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_农业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_农业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必由之路,也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的首要目标。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因此,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世界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而具有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由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生产力的组合方式等的不同而表现出来。所谓现代农业,一般是指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农业的结构基本改观。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点,是依靠揭示生物及其环境因素客观规律的农业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并且是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从而加速了农业的发展。

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最初局限于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特别是集中宣传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口号。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究竟是怎么回事,并不是很清楚的。以至到70年代中期突出强调要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当时有人提出,应当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标志,甚至认为北方引进美国的农机具、南方引进日本的农机具,似乎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捷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确立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在这之后各方面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探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道路、途径、措施等等,大大提高了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总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根据目前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打破小生产的自然农业的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逐步取代或提高相形见拙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三是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从事农业,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大为提高;四是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五是采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经营农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充分发挥人们蕴藏的主观能动性和物质条件的作用。实现上述要求就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高效,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都根据各自的历史背景、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花费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逐步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工业产品和科学技术装备的现代农业,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我国要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只有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才算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就农业现代化来说,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共同特征,我国也必须遵守,例如:生产工具从人畜力操作,逐步过渡到应用农业机器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技术从直接经验积累的传统技术,发展为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农业技术体系;生产组织从狭小的、缺乏社会分工的小农经济,演变为高度社会化商品生产系统。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是世界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趋势,我国也不能例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不在于提倡这个化、那个化,也不在于增加那一条,减少那一条,而应根据中国国情确定实现上述转变的具体途径。

二、走我国自己的道路

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使农民达到共同富裕,这是21世纪中国农业面临的根本任务。我们要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尽可能地避免技术先进国家出现的弊病,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只能采取若干基本点大体相同,多种模式,逐步推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需要共同遵守的:

1.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合作经济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建立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多元经济结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前提是必须始终保持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衡量一种经济形式是否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主要标志。因此,必须坚持耕地、水利设施、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当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并不是要求一切生产资料都公有化,允许部分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并采取土地等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允许租赁、转让土地等生产资料。同时,不同地区可以实行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也应当有所不同,不搞“一刀切”。家庭承包制仍然是今后农业的主体经营方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经营范围逐步专业化,经营的规模也将随之扩大,促使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并增加统一经营的比重或联合的因素。这种在家庭承包基础上的统一经营或联合,不能用行政手段去推行,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自愿、互利和民主的原则下,在不同层次上以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进行联合。各种单独经营的专业户及其多种多样的联合组织,构成一种有统有分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这是一种合作社网,能够把农民家庭经营、各类农场和农业企业联合成为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全社会规模的经济运转。

与此相应,农村日益发展的工业、商业、服务业,逐渐集中到乡村集镇,使集镇发展繁荣起来,逐步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教育中心,使之成为城乡交流的纽带,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据点。

2.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道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措施。要根据我国人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各地自然、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特点,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使得农村产业结构沿着种植业、农林牧副渔业和农村的一、二、三产业三个层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全面增长。

种植业方面,继续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始终把粮食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粮食生产结构要根据供需关系进行调整,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转变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结构和其他作物,以满足轻工原料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农林牧副渔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种植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林牧副渔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从而逐步转向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面发展。农村工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与农副产品增值密切相关的、以及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的饲料、食品、建筑、建材和能源工业方面;发展农村商业和服务业是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要条件,要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村第三产业的产值。通过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我国农村数千年来单纯搞农业生产的局面,真正做到农业产业化。

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要相应调整农村劳动力分布,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所占劳动力比例下降,二、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例上升,预计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农村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将由目前的73∶17∶10改变为55∶25∶20。

3.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途径,致力于提高耕地、林地、草地、水面的单位面积产量,挖掘资源的内涵潜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自然资源紧缺,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保护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实行集约化经营,使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有机技术与无机技术相结合,既重视采用良种、增施有机肥、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和饲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有机技术,也要重视农业机械、电力、水利工程、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塑料薄膜等现代无机技术的作用。在保护好已有耕地和各类农业用地的同时,要加强开发性生产,进一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发宜农荒滩、荒山、荒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和水面,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基地,通过扩大生产领域,保证稳定、持续地增加农林牧渔业产量,改进品质、提高效益,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

与此同时,要采取国家与地方联合投资的方式,兴建一批国家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包括商品粮、优质棉、油料、糖料、瘦肉猪、肉牛、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增强这些主要农产品商品供应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基地建设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需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充分运用农业区划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交通方便、生产、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增产潜力大、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并且商品率高的地区选建。

4.根据国家生产力的总布局,确定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带的农业布局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做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我国生产力的总布局是: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要继续大力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开展中部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为21世纪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打好基础。依此:东部沿海地区要向“贸—工—农”型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化,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作物以及水果、蔬菜、花卉和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大力发展瘦肉型猪、奶牛、工厂化养鸡和养牛业;继续发展淡、海水养殖及捕捞,积极开拓外海和远洋渔业。到下世纪初,本地区基本实现传统农业的改造,达到农业的初步现代化。中部地区要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建成农林牧渔商品基地,所生产的农产品不仅满足本地区需要,还要支援东部和西部地区;并要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农产品原料、矿产资源,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到下世纪初,在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接近东部地区的现有水平,条件较好的松嫩平原、黄淮平原、江汉平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要改变掠夺式的粗放经营方式,杜绝滥垦乱伐,控制沙漠化扩大;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开发方案,采取特殊政策,发展就地取材、就地生产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当地具有优势的经济作物;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改造,改变生产落后面貌。

5.重视发展农用工业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有选择、有重点地以先进的工业要素和基础设施装备农业。加强农用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农用工业还相当落后,生产水平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用化学工业、农业机械工业、饲料工业以及生产农村必需的燃料、钢材、水泥等,建成先进的农用工业体系,发挥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支柱作用。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基础性服务和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须的,以及对农业生产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基本设备、基础性设施和保护性生产设施。需要继续建设和改造一大批大型灌排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治理水土流失;增加农业生产性设备,完善农用物质供给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市场和产后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体系建设,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应当指出,发展乡镇企业不仅为农业提供大量的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种服务,直接支援了农业生产;同时还为农业注入大量资金和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工业,农民在乡村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强小城镇建设,实际上就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找到了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何处去”这一难题的途径。

6.大力加强农业科研、推广、教育工作,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着眼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工作,集中优势力量,研究解决发展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如: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建设现代化高产稳产优质商品生产基地的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高效能生产结构的研究;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综合防治旱、涝、冷害和有害生物,保证农作物安全稳产增产的研究;农畜水产品的保质贮运、产地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以及有关基础工作、理论研究和农业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研究,等等。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建立健全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是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培养村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组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技术推广网,统一组织技术力量,搞好示范、培训、推广工作。国有农、牧、渔场、良种场和乡镇企业,应成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为周围农民提供技术、加工、贮藏、运销等服务。

继续调整农业教育的层次和结构,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搞好人才规划,加快培养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各种专业人才;推行农民“绿色证书”制度,大力普及农民技术教育,充分运用农业广播学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带动广大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

三、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持续农业

持续农业是80年代后期国外学者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战略思想,最近几年引起国际上的广泛重视,并从学术探讨进入试验研究和组织实施阶段。所谓持续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社会上能够接受”的农业。国外有的学者认为:“持续农业是人类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同环境保持平衡,从而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其他大多数生物物种的农业”。国内有的学者提出:“持续农业是兼顾生态、技术与社会经济效益,具有持久发展能力的集约化、多样化、综合化农业的发展道路和经营体系。

持续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思潮,是在发达国家农业出现一系列问题之后提出来的。我国作为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农业大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具有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所带来的消极现象,又具有经济后进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不存在或不明显的困难。无视持续农业的新思潮和照搬西方持续农业的做法,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从我国的国情来说,强调持续发展农业有着突出重要意义:一是相对紧缺的农业自然资源,要求农业发展遵循资源永续利用原则;二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一部分资源过度消耗等严重状况,要求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平衡;三是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要求农业持续增长与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相结合;四是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消费趋势,要求农业在有相应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选择高产优质高效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总之,持续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其意义在于重新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助于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启迪人们思考农业发展前景,有助于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研究选择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有助于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人们更加重视农业与生态、资源、环境及能源的协调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面的若干发展阶段。如何分别轻重缓急、切实可行,都需要高瞻远瞩、合理运筹,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要确定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步骤。当然,并不是要求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有一个统一格调,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遵循共同性的发展规律。从世界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使粮食过关,满足社会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加速农用工业的现代化,以便用廉价、优质的工业产品装备农业。第二阶段,着重增加物化投入,节省劳动力,转向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进一步调整经济、技术体系与自然的关系,针对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情况,寻求用社会生产力更新自然生产力的途径,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和消除环境污染,走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实质上是对前一阶段大量增加物化投入和过量消耗能源后出现的社会反馈与问题,进一步从科学技术上加以研究解决。我们需要吸取国外的有益经验,避开他们走过的弯路,力求使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符合客观规律,使之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Constructing Modem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Features

Huang Peimi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at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ation shouldadopt such 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y which tahhy with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according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worl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

标签:;  ;  ;  ;  ;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