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超1 熊琦媛2
1.2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古建筑概况、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利用之间等方面的问题,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旅游;价值
1 莪山畲族乡古建筑概况
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拥有的古建筑种类多样,有祠堂、寺庙、民居、凉亭等,据统计桐庐县保存大致完好的明清古建筑600余幢。桐庐整体建筑风格大致与徽派建筑风格相同,但也赋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莪山的畲族文化已有百年历史,其畲族民居经过漫长岁月,已从“草寮”的土木结构转变为“瓦寮”房屋,现在也还剩存许多夯土墙的“泥间”[1]。
2 莪山畲族乡古建筑旅游利用的原则
2.1创新驱动原则
莪山畲族乡所属国际休闲之都杭州,利用其以休闲为开发源头的广泛市场,发展观光旅游产业,以休闲旅游为主题进行延伸扩展,创造出一种休闲旅游的产业链。
实施创新机制能很大提高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同时从管理方面有专业的支持,更能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结合当地古建筑资源,利用如今科技的优势,将古建筑原真性体现出来。从消费市场入手,先一步去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释放这个城市的资源潜力。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营销方面也有了很大变化,要学会灵活变通销售方式,同时在服务管理上也要有精进提高。
2.2以人为本原则
共享模式在当今社会耳熟能详,同时在旅游业发展也可以满足主客共享,在旅游服务上实现质的飞跃,实现标准化的同时挖掘其个性化服务,力争创建“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秩序”的村落景区,创建成为杭州的后花园。
从基础抓起,打造出适合旅游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利用现有的优势条件对当地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热情迎客、真诚待客,想尽办法引客来,尽心尽力留下客。
2.3全面统筹原则
以旅游为首的村镇建设,从产业方面联合带动发展,加快全乡发展效率、保护畲族特色文化,利用招商引资的办法,结合特色文化发展古建筑名宿等特色产业,建造成为集文化保护,乡镇建设,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畲族风情小镇。
3 莪山畲族乡古建筑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采用“三三六”评价法。从三个方面对莪山畲族乡古建筑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
图1 文化资源分布图
(一)三大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物质文化资源遗存数量较少,种类相对丰富。主要包含有戴家山古建筑、李氏花厅、李氏古墓、廊桥、三座水库等资源。戴家山古建筑、李氏花厅资源品级最高,李氏花厅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非物质文化资源数量繁多。主要有红曲酒、畲医、中门大灯制作、做功德、“三月三”、畲族歌舞、手帕舞、等民间武术资源,浓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最能表现民族特征,是可供开发民俗旅游产品的重要资源基础。
2、艺术观赏价值:桐庐莪山畲族村的主要建筑类型为徽派建筑,其建筑的美感于自然环境高度谐和,形成特色风格。
3、科学考察价值:莪山畲族村的古建筑科研价值在于它建筑的形成过程,其中的工艺价值与文化内涵体现都是科研考察的重要素材。
(二)效益
社会效益:当地存在着许多古民居、古墓、古祠堂等建筑,其中也透露着当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哲学。
3、环境效益:在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中,以莪溪十景、红豆杉群在区域知名度最高,其资源价值最高,其余资源价值较高的有狮子山丛林景观、野生红枫林、高节竹基地等。
(三)六大开发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通过 S208 省道、S305 省道、杭新景高速、杭黄高铁、杭州—千岛湖的城际快铁的连接。规划地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周边省份可方便地联系。
2、景象地域优:存在戴家山古建筑等古建筑群,有效的提高开发效益。
3、旅游环境容量设置恰当:从景区承载力出发,按照确保环境与建筑能够北保护完好的情况下设计最大容客量,使得效益最大。
表1 莪山畲族乡旅游环境容量
4、投资能力强:拥有“中国畲族第一乡”的杭州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
5、施工难易程度:产权不明晰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整个景区的发展还是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
4莪山畲族乡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利用之间的问题
4.1旅游开发模式过度商业化
依托旅游来开发古建筑资源,导致容易陷入为经济发展而不考虑古建筑保护的怪圈中。许多商家号召着保护古建筑,但实际上在开发过程中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为了能够接待更多游客资源,将古建筑改造开发变得商业化而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意向。为了配合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满足住宿、餐饮、商店等,逐渐古建筑改造倾向于商业化使用改造,从而破坏了整个乡古建筑整体性与原真性。
4.2游客接待量超负荷
莪山畲族乡的异域风光,在吸引游客上有着显著优势。但原本青山绿水,古村安详的古镇,现在以充满喧嚣,环境脏乱,游客的破坏性行为也逐渐变的频繁,使得古镇的旅游价值降低。
参考文献:
[1]傅才武,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作者简介:王艳超(2000—),浙江淳安人,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论文作者:王艳超1,熊琦媛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8
标签:畲族论文; 古建筑论文; 资源论文; 旅游论文; 价值论文; 环境论文; 桐庐县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