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阶段_经济建设论文

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阶段_经济建设论文

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团结论文,新阶段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族工作会暨第三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传达贯彻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研究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把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这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下面,我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重点讲几个问题。

一、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奋斗,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5年,民族地区进入了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1978年到1993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4倍,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多,粮食、烤烟、甘蔗、茶叶、橡胶、肉食品、奶蛋、水果等农副产品和有色金属、钢、煤、电力、卷烟、食糖、化肥等工业品的产量成几倍或几十倍增长。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财政自给能力不断增强。15年中,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由3亿元增加到35亿元,增长10倍多,财政自给的比重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为了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加工工业薄弱、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民族自治地方立足资源和市场,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从单一搞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方向转变,形成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格局。资源开发迈出了大的步子,通过发展烟、糖、茶和矿业、轻工,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带动了群众致富。全省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以有色、煤炭、电力、化工为龙头的重工业企业和以纺织、卷烟、食糖为龙头的轻工业企业11万多户,壮大了民族工人队伍,促进了现代工业的成长,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3、基础设施上了一个台阶。15年来,累计投入上百亿元,在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使这些地方的基础产业从无到有不断成长,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上了一个新台阶。1993年和1978年相比,原煤和发电量分别增长1.5倍和3.5倍,钢和生铁分别增长2倍和4.2倍;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2万公里,地方航空事业发展迅速,一半以上的民族自治县开通了程控、自动电话。交通闭塞、通信落后正在成为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在重点项目集中的地方和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形成了一批新兴城镇,成为民族地区转移农村劳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

4、昔日封闭的边疆变成了开放的前沿。随着国家“三沿”开放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抓住有利时机,发挥区位优势,打开山门寨门,走出去,引进来,扩大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自身的变革和发展。边境贸易从小到大,15年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促进了财政增收和群众致富。利用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的加工企业不断增多。许多民族自治地方办起了“三资”企业。与此同时,还走出国门开店办厂,开发资源,扩大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了民族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民族地区旅游业方兴未艾,成为让世界了解云南民族、让云南民族走向世界的纽带和加速民族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5、教育科技等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智力资源的开发,省里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举办了40所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和3000所半寄宿制高小,在内地学校开办了民族班、民族部,形成了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在校民族学生的比例,接近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通过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施“星火”计划和山区综合开发计划,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快各类人才的培训以及选派科技副县长、副乡长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使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艺术网络和专业、业余文化大军,产生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精品。举办了首届民族艺术节和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重点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同4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加快了广播电视网络向民族地区覆盖的步伐,在民族自治州建立了电台、电视台1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几千座。民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5年中,增加了近500个卫生机构,1.4万张病床和近2万名专业卫技人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网,卫生防疫和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得到了加强。今年举办了省第五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各族群众的体质进一步增强。

6、各民族的大团结日益巩固。我省26个民族长期以来互助合作、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和保卫着祖国的千里边防。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民族工作,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民族间的人民内部矛盾,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茁壮成长,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已达2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近20万人,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团结是力量的源泉、稳定的前提、胜利的保障。正是由于有了全省各民族的团结,才不断促进了全省的发展和进步,才有了我们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

总之,改革开放15年来,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我们取得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取得的。

二、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历史、自然条件种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是:

第一,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也是云南省情的基本特征之一。近10年来,民族较多、贫困面较大的云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值的差距,由150多元扩大到1000多元。省内民族地区与全省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的差额也扩大了。由于民族地区发展较缓慢,所以工农业总产值、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相对地有所下降。

第二,民族地区的贫困面比较大。全省73个贫困县中,有51个是自治州属县及自治县;尚未解决温饱的700万人口中,500多万是民族地区的人民。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的79个县市,有34个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县。这34个县,农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数低366元,比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低91元。这些县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任务十分艰巨,是全省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民族地区存在的差距拉大、贫困面大的问题,既有自然条件的原因,又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深山区、高寒山区,交通不便,生态失调,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文化教育落后,文盲率达43%,有的民族甚至高达80%。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又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需要认真进行研究。

三、民族地区也有条件发展得快一些

那么,民族地区能否加快发展呢?回答是肯定的。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人民的实践,证明民族地区也可以加快发展,因为有加快发展的条件。

首先,从政治上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有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指引,这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保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这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体制条件和动力。民族地区有一支经过考验、立场坚定、有艰苦奋斗传统的干部队伍,各族人民渴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这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基础。国家和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这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坚强后盾。

其次,从潜在优势来看,民族地区资源富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能源、矿产、旅游资源,我们常说的这样王国、那样王国,主要都分布在民族地区。富集而多样的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把潜在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不仅首先会大大造福于各族人民,而且对促进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是我国和我省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门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这种优势一旦发挥出来,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民族地区的进步和繁荣。

再就是,已有了加快发展的基础。经过40多年的建设,民族地区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可观的物质基础,为继续前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全省安排建设的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和重要基础项目,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必将在民族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和增长点,将带动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也使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促进整个经济的起飞。

以上是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民族地区探索和走出了一条在国家扶持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的路子,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实践证明,只要思想解放,路子对头,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就可以迈得更大一些,经济建设的速度完全可以搞得更快一些,甚至可以超过全省增长水平。

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

从云南的实际出发,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教育科技为依托,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边疆。根据这个思路,民族地区从现在起到2000年的发展目标可以这样考虑: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国民经济年均增长不低于全省的增长水平,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翻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多数群众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有显著的提高。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主要措施是:

1、关键是要把农业搞上去。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打牢农业这个基础。除个别自然条件确实较差的地方外,大部分民族地区应当实现粮食和肉类基本自给。这不但是解决群众温饱的直接需要,也是稳定经济全局的前提条件。民族地区的农村工作,要以夺取农业丰收、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采取有效的综合配套措施。(1)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九五”部署新建、续建和改建大中型水利工程27件,同时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每年建成高产稳产田地150万亩以上。在继续抓好民族地区23个商品粮基地县的同时,再新建6个基地县,稳定地提高粮食总产。(2)建设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商品猪、牛、羊、禽蛋、油料、香料、蚕桑、南药、水果等基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3)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要在第一期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把农副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开发,带动项目区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金沙江中游农业综合开发是我省本世纪末农业开发的重点,要抓紧改造80万亩中低产田,开发蚕桑、甘蔗、水果、烤烟、蔬菜、香料等,发展特色,达到规模,形成一批支柱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加工业,加快全区域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政策、财力、技术等方面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要立足当地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培植有规模、有效益、有竞争力的产品。没有办企业条件的贫困乡村,可自愿互利到异地开发,兴办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5)实行区域综合开发。要按照区域经济的观点,统筹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行集中连续投入,集中连片开发,提高整体效益。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继续抓好交通、电力、通信等重点建设,下决心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带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1)在“八五”完成以昆明为中心方圆200公里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九五”期间高等级公路要向8个民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延伸,明年起集中力量进行昆洛、昆瑞两条公路干线的改造,既带动沿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又打通通往泰国、缅甸的出境通道,与亚洲公路网联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同时要继续修建县乡公路,修通最边远、最困难的羊拉乡和独龙江乡公路,争取实现所有乡镇和70%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2)加快地方航空事业的发展。在明年完成丽江、大理机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修建和改造文山、迪庆两个机场,购买和租赁一批小型民用客机,增大航空运输容量。(3)加快开发水电资源,逐步改变民族地区电力不足的状况。按三个层次来部署:一是建设大朝山、小湾、景洪电站,大电网覆盖到思茅、西双版纳和兰坪;二是在大电网暂时覆盖不到的地方,修建一些中型电站,如文山马鹿电站、迪庆螺丝湾电站、德宏户宋河电站等,解决这些地方的用电问题;三是在广大的山区和边远地区,要建立星罗棋布的小水电。到2000年,使全省发电装机达到900万千瓦,其中地方电力装机250万千瓦,农村初级电气化县54个,乡一级实现全部通电,户通电面达到90%以上。(4)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的通信状况。“九五”期间,在自治州、县增加21万门市内电话,新建光缆620公里,微波干线600公里,在迪庆、怒江、德宏和景洪、河口建立5个卫星地面站,扩大德钦、维西、福贡、贡山等8个小型卫星地球站容量,增加电路1300多路。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根本的问题在于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除省统筹规划、重点部署的项目以外,各民族自治地方也要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打好基础,为更快地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3、加快工业化进程。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省里将安排一些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和加工工业项目,依托这些骨干项目,促进现代工业的成长。今后,省里将从宏观上加强指导,帮助民族地区调整生产力布局,逐步建立几个大的支柱产业。(1)制糖工业。全省现有机制糖厂81座,其中52座在民族地区。在“七五”和“八五”改造32座糖厂的基础上,“九五”将再新建和改造8座,新增日处理能力5000吨。(2)林纸加工业。民族地区现有纸厂28个,“九五”期间将投资48亿元,新建和改造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纸浆厂和纸厂7个,新增生产能力18万吨,使全省的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3)冶金工业。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77%的冶金矿产地分布在民族地区。“八五”末和“九五”期间,将在民族地区投资25亿元,安排53个建设项目,重点把玉溪的新平、峨山县建成铁矿石原料生产基地,把兰坪县建成第二大铅锌生产基地,把文山州建成以锌、锡、锑为主的第三大有色金属基地,把鹤庆、建水建成国家级优质富锰矿基地,把哀牢山地区建成国家级黄金生产基地。(4)建材工业。在“八五”建设滇西水泥厂、文山兴街水泥厂的基础上,新建中甸水泥厂和一批小水泥。(5)经济作物及其加工工业。利用民族地区气候多样、植物种类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各种经济作物,形成批量,创出特色。特别要在西双版纳等地开发高档经济作物,建立南药、香料、热果、饮料等加工工业,提高开发层次和开发效益。各民族地区也要因地制宜,确定产业重点,作出合理安排,争取较快地形成一批骨干产业。

在发展第二三产业中,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放手发展集体、个体经济的方针。特别是在发展县级经济中,凡是集体能办的就不由国家办,现有国营小型企业也要采取拍卖、租赁等办法搞活,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4、把民族地区建成旅游胜地。把我省建成旅游省,民族地区占有重要的位置。全省旅游业的开发,近期重点抓好昆明、滇西北、西双版纳、滇西(德宏和保山)、滇东5个片区。昆明要继续建好民族村,在现有三村(白族村、彝族村、纳西族村)、五寨(傣族寨、佤族寨、布朗族寨、基诺族寨、拉祜族寨)、一家(摩梭之家)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其他民族村寨的建设,形成集中展示我省26个民族的民俗民风和灿烂文化的窗口,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要以植物、动物、热带雨林和傣族风情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业上一个档次。德宏、保山重点围绕“南方丝绸之路”、腾冲地热、边境跨国旅游等进行开发建设。滇西北旅游区要突出雪山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名城三大资源优势,建成具有当今国际水准的多功能的高山滑雪、度假胜地,并逐步创造条件,开辟云南——西藏的新旅游线路。不久前,省政府已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对这一片区的开发进行了部署。滇东开发以岩溶地貌为特征的旅游区,包括石林、阿庐古洞、普者黑、八宝等景点。省里面将集中进行一些大的景点和设施建设,各民族地方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优势资源,突出当地特色,着眼于全省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建成紧密联系的旅游网络。

5、进一步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要充分发挥我省与周边三国接壤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打开山门寨门,加快开放的步子,广泛吸纳国内外的生产要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在开放的条件下搞开发、谋发展,增强民族经济的开放性、国际性。(1)把4060公里的边境线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地带来开发和建设。要按照国家提出的立足亚太、搞好周边的战略部署,以开拓东南亚市场为重点,推动边境贸易再上一个新台阶。边贸要从原来集中在西路(德宏方向)的格局,逐步扩张为东路(红河、文山方向)、中路(思茅、西双版纳、临沧方向)和西路齐头并进,全面展开。要提高边境贸易的层次,扩大出口民族地区的名、特、优、新产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带动边境一线的经济繁荣和群众致富。(2)把口岸和通道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的载体和重要基地。全省现有9个国家级口岸、8个省级口岸、71个通道和边民互市点。这些口岸战略位置重要,和外界联系密切,交通也比较方便,这是民族的一大优势。要利用这一优势,建立一批“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口岸建设要同当地城市(镇)建设和工业区的布局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建设好。(3)办好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要进一步用好、用足、用活国务院沿边开放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抓紧落实协议项目,使开发区的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真正发挥对外吸引资金、技术,对内辐射民族地区经济的窗口和桥梁作用。民族自治地方的所有县市,都要围绕优势资源的开发、重点企业的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办成一批能成气候的“三资”企业。(4)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尤其要克服那种怕同外商打交道、怕吃亏、怕背外债的思想,改变那种不懂国际惯例,只习惯于“一条腿”走路,以及急功近利的行为方式。只要我们思想再解放一些,胆子再大一些,民族地区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等方面一定能迈出大的步子,真正形成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新局面。

五、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民族地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把民族经济的增长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要求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要继续增加民族地区的科技投入,使科研和开发经费逐年有所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各项科技计划尽可能向民族地方倾斜,优先安排一些国家和省的项目,抓好10个县的科技开发示范工作。围绕建立支柱产业和发展商品基地的需要,选择一批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进行普及和推广。要把科技进步和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省里将在西双版纳实施热带高档经济作物科技成果产业化试范,三五年形成一大产业;在实施滇西南及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中,推广一些科技成果等。要用科学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县乡工业、乡镇企业,改造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做好普及科技知识、培训实用技术人才、选派科技副县长的工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民族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人才培养。要继续抓好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加强民族中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扫盲教育,办好民族高等教育。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地方和民族,要继续给予帮助和扶持。要在民族教育的体制、结构、内容、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服务。要采取学校培训、企业代培、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加速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

2、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越是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继承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以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心向上。要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文化艺术规律、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网络。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开发利用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繁荣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群众文化、文物考古、电影录像、图书出版、文艺研究、艺术教育等文化事业。要以实施云南“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为重点,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投资1亿元的云南民族博物馆要争取明年春节前主展馆完工,确保在第五届全国民运会时投入使用;在建的州民族博物馆也要抓紧施工,争取“九五”期间每个自治州都有一个民族博物馆。要抓紧研究制定“民族文化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的规划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加快发展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从现在到本世纪末,每年再建1500座卫星电视收转站,实现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都分别达到85%以上。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办好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创作更多的体现主旋律、反映民族风貌的节目和作品。抓紧组织拍摄《云南之旅》等一批宣传云南风光、民族风情、建设成就的影视片。

4、卫生和体育事业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继续抓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认真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加强疾病预防工作。为了防治各种传染病和流行病的传入和蔓延,省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拨出专款,在26个边境县建立一批防治点,形成坚固的边境卫生防疫带。要借全国和全省第五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东风,推动民族地区专业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我省各民族的健康水平。

六、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任务。我们要从战略全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针对性、有力度的措施,支持和带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与全省一道前进。

1、实行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特殊措施。为了帮助民族地区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政府决定在实施新的财税、投资、价格、贸易等体制的过程中,在省的权限范围内,尽可能地对民族地区实行一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利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改革财政体制中,国家为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对现行财政分配格局作了重大调整,相对集中了财力。实施新的财税体制,作为省一级来讲,按理也应适当集中财力,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但鉴于我省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民族地区面临的困难不少,省委、省政府决定,实行过渡体制,调整定补政策,不仅不增加省级掌握的财力,而再拿出一定的财力扶持民族地区。省委、省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尽了最大努力,这也是扶持民族地区的战略性措施。省里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帮助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的财政困难。与此同时,还将民族地区的调资补助和体制照顾列为定额补助,使民族地区定补数增加了6.66亿元,定额补贴基数从1992年的7亿多元上升到了今年的14亿元。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由于财力格局的这种变化,我省财政收入再高速增长已不可能。因此,各地要以增强财政自立为目标,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的培植,同时要精打细算过日子,勤俭节约办事情,量力而行上项目。除了实行新财政体制中对民族地区给予照顾以外,省政府还将调整生产力布局,重点在民族地区安排一批能源、交通、通信以及综合开发等大中型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帮助这些地区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产业重点,培植经济优势。在研究制定各种政策办法时,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尽量照顾民族地区特殊的困难和需要。过去对民族地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继续坚持。在投资上向民族地区倾斜,在同等条件下对民族地区优先安排各种有偿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增强民族地区开辟财源、增加收入的能力。

2、认真搞好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一项艰苦的事业,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完成。八十年代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对口扶持工作,许多部门从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等多方面支持民族地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省政府最近召开省级机关定点挂钩扶贫动员会,确定了参与挂钩扶贫的委、办、厅、局、院、所217个单位,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争取收到明显成效和取得新的经验。这件事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下去。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同内地的差距,必须扩大同内地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广泛和深入,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与内地全面衔接,更多地获得内地的支持和帮助,更好地学习和推广内地的经验。民族地区要主动同内地企业和省级有关部门“攀亲结缘”,寻求支持。省级各部门和昆明、曲靖、玉溪等发达地区要主动承担对口支援的任务,使定点扶贫更有成效地开展起来。省扶贫办公室要积极牵线搭桥,统筹安排好这项工作。

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对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使这项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多种特殊优惠政策,勇于开拓,走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新路子。在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在市场体系建设、与内地的联合、发展边境贸易、开发旅游业等方面,都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民族立法、执法工作。重点是要抓住经济法规和规章的制订,保障经济加快发展。要把在改革开放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用地方法规、规章的形式肯定下来。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主动性和超前性,使民族立法更好地为发展民族经济服务。国务院发布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省民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我省的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要加强法制知识的普及和执法队伍的建设,为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4、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民族地区的繁荣兴旺,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最根本的是要靠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把国家投入的资金和自己积累的资金用好、用活,才能不断克服在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闯,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干部群众看到自己的力量所在,振奋精神,战天斗地,发展经济,建设家园。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同志,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经过我们的努力奋斗,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有一个大的增强,实现财政自立,力争为国家做出较大的贡献。只要我们始终依靠各民族的力量,持续不断地奋斗下去,民族地区的面貌就一定会逐年有所变化。

5、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团结、稳定是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也是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高举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面旗帜,不断加强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大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要进一步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正确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在经济利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出现的矛盾,要按照正确方法妥善加以解决。要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特别是要抓紧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民族干部,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团结奠定基础。对于那些制造民族分裂、破坏边疆稳定的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实现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充满无限希望,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样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谱写民族地区向现代化进军的新篇章!

(这是和志强省长1994年11月18日在云南民族工作“两会”上的讲话)

标签:;  ;  ;  ;  ;  

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阶段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