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探究型学生观建立开放多维型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投入的开放融合的语言环境,设计多维真实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清晰简洁的指令性语言引导学生参与投入并形成语言输出,教师的平视视角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
关键词:学生观 共生课堂 优质课
近年来,为推进各省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各省都开展了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高中英语观摩研讨会并执教展示的活动。在这些优质课堂的展示中,无一不渗透着优秀教师学生观的改变。
1.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折射出教师心中学生这个群体的形象。教师意念中的学生是否和现实中的学生相匹配是优质课堂的基点问题。课堂作为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中好动难管,其教学活动必然以“制静”为导向;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中过于沉闷,其教学活动则以“制动”为一个出发点;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是以教师观念中的学生为基础。“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个人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实现个人生存的价值。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生态,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地处于同一个生态圈。教师作为学习者团体中的平等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科学精神。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体现了发展的学生观。
2.探究型学生观
探究型学生观指的是教师意念中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能进行课堂深入思考以及课后的后续探究。
课堂活动以纵深思考性探究学习为主。教学设计中不再问询单向闭合的是非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多维的深思型问题。一位教授高二年级英语的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安排通过图片引发学生思考适宜自行车的城市这一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单车这个话题,将课文变为话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读中活动中引领学生通过首句、末句和关键词来把握段落和全文大意,应用动态图示直观呈现课文结构,并鼓励学生完成全文的图示;读后活动中思考合肥的单车未来,通过比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和全球意识,发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化教学目标为学生求知需要。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基于心目中的学生具备这样的探究学习能力的学生观基础上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积极引导,深入探究,去思考研究未知领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基于探究型学生观的课堂设计
基于探究型学生观建立开放多维型教学设计,创设“共生课堂”摒弃简单单向型教学设计,避免简单单一闭合性型是非问题设计。
创设共生课堂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投入的环境。开放启发的导入过程可以设立这一开放融合的语言环境。
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激发出来的,而是在参与真实的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课堂中指令性语言和教师的俯视视角都会削弱学生主体意识。
4.思维启发中避免问题设置过于简单
教师在启发一位教授高一年级英语的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这样安排导入活动:Firstly, show some videos and tell students they are kinds of advertisements. Then ask students to have a brainstorm about the question: Where can we see advertisements?广告在十六岁高一学生的生活中是极为平常的一个生活元素,在课堂中设置告诉学生这些是广告,并组织围绕哪里可见广告这样的头脑风暴,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其学生观与真实面对的学生不匹配,导致教学设计中环节中内容设置过于简单。
5.结论
优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比例占大,努力创建“共生课堂”,实现学生为中心,而教师的学生观则影响了“共生课堂”的生态方向。基于探究型学生观设计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投入的开放融合的语言环境,设计多维真实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清晰简洁的指令性语言引导学生参与投入并形成语言输出,教师的平视视角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津,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3.
[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5.
[3]孔子.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本陆.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5。
[6]徐洁.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关于学生观的追问与省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6).
[7]燕良轼.解读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21.
[8]于伟,等.现代性的省思——后现代哲学思潮与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9.
[9]张文军.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观的批判[J].外国教育资料,1998(3):63-67,71.
[10]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9.
论文作者:钱贵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多维论文; 语言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北京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