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或广播里经常能听到某市某地建筑发生火灾的消息,国内很多的建筑施工现场也常常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带来了威胁和财产损失,火灾严重的更是给我们的消防员带来工作难度,火灾的发生后对以后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都带来了影响,在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加强建筑施工的现场消防设备和施工人员对消防安全的意识。我们要从根本上找出建筑工程常常发生火灾的原因,找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我们要预防施工现场发生的火灾问题,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进行管理。是影响建筑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保证整个施工现场安全进行。本文主要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然后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施工现场;消防安全;
在当今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社会环境下,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近几年施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无不触目惊心,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几起影响较大的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暴露出管理和监管方面诸多的问题,我们要引以为戒必须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努力从各个环节深抓落实、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大型重点项目的建筑施工工地,更要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绝不能麻痹大意。
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隐患
1.1施工现场管理无规律,没组织,各分包单位各自为政
为赶施工速度,我们要和土建、安装、装修等单位交织在一起合作,有的甚至同时底层对外营业,必然导致作业交叉点多,带来更多安全隐患,管理监管难度增大。加上施工人员复杂不同,各单位分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从而更加增大了消防安全隐患。在发生火灾时,由于消防水源不到位,消防器具配置不充分,设备过期失效,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堵塞占用等种种因素,都给消防队员带来困扰,不能及时的去拯救火灾事故;另外还有施工中现场动用明火不办许可证,没有人员监护看管,易燃品随意堆放,现场杂物易燃品碎屑不及时清理,随处吸烟没完全灭了的烟头乱扔,现场施焊中电焊花飞溅各处、散落各处,极易引燃溅落范围内各种可燃材料,都是造成火灾的“凶手”。这些都为消防安全埋下隐患。
1.2 施工人员素质差,安全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到这个行业之中,就现在而言,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企业没有获得国家消防安全部门审批的建筑工程消防安全施工工作许可证就建筑施工。在实际开展工程施工时,也没有对施工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技能要求,只是应聘了一些农民和没有经验的下岗工人来工作。这就加大了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逐渐增多。在施工安全基础来说,这些施工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施工技能也没有主观上的消防安全意识,更没有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基对于这样的施工工作人员,来开展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必然是各种困难阻碍很多,对施工现场安全产生消极作用,影响整个施工流程顺利进行。根据施工人员整体素质较差缺乏安全意识导致施工现场出现消防安全隐患的情况来讲,有以下两点影响因素。
第一点经常抽烟,因为建筑工地是力气活参与施工的人员大多数为男性,所以我们在施工现场经常可以看见施工人员吸烟的现象,但是由于这些施工人员的本身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安全观念,随时随地的吸烟,吸完烟把没有完全熄灭的烟头随意乱扔,导致施工现场发生严重的火灾。
第二点生活中用火情况。因为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吃,住在施工现场,在做饭烧水时就必须用到火,因为一些不正确的方法,都会给施工现场带来火灾隐患,
1.3 施工人员对设备的操作不正确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由于施工的工作人员一些不正确的操作造成施工现场发生重大火灾。我们在建筑施工现场随处可见电焊机,我们要用这个工具对建筑材料进行切割,在使用电焊机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操作就有可能造成用电泄漏,从而引起施工现场发生重大火灾,这也是为什么施工现场经常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1.4 安装线路不正确
一般我们在安装电线时,都要在电线的表面添加绝缘管来起到保护电线安全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施工现场在安装电线时为了偷工,安装电线的时候不添加绝缘管造成在电线使用过程中短路起火,引起现场频繁发生重大火灾。
1.5 处理易燃易爆物品的方式不正确
我们在进行施工中经常会用到化学燃料易燃易爆的物品。在混乱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随意摆放以及处理的不正确,都会发生一些我们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严重的还会引起爆炸发生火灾。
1.6施工人员住宅区杂居密集
我们在建筑施工现场常常可以看到用板房搭建的临时住宅,而因为住宅的狭小我们随处可见东西的乱摆放。电线的私自乱接,经常用电褥子,烧水壶而忘了关电源,和液化气罐的私自使用,造成电线短路发生火灾烧毁衣服,床具引起更大的火灾。还因为施工人员随地吸烟扔没有完全灭的烟头引发的火灾。因为是临时住宅,住宅中没有配置消防设备,狭小的空间消防通道不畅,都是造成火灾的重要因素。施工队缺乏灭火应急预案,缺少培训和实践演练,在发生火灾时惊慌失措,不具备有组织有效的自救和逃生及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7多层分包、转包,随意降低标准
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消防工程往往被分包转包、以包代管,导致消防安全工作层层脱节、责任不明确。更有的企业为降低成本擅自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随意降低建筑材料和消防器材的质量标准,偷工减料,从而降低了施工工程的抗火能力。以上都是引起火灾的安全隐患。
1.8 施工队伍素质差资历低
很多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是农民工和临时工,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就上岗工作,致使对专业的消防知识缺乏认识甚至一无所知,这类队伍虽持有“建筑消防工程施工许可证”,但资质等级与技术实力明显不符; 更有少数的施工现场未在当地办理许可证,属无证施工;
2 消防安全的应对预防和对策
2.1 加强施工现场监管的力度
我们要从根本上对建筑工程施工实行消防安全控制,必须加强监管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开展,建立相应的监管网络体系,来促使监管工作整体进行,消除监管工作在施工现场监管中出现的弊端。
2.2 安装检验合格的消防设备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复杂性和多样化,施工工作人员随时改变自身的动作,所以整个施工现场就相当于一个“火灾容器”,为了确保消防安全工作顺利进行,建筑工程企业必须在施工现场安装整套带有检验合格的消防设备,便于施工工作人员在面对火灾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熄灭火源,阻止火势扩大之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在施工现场和材料堆放位置以及施工人员住所和主要的防火地区都要安装检验合格的消防设备。消防设备要放置在发生火灾时工作人员能及时拿到的地方。我们还要要保证火灾发生时,逃生用的安全通道畅通,便于消防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能够及时有效的扑灭火源。
2.3提高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为了提高施工人员对发生火灾时消防的安全意识,我们不仅要在施工之前培训消防安全教育,也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到时常的安全提醒,要使施工人员时时刻刻谨记消防安全意识。另外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要提高对消防安全的宣传力度,使每个施工人员都可以了解并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时刻提高自身约束的行为,要避免在施工现场发生重大火灾。 同时消防监督部门也要加强消防安全监督,督促每个施工现场提高现场消防安全的重视度,加强现场消防安全的有效措施管理。
2.4加强日常的施工消防安全管理
我们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让他们知道并了解自己的什么不良行为容易引起火灾。尤其是要对用电焊机的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其已经了解到消防安全知识和设备怎样安全使用之后才能上岗。我们施工队员在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设计图纸的要求,不能随意更改。尤其是在防火设计方面,如果需要进行更改,需要在得到消防部门的同意之后,才能进行更改。最后施工单位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对于日常行为和线路安装以及物品摆放等要进行管理,要经常监督管理,确保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2.5 加大消防宣传的力度
为了使施工人员时刻保持对消防安全的严谨态度,我们需要加大关于消防安全的宣传力度。比如我们可以联系消防机构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消防安全讲座让员工了解认识到消防安全知识要点,并可以经常实践下在发生火灾时应该怎么自救以及逃生,让施工人员在发生火灾时减少伤害。采取的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消防意识,并降低发生火灾的伤亡几率。
2.6严格审查,把关好单位的资质
消防管理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要求对施工单位进行综合考评,要会同各级建审部门在资历、信誉、施工的技术实力,等方面对施工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审查, 严格按照公正、严格的原则办事, 只有经过经过严格的审查后才能颁发“消防工程施工许可证”,对于消防安全不合格的施工单位注销“消防施工许可证”。
结束语:
我国现在的各个区域的施工单位聘请的大多数都是缺乏消防安全意识,文化水平低的农名工或临时工,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有些施工人员还违反安全操作规定,私自乱改电线电器,抽烟时,烟芯乱弹,扔还没有完全熄灭的烟头,这些都是导致发生火灾的因素。我们要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要经常宣传预防火灾的消防手册。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因素导致发生重大火灾,要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黄恒栋. 消防安全投入的科学决策粗论[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1994(1):78-82.
[2] 游依婷. 單元式鋁帷幕牆防火構法之研究[J].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位論文, 2003.
[3] 玉绍峰. 浅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问题[J]. 工业, 2016(11):00160-00161.
作者简介:
吕应波 男 身份证号:3207231981****2616
论文作者:吕应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8
标签:施工现场论文; 消防安全论文; 火灾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发生火灾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都是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