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一个多极的、充满激变、竞争和发展的全球化世纪,在这个新世纪里,中国农业面临着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完成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质量效益”新战略目标;二是通过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农村人口多数城镇化,城乡居民和农户与非农户人均可比所得以及消费差距缩小到最低程度;三是在建成法制健全、运作高效率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化和农民组织化,使中国农业真正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两个市场”和“两个资源”,从中获得尽量多的比较利益。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提出起源于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关注和兴趣与日俱增,许多专家学者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从多方面加以概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使经济资源跨时空、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流动和配置,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一点,可以从分析WTO《农业协议》的要求对中国农业将会产生的影响中得到印证。
WTO是贸易自由化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载体, 是规范和协调当代全球经济贸易关系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具有法人地位。WTO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自由化贸易的组织保证,而自由化贸易是全球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而加入WTO以后, 农业产品自然也要纳入世界贸易的轨道。
根据WTO扩大世界贸易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 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这一宗旨和WTO 《农业协议》以及各缔约国的要求,势必会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就有利的方面而言,一是可以加快中国农业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加入WTO 意味着中国农业将与市场经济和农产品自由贸易制度逐渐接轨,使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融合于世界经济体制的框架之中,这有利于中国加快引进国际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推动中国农业向深层次发展,从而进一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农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强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结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中国农业形成外部压力,从而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加速转变,从而加速中国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方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为中国创造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环境。利用WTO多边或双边贸易谈判机制,一方面通过制定各项条款以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灵活运用WTO 有关条款并联合发展中国家来保护自己,防止某些发达国家歧视性地使用贸易保护政策。四是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加入WTO后,中国在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下,可以无条件地享有135个缔约国签署的多边最惠国待遇,这就为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从而改变目前我国出口过度依赖某些国家的被动局面。五是有利于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成果,特别是分享WTO 的经济贸易信息资料,从而准确及时地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并使之符合国际经济格局,制定科学的宏观农业政策,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减少盲目性和波动性。六是有利于中国结合和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入WTO 后,就可以更多利用外资以及争取具有较多优惠条件的国际贷款用于农业开发,可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由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放宽了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使得中国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让出的部分出口市场,这将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增加,特别是农产品的加工品及纺织服装品的大幅度增加,从而进一步启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棉花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发展也会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中国自1992 年以来对于进口农业产品、原料等进行了大幅度降税,平均税率已降到了21.2%以下,如果继续降税,很有可能引起进口农产品涌入国内,冲击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使用的关税措施主要是进口配额管理、进口许可证管理,按照《农业协议》要求,需要将其关税化,这就势必加大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难度。在出口补贴方面,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已承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这对我国部分农产品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在动植物卫生检疫方面,我国农产品多年来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有毒物质残留比较严重,一旦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必然影响出口数量。我国相当部分农产品缺乏比较优势,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产品成本刚性上涨,以及供求缺口的存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国内价值曾一度超过国际市场价格,部分农产品已丧失了比较优势。加入WTO 后,国际上的优质、低价农产品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压低市场价格,势必损害中国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将会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健康地发展。农业贸易自由化所引起的世界农产品和原料价格的回升,必将增加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外汇支出,有可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产生严重冲击。由于中国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加入WTO 以后,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一旦投资于中国农业,就要寻找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一方面人多地少的矛盾仍然无法较好地解决,另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妥善安排,有严重恶化农业发展的危险。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 这把双刃剑,中国农业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关键是解决好如何利用机遇,化解矛盾和推进发展的问题。而前提是首先要弄清楚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由此导致城乡发展很不协调,结构偏差过大,农业人口过多,农民收入低下。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劳动力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农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18%,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为4.6∶1。 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是其中之一,所以中国的城乡差额居世界之首。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为2.65∶1, 如果考虑到农民纯收入中不少于30%需用作生产性投入,则目前城乡居民可比收入的真实比率不是2.65∶1,而是3.7∶1。从而导致农民消费低迷,农户积累下降,农业基础脆弱。
二是中国农业产业组织落后和农产品竞争能力弱。农产品加工和运销滞后,农业宏观管理体制落后,不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和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新要求。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非同时到来,在相对的时空中,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由于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在相对时空中如处置不当便会陷入“全球化陷阱”之中,将会有更多的人失业。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产业,农村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征十分典型,矛盾积聚多,再加上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产品竞争能力弱,整体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低,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所以中国农业没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农业的安全无法保障。事实上中国农业遭到境外强势农业打击的进程已经开始。工业化国家千方百计让发展中国家在2004年全面开放农业市场,而不是原来所定的2010年。和欧美大规模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农业竞争,对于家庭经营和劳动密集的农业来说,差距实在太大。全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将有可能被廉价进口农产品所充斥,造成农户和农场破产,农民失业后涌入城市,将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暴露。而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单纯的原料性生产比较效益低,没有竞争力,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市场农业发展的瓶颈。除经济发达地区多半农业劳动力已经转移、可以扩大农户内部经营规模外,广大农区没有这个条件,必须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设法创造农业的聚合规模,以此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主要表现在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众多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当前存在着大宗农产品积压滞销,农业生产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下滑,国家一再调低保护价和定购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是负增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品供应缺口很大;人口剧增与耕地锐减矛盾突出,环境恶化和资源破坏影响农业产量的提高,等等问题。
四是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存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现代化科技、应用大规模机械设备的矛盾。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承包权定为30年不变,使我国耕地分散在两亿户农户手中,户均仅5~7亩,而且又分割成多个小块,极度的分散和小规模种植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商品化程度低,作物混种局面严重,既没有规模效益,又与现代“优质高效”农业矛盾突出,很难参与买方市场及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格局。现代农业技术进步就其特征来说基本上是两大类:一是机械技术,一是生物技术。将这些技术与稀缺的土地资源或稀缺的劳动力资源有效地结合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但这两类技术在我国农业中还未得到广泛使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只有20%~25%,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目标和归宿是知识农业。知识农业是由科学、技术、信息等高度融合的有机体,科学技术是知识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状况距离知识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
五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六亿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收入的0.5%,比当前世界先进国家农业科技投入的2%少1.5个百分点,更与知识农业中科技投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5%差距更远。一部分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低下,难以及时接受一些适用技术和方法;还有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满足于有吃有穿,生活过得去,不愿出力吃苦,更不敢冒风险,不能积极主动地开辟增加收入的渠道。而农民负担过重又严重影响农民利益和积极性。只有真正摆脱了负担不断加重的困扰,才能使农民有能力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发展农业。只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具备现实可能性。
三、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农业的变革与出路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针对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农业要完成面临的三大战略任务,惟有以市场农业为方向,在变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中国农业应随着实现由传统农业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粗放数量型向集约效益型增长这两个根本的转变,对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突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争取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为此,应变革旧的“自给自足”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变为新的全球化循环开放型思维方式,以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必须由增产战略转变为质量效益战略,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突出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向多样化、市场化、高品质农业方向发展。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发展畜牧业、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使之成为有活力的现代产业部门。根据我国农业资源多样化,人均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地区布局。东部地区农业资源较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水平高,应发展劳动和资金密集型农业、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的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副食品加工业。西部地区要针对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资源多样性,农业生产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等特点,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农业,以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体,发展各具优势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实施名牌战略和诚信营销战略。
2.高点起步,重点突破,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国农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带动下,加快农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进程,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目前,中国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行业组织化程度都低,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实践证明,能够突破小农户瓶颈约束,排除传统体制障碍,增强市场农业发展内在动力的新路和有效途径便是农业产业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目前以小农经济、条块分割为特点的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显示出许多弊端。诸如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太小,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太小,限制了农业资本投入,使得中国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开始变成活劳动投入成本高的劣势;现行农地制度承包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流转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不利于鼓励农业投资者开发农业,无法实现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与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是使中国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型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目的,因此,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坚持农民自愿、利益保护、政府服务,效益兼顾、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等原则,实现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农业由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实现管理对象的商品化;逐步实现由作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家庭农场所有者逐渐成为农业企业管理经营者,农户、家庭农场或联户农场等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度的商品化企业,实现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化;实现由农户细碎地农业生产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转变。
3.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在改革中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发展至今天,这种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以及细碎的土地分割阻碍了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加入WTO后, 我国这种经营几亩地的“小农”无法与美国上千公顷的“大农”去竞争,因为小块土地经营,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效益,也不能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为了突破小块土地经营的制约瓶颈,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必须在法律上承认农民土地承包权(即土地使用权)是一种财产权利,并允许土地流转,可以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等。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可以把农民从小块地的捆绑下真正解放出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将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释放出新的巨大生产力同时有利于大批的农业企业及企业家的涌现。农业雇佣劳动的出现,是继农业股份合作制之后农业经营制度及产权制度的又一创新。加入WTO 后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就是农场之间的经营实力和效益的竞争。因此,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入世的必备条件,要以独资、合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大规模农场替代部分小规模农户经营,才能解决农民收入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的制度性制约的问题。没有大批能起龙头作用的经营大户,没有发达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组织,就谈不上发达的加工业和运销业,也就不会有发达的富有竞争力的市场农业,自然就不能平等和高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大循环。
4.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提高科技对国家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均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只有进行新的突破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才能一方面解决这些矛盾,另一方面同时追赶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并跟上全球化的步伐而不致掉队。我国目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约为20%~25%,与发达国家80%的贡献率差距甚远。要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具体必须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精确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核幅射技术、激光技术等,使这些技术全方位地运用于动植物育种和作物栽培以及畜禽养殖的各个环节。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主要取决于农业科技的供给、需求及外部氛围。其外部氛围包括三点: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科技提供物质条件。我国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首先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而后才是农业机械革命。只有在农村的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工值高,农业劳动力昂贵,农业机械化科技革命的高潮才会到来。但是,如果机械化价格大幅度降低,其成本较人力作业更低,农业机械化的科技革命也会提前到来。如在农业机械投入资本不变时,节省或减少活动劳动投入,能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者也会用机械去取代人力从事田间作业。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方面的科技革命,也都可以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须要有高知识水平的人力资源,要在品种、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的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技术的飞跃。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完善机会均等的环境,才有可能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使科技革命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5.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新变化, 要建立中国农业快速反应、调适、保护和支持系统,制定与WTO要求不违背的农业保护政策。 面对新的挑战和激变,中国农业最大的不适应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例如对外贸易领域国有部门的垄断性和农业宏观管理的多部门分割性,从政策、法规和运作上直接影响与国际接轨,不能有力有效地参与全球化经济大循环,影响中国农业在两个市场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此,应建立新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对外贸易在以国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微观主体多元化,扩大集体、合作和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和进出口的份额;农业宏观管理体制要与农村综合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对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事业、农产品加工、购销、储备、进出口和粮食安全等实行一体化统筹管理,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公平交易法,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等。
就世界范围看,农业的弱质性和战略地位的矛盾普遍存在,因而,对农业的政策性保护也就成为各国普遍的对策选择。从历次关贸总协定及世贸组织谈判看,农产品贸易壁垒都是焦点之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刚刚起步,资源制约强,弱质性更明显,政策保护必不可少。这主要表现在要采取积极的粮食保护政策。我国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弹性很小。据测算,入世后至2005年我国粮食进口将增加六倍,对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冲击很大,若不限价保护和限制进口,粮食价格下跌将极大地挫伤粮农的积极性。因此,要完善目前国家的粮食政策,让财政和国库起到调剂、稳定粮价的“蓄水池”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内粮食生产及市场供求平衡。要充分利用WTO 新规则下的关税保护政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可在十年内将关税降低24%。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关税总结构不合理,算术平均关税率为46.1%,而加权平均关税率仅为15%左右。进口量小且国内产品有竞争力的商品设高关税,而进口量大、处在劣势的大宗产品的保护却不到位。因此,要选择重点的产品优先保护,要加大财政信贷支农的力度。我国农业长期处于负保护状态,即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农业利润和资金转为工业和国家积累。从长远看,为了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农业保护的根本措施。财政支农应以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等项目为主,这不仅是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的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加入WTO 之后,依据世贸组织关于农业条款对农业进行保护的可行选择。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农业。要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及农民抗风险能力。中央财政要按农保业务量按比例建立国家农业保护基金,对地方农业保险进行再保险或补贴,要把农保市场化经营和政策性扶持结合起来。
标签: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农产品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农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