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园信息化建设_服务创新论文

高校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园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34(2007)06-0938-06

1 引言

这几年,高校科技园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模式。仅南京一地,就有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工业园、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等数十家规模层次不同的高校科技园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一篇寻求创新合作伙伴的文章中将创新定义为:“创新是将科技进步转化为新的产品、工作流程、系统或服务[1]。”就高校科技园而言,技术创新应当指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各种中介组织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以高校人才为依托,孵化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好的模式,作为高校科技园,其技术创新比较复杂。如果简单地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工程制造——营销来表述,不免流于概念化。21世纪以来,技术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园区企业以高科技与智能化为特征,不可能按固有模式来开发。如果那样,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决策的缓慢。园区的技术创新必须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应充分体现信息化、网络化。为了使技术创新更具柔性,可运用一些并行化的组织流程,引进一体化园区开发系统。从整体实现的基础来讲,就是一个高校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问题。

丁云龙、关士续在《论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认知理路》一文中指出:作为创新网络,大学科技园实质上是由特定的技术网络、社会网络和交易网络在大学周边集聚而成的网络组织。技术网络主要是由参与创业的大学师生及其他研究人员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形成的网络结构;社会网络是由行业协会、咨询机构、非正式组织等中间组织组成的网络结构;交易网络是由风险投资机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事务机构及其他交易性组织组成的网络结构[2]。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这三个网络存在一个信息集成的问题,这才能为信息共享提供可能。这里所说的信息集成主要指将基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及应用聚集成一个协同工作的统一体,其中包括在信息层面和应用层面上的信息功能交互、信息共享以及数据通信等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3]。而对于园区信息资产的信息集成来讲,还不能仅仅限于技术层面,它需要人力资源与管理机制的配合。通过园区的信息集成可以将技术网络、社会网络、交易网络本来相对隔离的软硬件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这应该成为园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与宗旨。

2 环境特征分析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高校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这需要认真研究其特有的发展动力及目前的环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针对性的战略对策,然后才能得出信息化的大致思路框架。

2.1 科技园的四种发展动力

我们知道,科技园只是提供了一个运作的环境和契机,如要真正发挥作用,其内在发展动力必须充足。科技园的发展动力主要有政府优惠政策、高校科研力量、市场需要和企业家。由于科技园主要目标在于孵化高新科技公司,所以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企业家具有战略导向(Strategic Orientation),基于机会(Commitment to Opportunity),基于资源(Commitment of Resources)及控制资源(Control of Resources)等特征[4]。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及指引。科技园的四种发展动力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园四种发展动力之间的关系

在政府优惠政策环境下,企业家成为联系科研力量和市场的纽带。同时,市场需要也对科研力量的活动方向直接产生影响。高校科研力量从企业家和市场需要的反馈中不断获取重要信息,推动大学的科研力量与市场紧密结合,这样就会形成高校与企业间双向互动的技术创新。通过与大学已建立的亲密关系,企业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动态,了解大学的最新思想、成果和方法,并把它们同市场反馈的信息结合起来,往往能孕育出重大创新设想,设立创新课题,或者委托大学进行研发,后期派人介入,或者与大学联合组建研发中心进行开发,或者聘请大学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兼职,自主开发。在这种双向介入过程中,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完成重大创新,而大学的主流技术则源源不断地迅速转移到企业中去,形成产业。大学除不断从企业得到经费支持外,还从企业生产和市场的反馈中不断获取重要信息,推动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并推动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这样就会形成大学与企业间双向互动的创新链,以及大学的科研、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2.2 环境特征的SWOT矩阵分析

高校科技园目前普遍地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①定位问题——本来,高校科技园依托于著名大学、科研机构设立,是因为技术层次越高,综合性越强,越需要人才为园区作为智力支撑。高校科技园应定位于孵化科技成果,培养高新技术企业生成与成长。可是相当一部分高校科技园偏离了这一方向,只注重借高科技这一概念招商引资,混同于经济开发区。②产权问题——不少高校沿用旧有思维来办高校科技园,只在形式上将原科技处的部分职能划归科技园,将一些校办产业迁入科技园。这就带来了一个产权不明晰的问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校办产业与高校科技园区高新企业在运营机制上存在矛盾。校办产业是在传统体制下,学校为了筹集一定经费而设立的企业,在产权上完全隶属于学校,人事、管理上也受到学校本身组织制度的束缚。因此,在发挥经济效益上有它固有的问题和限制。特别对于高新技术公司而言,旧有体制完全束缚了它的积极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创新行为,也需要明确产权。③风险投资——高校科技园的管理者在建园之初过于寄希望于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的对接,认为高校科技园的建立提供了高新技术公司被孵化的机会。而实际上,风险投资面临着如何降低风险、产权制度及退出机制等等问题。其中投资评估与创业者道德风险两问题亟待解决,而中介组织应该可以作为协调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综上所述,高校科技园的发展还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因此,高校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决不应当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只是注重硬件的升级而忽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进一步根据优势——弱点——机会——威胁的SWOT矩阵(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matrix)来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园信息化的环境[5]。

优势-S 弱点-W

高智力密集区; 功能定位不清;

技术创新能力强;

协同开发程度较弱;

开发研究设施完备; 技术市场化存在风

……

险;

产权不明晰;

缺少管理人才;

……

机会-OSO战略 WO战略

政府的优惠政策; 激发创新主体冲动; 通过有效的组织结

风险资本的投入; 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构和制度安排,达到

企业对高新技术的 强化政府支持; 产权明晰;

需求;……

聘请具有创新精神

…… 的企业家;

……

威胁-TT战略 WT战略

资金短缺;战略联盟; 虚拟企业;

市场竞争;加强团队建设; 建立发展中介组织;

创业者道德风险; 企业家精神;

加强信息沟通;

机制滞后;……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

…… 律法规;

……

SWOT矩阵使我们对高校科技园发展和建设的问题及战略对策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可以在一定的高度上仔细思考,争取做到针对性、实用性强,最终能够发挥信息化的强大作用。

3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要素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尔·波特曾针对大学科技园提出过“创新企业簇”(Cluster)的理论,即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群来凝聚创新人才、孵化创业企业、营建创新网络、形成创新文化。在具体做法上则通过强强合作,为企业提供以基本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融资咨询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全方位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不断孵化、培育出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企业家[6]。而在这创新企业簇中,企业、大学和政府等各个不同的创新行为主体的信息需求是有很大不同的,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如果我们只是把高校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理解为园区工作流程的信息化,那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充分分析各个创新主体在实际的创新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具体的信息需求,将园区信息平台上的各种信息分解,建立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在操作上,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传统的人际传播,实现及时的推送式服务支持。例如,在有效组织软件企业申请国家某些专项经费时,应该首先能够有效传递相关课题研发方向与要求,信息准确到达有实力的专业对口企业;在课题进入研发阶段后,平台能够主动把研发方向相关的其他企业或者高校专家介绍给主要承担企业,以便建立可能的战略联盟;在产品研发基本完成后,一些社会网络和交易网络中的资源引入也应该是平台的基本功能,这是完成高新技术转化最后一跳的关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有必要具体研究一下高校科技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要素。

3.1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陈长杰等在《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优化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巨系统当中,主要涉及到人类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资源和环境状况这两个方面;当然,还有联结这两个方面的主要纽带,即科技平台。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和一定科技条件下,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科技等持续、稳定、协调、均衡地发展。为此,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集成为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和科技(Science & Technology)五个子系统;由此就构成了一个以P(Population)、R(Resource)、E(Environment)、E(Economy)、ST(Science & Technology)为关键要素的、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如图2)[7]。”

图2 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集成系统

摘自2003年1月《系统工程》,陈长杰、魏一鸣、范英、傅小峰《基于信息共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优化研究》

高校科技园可以说是这一巨系统的缩影,它同样具有上图所表明的特征。系统组成的高维数性、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复杂性、以科技为平台的前瞻性都使此图能够说明科技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园区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达到园区的信息共享。然后,将其模式演化到全社会,实现全社会的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高校科技园区的系统,主要也相应包括人才子系统、配套资源子系统、园区经济子系统、园区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平台子系统。然而,人才子系统、科研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更是高校科技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人才子系统中又包括有人才总量子系统、科研人才子系统、企业家子系统和管理人才子系统等。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以及局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系统关联。这种关联的复杂性不仅仅表现在系统结构上,而且体现在系统的内容上。我们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研究各个子系统的独特资源,把这些资源加以分解并设计标准化模块。同时,总体的信息系统构建也要在硬件和软件两个范畴加以配套。接下来就是把内容的模块信息化并输入到系统中去,再个性化地推送到可能的需求终端。这应该是一个实时的、不断调整和互动的过程。系统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保持了原有的各种优势,把握发展的机遇,避开可能的误区,最终实现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3.2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必须围绕核心的园区目标,具有一致的基本框架。从横向上看,如前所述的五大系统是整合的主要内容。从纵向上看,应该考虑园区所在地政府、园区管委会和园区企业及其它机构三个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要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实现效率的提高,而不是作为传统管理活动的附属物,甚至于不能发挥作用。在纵向关系处理上,要特别注意系统重心向企业、中介组织和交易组织等微观主体前倾,具体落实园区管委会的服务和支持。

另一方面,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孵化企业是高校科技园建设的目的之一。而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可以发挥降低成本和实现标准化两个优势。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各类投资、管理、服务、咨询等机构进行业务流程对接,为入孵企业的发展提供低成本、专业化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在构建园区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园区特色的标准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申请国家创新基金及对外技术输出等方面的服务都会固化到流程中去,使参与的各方主体都能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4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原则与步骤

4.1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原则

从整体实施原则上讲,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1)“区域创新网络”导向原则。所谓“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某一经济、地理区域,超出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更为广泛的关系总和——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的节点,可以是参与创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参与创新的自然人。可以是创新所需重组的诸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等),也可以是与这种生产要素重组有关的知识等等;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往往具有非正式的性质;如果在它们之间也形成一种组织,那么这种组织也常常具有很大的柔性[8]。高校科技园就是这么一类组织,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时时刻刻都围绕这一原则。可以说,如果不能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实现创造条件,信息化建设就没有实际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出创新网络中关键的节点,系统的设计也要有利于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碰撞和激活。

(2)反馈性原则。高校科技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建立一个良好的监控反馈机制。根据反馈性的要求(评价的结果通过信息反馈发挥作用),通过系统扫描而获取的环境信息构成园区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信息共享的决策一旦落实为具体的各个子系统主体行为,必将在一定时期对园区创新环境发生相应的影响,对这一影响再作扫描,则构成一个完整的反馈回路。因为反馈扫描可以综合地显示园区各个主体的行为效果,所以反过来有助于提高园区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水平、执行能力以及扫描本身的准确性。同时,建立这种监控反馈机制也可以及时地发现高校科技园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陷入不必要的信息化建设误区。

(3)搭建桥梁原则。这首先是搭建上文所提及的技术网络、社会网络和交易网路之间的桥梁。下一步是各个网络内部各个主体之间也存在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细化信息共享的问题。在设计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时必须在技术上和机制上给予充分保证。搭建桥梁的原则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作为园区的管理者在信息平台中只能作为一个协调主体存在,不能习惯性地像在传统管理体制中作为决断者角色出现。整个信息平台应该逐渐形成自身的演化机制,管理者应该完全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搭建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对接的桥梁,在系统出现不和谐的偏差时适时做出调整。

(4)信息资源区分原则。张相轮、钟平黎在《信息资源化引发的矛盾》一文中指出:当今社会的知识、信息资源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独创性、应用性强的知识技术诀窍(A类),另一类是基础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和基础科学文化知识(B类)。这两类知识都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A类知识资源的价值是由创造、生产这些知识、技术诀窍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创造、生产这些先进的知识、技术成果所要花费的知识、劳动技能的准备时间很长(一般要在受过大学教育的基础上),所耗费的复杂劳动在质上数倍于甚至指数相乘于简单劳动;而且由于这种劳动成果的获得具有巨大的风险性和机遇性,创造者要为此投入的设备、技术手段、自身培训的耗费都和一般劳动不可相提并论,因此,它要求自身的价值能以法律的形式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承认[9]。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划分哪些是共享信息,哪些是创新主体控制信息。因为创新主体控制信息的核心大多是前述A类信息资源,必须保证创新主体获得应有的收益。这个原则主要在申请国家某些高新技术基金和促成与社会或交易网络资源对接时需特别注意,信息共享的程度与范围要特别限定。

4.2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1)建构园区支撑资源信息化指标。高校科技园的发展取决于相关的优质支撑资源。一般说来,核心支撑资源来自政府、高校研发力量、金融机构和各种市场运作辅助资源等。然而,很多资源边界模糊,作用机制人为因素很大。这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往往也是活力的体现,很难基于信息化设定统一指标。但是,科技园区孵化的企业和项目具有较多的共性,信息需求也随之趋同。因此,建构园区支撑资源信息化指标是可行的、必须的。

(2)设立管委会信息化建设研发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对园区的各类信息进行初步基于上述指标的论证,然后研究如何地将这些信息集成到信息共享平台中去,同时促动子系统的各个主体参与到这一开放的环境中来。研发中心负责维护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的稳定运行,同时提供机制和政策的支持。研发中心应该具备三个主要功能:信息分析功能——研发中心必须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辨伪,同时监测园区信息化平台中信息的质量;技术保障功能——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平台的完善也需要信息系统不断升级来配套;信息扩散功能——研发中心也应主动地研究信息化平台的运行机制,发掘有价值信息,积极帮助实现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对接。

(3)建立起园区信息共享的后台数据库。主要的数据库应该包括技术数据、产品数据、项目数据、企业数据、金融资源和中介资源数据等。在数据库的格式、交换标准、输入输出接口、转发系统等技术标准上要力求统一性和易用性。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库和国家的同类数据库应该备有数据共享的通道,不能将园区的信息化平台做成孤立的信息岛。这首先是浪费了国家资源,造成二次建设的可能性,更不利于园区各主体在信息更完全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4)制定高校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并实施。整体方案的制订要力图贯彻前文的实施原则,具体内容在这里不再详细论述。一是本文对高校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大致的内容已经做了框架性的描述;二是各个科技园区信息化建设内容上具有不同的个性,制定整体方案时必然有所侧重。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建设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实施时,必须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分阶段进行。然而,分阶段不等于盲目地走一步是一步,在方案实施之初就应有一体化的考虑,也要给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留下通道。在具体实施信息化建设时,我们还不得不再次提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信息技术的从属地位,本文较少讨论信息技术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园区信息系统在设计时要注意和实际创新流程建立映射关系,既非多余也要足够,还要为扩展保留空间。而且,在信息共享的平台上,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尽可能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功能。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带来各个主体组织结构的变革,使得组织和信息平台融为一体,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极大提升。

5 结语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了解到,不少高校科技园开始关注信息化建设。这应该是一个好的趋势。然而,有些园区在信息化建设内容上过于注重表面功夫,甚至花重金做园区的三维动画虚拟园区。虽然这在树立园区形象上不乏作用,但很明显对园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希望通过本文的初步论述,能够部分揭示高校科技园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步骤。

标签:;  ;  ;  ;  ;  ;  ;  

高校科技园信息化建设_服务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