,通过造型同构的方法将船帆与文字信息图版、船体甲板与文物展示台面结合起来,设计出独特的帆船造型展示单元,并且放弃大量使用标准化文物展示柜,而是根据每一组展品量身制作独立的由透明亚克力与PVC底板构成的陈列容器,使展示方式更加贴合革命文物展品的特点。在制作施工方面,避免了大面积实体展墙的搭建,仅需要制作七组形式较为统一的木质帆船造型,展览工程造价、制作周期都因此降低和缩短。

图2

图3

2.2 以组团式布局加通透空间表现为主的开放型陈列形式

在充分考虑现代化博物馆空间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展览所征集展品的特点,决定采用相对于传统叙事类历史陈列更为灵活的方案,即以组团式布局加通透空间表现为主的开放型陈列形式。利用多样化的设计语言和独特的形式表达,向观众立体呈现“渡江第一船”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

在展览设计之初,策展团队依旧是按照传统的线性逻辑设计参观流线,通过搭建实体展墙用来分隔展厅空间,将展品依次按叙事顺序安排在展线之上,结合背景图板的立面视觉传达,穿插使用文物展柜重点展示文物(图1)。这一方案采用传统的叙事类历史陈列形式,是当下普遍流行的展陈表现方式。但是结合展览内容与展品特点来看,一方面在形式上容易出现平面化的倾向,一旦处理不恰当会导致展示形式单一,大量的图板占据视觉中心位置,使得观众参观体验和期待值下降直致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从展览制作施工来看,原有展厅场地为方正的封闭空间,宽敞通透无隔断,如要在此基础上分隔空间制定展线,就需要制作大面积实体展墙和辅助装饰造型,由此将带来展览预算大幅增高、施工难度加大、制作周期拉长等,对于要求经济性、时效性方面平衡的临时展览来说不算是最佳方案。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设计思维和展陈方式的构建下,以上两个策划方案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展示特征。传统叙事类历史陈列形式较多是从理性思维角度通过严格的空间布局、严谨的立面视觉设计来展示展览内容,在展线规划上强调秩序性、连贯性。开放型陈列形式则更多是从感性思维角度引导观众理解感受展览,利用通透空间来表现,并以展览单元组团式布局为主,展线设计看似自由散漫,实则是将展览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弱化人为设定的线性逻辑,参观流线更加灵活,通过感性的视觉体验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洞察力。其次,开放型陈列形式强调点线面形式的有效融合,突出营造整体环境氛围,将要表达的场景范围延伸至整个展览空间,使空间利用率更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内容的形式创新,充分考虑革命历史类展览的本质特点,量身定制符合现代审美习惯的表现形式,展览主色调使用了纯度很高的红色,非但没有产生艳丽炫目的视觉感受,反而在深邃背景烘托下更加突显内容,吸引观众驻足,做到展览的严肃性与观赏性相对平衡(图3)。

“生命之根”能不能留住?——这是不是当今时代,比屈原的《天问》更其迫切更带根本的“诸心之问”或“指天之问”?

展览的内容决定了展览的形式,内容是形式创新的首要依据,本文旨在用具体的展览案例分析形式设计创新的初步尝试,在展览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的艺术的陈列语言。

参考文献

[1]吴凡.浅谈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的策划[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3(1).

[2]芜湖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芜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芜湖通史[M].合肥:黄山书社,2011.

【作者简介】 钱骋(1989—),男,芜湖市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展览策划。

标签:;  ;  ;  ;  

浅析开放型陈列形式在展览中的运用-以“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展览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