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环保产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环保产业及其对我国的意义

环保产业(也称“环境产业”)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与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还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与洁净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和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环保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环境的需要。国际社会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之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污染环境的产品正迅速失去市场,随之形成的是由环保产品、环保技术、环保服务及其他更大范围的有利于环境的产品构成的庞大的“绿色产品市场”。许多环保产品的生产已具备相当规模,正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据有关研究,世界环保产业市场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环保市场的年增长率为6%,以东亚、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环保市场增长率则超过10%,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无论是绿色产品,还是环保技术、环保设备都有利于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产品的几个领域按利润水平排序,依次为环保产品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环境服务;环保产品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洁净产品三个领域利润水平基本持平,环境服务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利润明显下降。

我国的环保产品制造业已成为门类较齐全、技术与产品结构基本适应污染治理要求的生产体系,细分为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治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专用药剂和材料等七大类,523个类别,10409项产品。其中采标产品10003项,有88类的777项产品通过环境产品认定。环保产品制造业以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所占市场供给份额为主,分别占环保产品制造业总销售收入的38.5%和37.2%,两项合计高达75.7%;2000年这两类产品分别实现销售收入达94.5亿元和91.1亿元。

环境服务业是指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业。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主要由环境技术服务、环境资料服务、环境设施运营、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构成。其中环境技术服务主要是环境技术与产品开发、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检测与分析。2000年,环境技术服务业单位5155个,从业人数13.1万人,年收入97.3亿元,年利润9.7亿元。环境技术与产品开发以传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主体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尚未形成。引进、消化、国产化国外技术和产品正成为我国环境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咨询服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咨询、环境监理、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环境技术评估、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审计与培训、环境信息服务等。2000年全国环境咨询服务从业单位1413个,从业人数1.8万人,年收入4.9亿元,年利润0.9亿元。环境咨询服务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在政策法规、队伍素质、技术规范已日臻完善,在我国开发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发展很快,但总体上环境咨询服务市场尚较不发达。

总之,我国环境产业成长迅速,不断壮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环境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环境保护市场的推动下,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的地域分布仍集中东部沿江地区,但向西部延伸加快,产业效益显著增加,产业总体供给水平基本适应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要求。

环保产品制造业已成长为门类齐全、技术与产品结构、性能基本适应我国污染治理要求的生产体系。环保产品制造业市场销售产值增长很快,利润率稳定、人均产值和人均利润成几倍增加,说明环保产品制造业开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行业素质呈良好发展趋势。

环境服务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具有相当规模,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各类环境治理设施的综合能力。但环境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仍集中在传统的环保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企业为主体研发体系远未形成;国产化政策促进了环境高新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已经起步,呈良好发展势头;环境信息服务十分薄弱;环境产业金融服务还显落后,自然生态保护业,起势强劲,从业单位、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年收入已近300亿元水平,利润率较好,并表现出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但产业化总体水平尚待提高,专业化经营有待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业,规模扩大,利用水平逐年提高。但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相应的法律不健全,资源再用优惠政策落实难,建设投资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工业生态技术尚处萌芽阶段,从发展循环经济层面上规划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有待加强。洁净产品制造业,在环境标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推动下,洁净产品制造业发展很快,但与国际接轨仍任重道远。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过20多年来的对外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继“九五”以后进入了第二个高增长期,并将随着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而不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提高而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环境和资源问题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我国环境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法规和制度上面临的挑战

1、环境产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

环境产业是一项政策引导型产业,对国家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环境产业,有赖于环境保护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在计划经济制度和政策环境下,我国的环境政策一直比较注重政府管制的作用,各种具体政策措施及其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大部分由政府直接操作,并作为一种行政行为通过政府体制进行实施。因而,政府担当了过多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环保事权不清、过多依赖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制,在环保产业领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受到牵制,环境产业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形成,政府越来越不堪重负,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环境产业新体制亟待建立。

2、环境损失外部化仍未解决

我国实行的“谁污染谁治理”政策,规定了污染者的法律和经济责任,依此我国实施排污收费制度。虽然这项制度在我国防治环境污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多年操作上的“排污费返还”、“定向收费定向返还”、“协议收费”,再加上收费标准比较低,不但模糊了排污者的法律责任,而且也抑制了排污者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形成了排污者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处理和处置主要迫于行政的压力的局面。

3、促进环境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扶植政策不力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扶植政策。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有显著差异,即环境产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制订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表现出环境投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主体单一,社会资本流向环境市场又十分困难。二是环境投资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国家缺乏向环境产业倾斜的优惠政策难以激活资本市场投向环保。显然,在环境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初期,在投融资、信贷、税费、科技等方面,国家制定一整套支持环境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成当务之急。

4、环境执法监督乏力,掩盖了环境产业市场需求

除了存在执法随意性问题之外,污染排放源和环境资源开发点多、面广、分散,带来政府财政难以承受的执法成本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其结果非但导致环境投资效益的降低,也遏制了潜在环境产业市场向有效需求转化,影响了环境投资者的信心和决策的科学性,不利于成熟、稳定的环保市场的形成。

(二)环境产业供给

1、环境产业规模经济水平比较低

一是总量规模仍然不大。2000年环境产业总收入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了成倍的增长达到1689.9亿元,但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9%,其中环境产业的两个主导领域环境产品制造业和环境服务业两项,2000年收入88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足1%。二是企业规模小,在2000年全国18144个企事业单位中,中小型企业占86%,固定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单位仅占6%。环境产业规模小、数量大必然造成产业综合供给能力、供给水平相对较低,与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也说明我国环境产业还处于成长时期。

2、环境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环境产业的支柱行业之一环境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相适应的环境服务体系。2000年的年收入近108亿元,仅占环境产业总收入的0.6%。特别是环境信息服务、环境金融两个行业还仅仅是开展一些零星业务。环境产业的重要领域自然生态保护刚刚起步,国家启动自然生态保护工程比较晚。

3、环境产业技术供给与市场技术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环境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设计、加工、制造)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还不多,环保企业的环境技术综合供给能力普遍较弱环境技术和产品与先进国家竞争的能力很弱,出口贸易额很小,2000年不到10亿元。其原因是,环保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环境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大,企业难以承受;环保市场监督不力,不正常竞争导致劣质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挫伤了企业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环境技术监督制度不健全,环境技术标准化和环境工程技术队伍还跟不上环境产业发展的要求。显然,目前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总体供给水平与环保市场的技术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环境产业市场

1、环境产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环保资本市场尚未形成

环境产业市场构成可分为环保产品市场、环境技术市场和环境资本市场三个组成部分。环保产品市场发展较早,但专业化的成套供应商还不多,销售成本比较高,但目前这种交易方式基本上可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技术市场发育不够正常,规模也比较小,主要是市场不规范,技术商品化程度还不够高,技术产品的市场价值还没有在交易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除了工程设计、法定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保认证等技术服务项目外,整个环境咨询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技术市场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环境产业是一项成长性好、成长空间很大的新兴产业,在不断改善的产业政策推动下,环境金融资本服务将会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2、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严重

有的地方和部门,为其各自利益,设置排他性的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以及采取非市场手段不恰当地干预市场交易活动。监督机制不完善,为产生不公平竞争的市场提供了条件。

3、环境产业市场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行为,各行业制订了一系列市场法规和规则,比如招投标制度、执业资质认证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在环境保护领域出台了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认可、环境咨询认证、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许可、环境计量认证、环保产品认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证等多项技术监督制度。但是,从环境产业市场现状看,除了市场监督体系有待完善外,重制度建立轻制度执行,监督不力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三、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实施激活有效需求的政策

1、应该明晰环境保护的事权

政府作为“国家资产的管理者和保护者”的作用应该得到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合理的环境事权分配应该是:政府承担组织实施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监督;企业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包括环境风险),个人和居民按照“使用者付费原则”,在可操作实施的情况下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可以契约方式实行部分政府权转移,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合理分配环境保护事权,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格条件、组织形式、行为方式,以及主体行为所依赖的市场条件,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地进入环保市场,确立合格的主体资格,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2、加强环境税费制度,继续进行有利于环境的价格改革

“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本身以及操作上的缺陷,给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应当继续深化并加快排污收费、资源定价的改革,特别是能源价格和水价,使其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及环境的外部性,增强价格以及税费对需求的响应。排污收费的改革应恰当地反映“污染者负担”、“受益者(使用者)付费”的环境补偿原则。同时应注意到排污收费在生产、生活、消费领域的不平衡性,制定全面推进的方案和策略。与此相适应,进行建立环境相关的财政预算系统的探索,建立环境投入产出与成本核算方法,完善用来实现环境目标的财务手段。

3、疏通环境投融资渠道

虽然环境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较强的集聚力,而其投资周期长、高风险,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环境的障碍。需要采取实际步骤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制定有利于环境的投融资政策应是环境产业战略至关重要的优先领域。可在以下方面采取实际行动:(1)政府环境投资用于贷款贴息或补贴;(2)企业投资环境减免税,如营业税、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3)建立环境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环境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强势企业和企业集团;(4)制定灵活的环境融资政策,放宽融资主体限制,鼓励企业债券、项目融资(BOT、股票等)、企业上市、信托投资、融资担保等多种融资方式;(5)加强国际投资,应对“十五”期间巨大的环境挑战和我国对技术和资金支持巨大的需求;关注制定鼓励外国资本参入中国环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特别政策,使其成为疏通我国环境投融资管道的可利用的方法。

4、加强环境产业相关部门的协调

调整国家的产业发展重点已远远超出了环境管理和保护的范畴,不是环境保护部门力所能及的。需要考虑环境保护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性和专门性,采取适当的协调形式,提出政策方案,以使环境产业同环境保护和产业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各部委之间合作,达成振兴我国环境产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目的。

(二)推进环保产品有效供给和技术开发

20世纪90年代环境产业仍然没能走出群体大、个体小的困境,而且也尚未成为国家产业发展重要的议程加以推行。然而仍有一批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向社会融资,企业并购集合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高新技术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尝试,以快速扩大经济规模,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市场开发能力和水平。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引导科技投向环境产业重点领域,运用项目机制实现“产、学、研”资源共聚的优势,帮助企业实行品牌战略,从产品设计和加工制造工艺方面提升产品质量。规范环保市场,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遏制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三)加强环境产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环境保护市场化发展,给环境产业带来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政府职能转变,把行业协会推上引领行业发展的特殊位置上,要求行业协会承担起更多的任务,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压力将推动行业协会加快改革进程。政府部门应支持行业协会担负起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责任来;行业协会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实现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第一,产业需求和产业供给是达成一项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是产业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无论需求方还是供给方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从根本上影响这项产业的发展。第二,应注重解决影响产业需求转化的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潜在的市场需求空间和规模很大,难以转化成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环境产业有它的特殊性,与其他产业不同点在于要靠国家政策引导社会需求,调节供需平衡。第三,环境产业供给系统的问题,整体上可归纳为规模、结构、技术、市场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和解决环境产业发展问题,应从整体上综合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在我国新形势加快环境产业自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第四,产业供给和产业需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是一个环境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然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性属性,决定了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仍有赖政府的介入和干预,把政府的干预与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标签:;  ;  ;  ;  ;  ;  ;  ;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