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贫血患者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营养性贫血患者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王荣琦[1]2002年在《营养性贫血患者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营养性贫血包括缺铁贫、巨幼贫和混合贫,目前在我国仍是最常见的贫血类疾病,关于细胞凋亡在贫血形成中的作用,国内外报道尚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对营养性贫血患者幼红细胞fas、bax、bcl-2表达和凋亡率的研究,对细胞凋亡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尝试性探讨。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 结果:1.①58例营养性贫血患者fas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O.01):bcl-2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bax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凋亡率(PCD%)高于对照组(P<O.01)。②按贫血程度将58例营养性贫血患者分为轻度贫血(6例),中度贫血(29例),重度贫血(22例),极重度贫血(1例)四组,各组中fas蛋白表达及PCD%均高于对照;bcl-2蛋白表达低于对照;bax蛋白表达较对照无差异。③58例营养性贫血患者fas高表达率(79.3%)高于对照组的高表达率(1/21)P<0.005;bcl-2低表达率(68.9%)高于对照低表达率(1/21)P<O.005;bax高表达率(17.24%)较对照无差异P>O.05;PCD%高表达率(34.48%)高于对照(0/21)P<0.005。2.缺铁贫、巨幼贫、混合贫叁组之间fas、 中文摘要bcIZ、bax、PCD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3.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和极重度贫血中fas、bclZ、bax、PCD水平无明显差异(P e 0*5)。4.营养性贫血患者中b* 低表达组较营养性贫血bCI.2 的正常表达组 S+GZM 期细胞百分率高(P<0刀5L 营养性贫血fas、bax高表达组与上常表达组 S+GZM期细胞百分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 o0刀5人5.营养性贫血思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发现治疗后 fas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0人 bCI2蛋白表达显着上升(P<0刀05人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2人***%水平下降(P<0刀5人6.fas 与PCD%两 者 之 间 存 在 正 相 关 (r=0.392,P=0*02),bclZ与S+GZM期细胞百分率之间 存在负相关(r—0.299,p-0*23)。 结论:营养性贫血思者骨髓中幼红细胞存在过度凋亡现象,这一现象很可能与fas高表达上 上低表达有关。

郭玉洁[2]2011年在《营养性贫血中MCL-1、BAK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营养性贫血是指因缺乏造血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和/或红细胞的生成不足所致的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混合性贫血。该类疾病在良性血液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其发病机制除造血要素缺乏或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细胞生成减少外,还与细胞凋亡调控有关。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 PCD)即凋亡(Apoptosis)是细胞自主性的死亡过程,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是维持多细胞有机体自身稳定的重要负调节机制,广泛参与了胚胎发生、组织塑性、造血控制、生长发育以及衰老等过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lmia-2,BCL-2)基因家族作为调节细胞凋亡重要的基因家族之一,有研究证明其中的BCL-2与BCL相关X(BCL-associated X,BAX)两种基因及其产物在营养性贫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而与二者同家族的髓系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ukelmia-1,MCL-1)基因与BCL-2同源拮抗物(Bcl-2-homologous antagonist/killer,BAK)基因已被发现可调节多种实体肿瘤细胞的增殖及凋亡,但其在营养性贫血中是否有作用尚未明了。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营养性贫血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MCL-1、BAK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MCL-1、BAK蛋白与营养性贫血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门诊诊断为营养性贫血的患者66例(缺铁性贫血组2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组15例,混合性贫血组2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确诊后均接受1个月造血营养要素的治疗。66例营养性贫血患者中有44例(缺铁性贫血组1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组10例,混合性贫血组15例)进行治疗后复查。所有营养性贫血患者均按照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确诊。另选健康体检者18例做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复查的病例进行如下检测:血常规(WBC、RBC、Hb、PLT、MCV、MVH、MCHC)、网织红细胞计数(Ret)、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Fe)、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叶酸及维生素B12(VB12)测定、血清MCL-1蛋白及BAK蛋白测定;正常对照组进行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MCL-1及BAK蛋白测定。上述指标检测均在我院实验室完成。血清MCL-1、BAK蛋白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完成。所有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均数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均数比较采用S-N-K检验,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因素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对照组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正常对照组MCL-1蛋白表达水平为(17.488±4.303)ug/L,BAK蛋白表达水平为(6.727±3.631)pg/ml。2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前的缺铁性贫血组、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混合性贫血组MC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7.056±3.341)ug/L、(5.180±3.232)ug/L、(5.284±2.905)u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BA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9.843±3.541)pg/ml、(11.399±4.244)pg/ml、(9.194±4.173)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的缺铁性贫血组、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混合性贫血组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营养性贫血患者各组间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前营养性贫血组各组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营养性贫血组组间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间的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营养性贫血患者中,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病例的MC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9.924±1.991)ug/L、(5.354±1.713)ug/L、(2.136±0.950)ug/L,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5.739±2.518)pg/ml、(10.337±2.237)pg/ml、(14.267±1.849)pg/ml,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营养性贫血患者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的与未恢复正常的MC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5.325±4.136)ug/L、(12.500±3.848)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5.023±2.096)pg/ml、(7.964±2.200)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营养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缺铁性贫血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MCL-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7.056±3.341)ug/L、(14.506±4.337)ug/L,BAK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843±3.541)pg/ml、(5.771±2.521)pg/ml,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MCL-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180±3.232)ug/L、(14.457±4.605)ug/L,BAK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399±4.244)pg/ml、(4.966±2.122)pg/ml,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贫血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MCL-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284±2.905)ug/L、(14.491±4.474)ug/L,BAK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194±4.173)pg/ml、(5.972±2.390)pg/ml,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对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及BAK蛋白表达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蛋白与BAK蛋白表达水平在P<0.05呈负相关,r=-0.858,回归方程为Y=13.384-0.751X。结论:1营养性贫血的发病及恢复过程中均有凋亡调节因子的参与,证明除营养要素的相对或绝对缺乏外,细胞凋亡调节紊乱也与营养性贫血的发生有关系。2营养性贫血中造血要素的缺乏使细胞凋亡调节紊乱, MCL-1蛋白表达降低,BAK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凋亡增强;造血要素的缺乏纠正后,两种蛋白的表达均可回归到正常水平,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营养性贫血的诊断提供新的诊断依据,根据MCL-1、BAK蛋白的表达水平可判断预后;缺乏不同营养要素对MCL-1及BAK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影响。3营养性贫血患者血清中MCL-1蛋白与BAK蛋白有相互拮抗作用,二者共同调节细胞凋亡。

郭玉洁, 王艳, 林凤茹[3]2012年在《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和BAK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MCL-1、BAK蛋白与营养性贫血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66例营养性贫血患者血清中MCL-1、BAK蛋白表达水平。以1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①营养性贫血组MCL-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于低正常对照组(P<0.001),BA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不同类型营养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混合性贫血)各组间MCL-1、B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②营养性贫血组治疗后MCL-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A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③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蛋白与BAK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58,P<0.05)。结论:MCL-1和BAK蛋白在营养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协助诊断营养性贫血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王荣琦, 林凤茹, 王啸飞[4]2003年在《营养性贫血患者骨髓肿瘤坏死因子Fas和凋亡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Fas和凋亡率与营养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营养性贫血患者骨髓中幼红细胞的Fas表达率及凋亡率。结果 营养性贫血患者Fas表达率及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混合性贫血 3组中Fas表达率及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轻、中、重、极重度贫血组中Fas表达率及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营养性贫血中Fas表达率及凋亡率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Fas表达率与凋亡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营养性贫血患者骨髓幼红细胞凋亡率增加 ,与促凋亡蛋白Fas表达增高有关

参考文献:

[1]. 营养性贫血患者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 王荣琦. 河北医科大学. 2002

[2]. 营养性贫血中MCL-1、BAK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郭玉洁. 河北医科大学. 2011

[3]. 营养性贫血患者MCL-1和BAK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J]. 郭玉洁, 王艳, 林凤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2

[4]. 营养性贫血患者骨髓肿瘤坏死因子Fas和凋亡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 王荣琦, 林凤茹, 王啸飞. 临床荟萃. 2003

标签:;  ;  ;  ;  

营养性贫血患者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