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论文_胡绍林

——以全国卷41题为例

◇ 胡绍林

(遂宁市白马中学 遂宁 629000)

一、高考历史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考查的背景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课程评价的作用,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这一改变的意义就如:一个学生在测试中获得56分,但是我们不能据此给出片面评价,还应该基于该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等情况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多视角的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课改这个大环境中,高校招生的选拔形式多种多样,丰富了新时代对人才的各种需求。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创新,都脱离不了“高考”这个永恒的话题。在我国,对高考提出了质疑和改革的专家、学者、教师……过去有过、现在有过、将来更会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考是我国目前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并且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明确规定: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通过对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比较普遍且有迹可循的方法。

二、2010年至2015年全国卷41题得分情况及特点分析

2010—2015年全国卷41题得分情况统计表(以湖南省为例)

年份 试题 主要能力考查 平均分 难度值 0分比例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1、全国卷41题的难度系数值很低,试题难度较高。历年都在0.5以下,最低时为0.18。

2、平均得分率低,总分为12分,但近五年都没有超过6分。并且0分比例较高,尤以2013年的49.09%为最。

3、考查试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年年都有新情境。

4、考查的内容、角度、方法多种多样,对学生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作答要求更高。

5、强调历史学科的素养意识,注重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全国卷41题几乎都是创设新情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学生能力要求高,体现了教育部考纲中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大能力目标。

三、全国卷41题解题策略

(一)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全国卷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历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

(二)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2)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我的观点 “若何”(怎么样);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呈现:

观点1:西方崛起是欧洲自身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

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命题呈现的材料中为观点1提供的有效信息要比为观点2提供的多,所以作答观点1相对难度较小,得分率往往较高。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如果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

4.新史观新视角,客观论证,恰到好处

纵观近5年的高考41题,不难发现每道题目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立意主题,依次是:不同文明之间是相互融合与影响的(2011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是外塑基础上的内源型崛起(2012年);行政区划的依据应因时而变,建筑是政治制度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2013年);国共两党及其军队都是抗战的主力,世界近代史亦即全球化的历史(2014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节假日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2015年)。

从以上立意主题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以多元史观为指导的特点。作为考生,要注重更新史学观念,学会运用新史观解读论证历史,不仅迎合了命制人意图,也往往是点睛之笔。

(三)实战熟能生巧,面对难题从容不惧,根据真题,加大对变式题的练习。

2016年四川省高考结束自主命题,重新回归全国卷,并采用全国卷3。其中41题考查了:通过文字和地理图片呈现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主动开设的30余个商埠。要求学生全面解读多种形式的信息,发现相关问题,形成一定的历史主题,并调动已有知识给予阐释。由此可见,该题包含了对考生解读材料、发现问题、形成观点、完成论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能力的考查。所以2016年四川高考作为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无论是在题型和命题立意方面都完全秉承了全国卷1、2的命题风格,主要考查学生对整体历史的把握和学生思维的严谨程度。

不难发现,今后高考对学生整合历史知识和探求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将是重点,这也给中学历史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论文作者:胡绍林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  ;  ;  ;  ;  ;  ;  ;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论文_胡绍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