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困境与风险_银行论文

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困境与风险_银行论文

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中国论文,困难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存量风险严重,短期内难以化解,是今后金融改革与发展沉重的历史包袱

1.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状况分析

截至2003年末,我国境内的主要银行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12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城市信用社710家,农村信用社34577家。此外还有合资银行、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代表处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128601亿元,各项贷款94123亿元;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91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36%。政策性银行资产总额21247亿元,负债总额20291亿元,所有者权益1011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19328亿元,不良贷款率17.39%。城市商业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11725亿元,各项贷款7726亿元。城市信用社人民币各项存款1270亿元,各项贷款836亿元。农村信用社本外币各项存款23760亿元,各项贷款16987亿元。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以下方面:第一,财务性风险。部分银行损失类贷款增加,准备金提取不足,潜亏问题严重。从2003年全年贷款5级分类统计情况来看,在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比年初大幅度“双降”的情况下,部分银行损失类贷款增加。其中农行增加363亿元,工行28亿元,中信实业银行6.6亿元,广东发展银行6.77亿元,深圳发展银行6.94亿元,兴业银行1.68亿元,民生银行3.3亿元。第二,不良贷款的行业和地区集中度依然较高。2003年,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7988亿元和4139亿元,占比分别为41.67%和21.59%,合计则高达63.27%。分地区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广东、辽宁、山东、河南、江苏、湖北、黑龙江、河北和吉林九个省,合计为10513亿元,占54.85%。第三,资本充足率风险。银行机构的风险准备金缺口依然较大,资本充足率依然偏低。2003年末,主要金融机构世纪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高达11859亿元。而风险资产的比重却高达62.42%,较上年同期增加2.37个百分点。即使不考虑准备金缺口,按照我国目前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测算,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也仅为6.36%。如果严格按照国际审慎资本监管方法计算,资本充足率将会出现负数。

2.证券业风险分析

截至2003年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共达1287家,总市值42457.71亿元,流通市值13178.51亿元。

第一,经营机构的财务风险。证券经营机构的债务渠道仅限于短期拆入、债券回购、银行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等短期渠道上(而且,融资额度受到种种限制),于是普遍出现借短用长现象,一旦利率的期限结构发生逆转,可能发生系统性危机。第二,资产结构不合理,长期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占净资产的52%,资产流动性明显不足。资产质量总体状况不好,而且有下降的趋势。第三,经营风险。来自经纪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大,2002年为59%,2003年为52%,如果考虑利差收入,则经纪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还会更高(2002年为77%)。第四,产权分置的风险。目前,占上市公司股份70%以上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但若上市流通,将造成大规模扩容,市场短期内将不堪重负,可能导致一些证券公司出现危机。

3.保险业风险分析

1999年至2003年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以年均29.2%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6.3%,财产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3.7%。保险公司的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资金运用渠道却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到2003年末,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和投资资金合计余额为8379亿元,比1999年增长3.6倍。

保险业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利差损风险。2002年底,我国保险业的利差损累计达到626.9亿元,部分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还在逐年增加,成为当前保险业最主要的风险。第二,诚信风险。少数保险公司培训和管理代理人不严格,存在唆使、误导代理人从事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有些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阻碍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由于保险业缺乏诚信纪录披露制度,投保人无法考察保险人的信用度,也无法了解其承保能力、赔付能力、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等信息。第三,内控风险。目前,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业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对部分分支机构管理真实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内部稽核和外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无法保证会计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个别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比较突出,风险隐患大。第四,恶性竞争。在保险产品单一的情况下,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保险公司采取了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抢占市场份额。2003年以来,财产险费率的下滑已经影响到再保险业务。第五,产品风险。当前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保费收入主要来自少数品种:财产险业务集中在机动车辆险上,企业财产险、家庭财产险和责任险的占比很低;寿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储蓄型险种和分红型险种,保障型险种发展缓慢。也就是说,目前的保险产品主要是对银行储蓄和投资基金的替代,而较少具备保险的功能。

4.政策性金融风险分析

第一,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截至2003年末,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为19328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4196亿元,不良比率为21.71%。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6亿元,不良率1.72%;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9.3亿元,不良率为56.55%;进出口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7亿元,不良率9.33%。第二,政策性银行存在较大的呆账准备金缺口。截止2003年末,3家政策性银行呆账准备金缺口共计1404亿元。只有开发银行按规定提足呆账准备金,农发行实际准备金余额仅69亿元,而按银监会规定应提准备金1427亿元,缺口1358亿元;进出口银行实际准备金余额仅10亿元,而应提56亿元,缺口46亿元。第三,政策性银行存在一定数额的非信贷资产损失。截止2003年末,政策性银行待处理的非信贷资产为898亿元,其中869亿元集中在开发银行。第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亏损严重,实际支付能力不足。从2001年成立到2003年末,该公司累计亏损13.6亿元,此外还面临前南联盟、津巴布韦等项目约1.2亿美元的巨额赔款责任。目前,该公司的风险基金(资本金)仅有35.7亿元,按承包责任不超过风险基金的20倍测算,公司最多可承担100亿美元的风险责任。而目前公司的承包责任已达到72亿元美元,预计2005年上半年将超过100亿美元。

5.财政等系统可能转移的金融风险

我国财政赤字较大和债务依存度较高,财政风险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整个国家财政有1/3以上的支出、中央财政有3/5以上的支出需要靠发行国债来维持。2003年当年的债务收入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5%,债务收入占中央财政支出的82.9%,均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003年我国政府财政赤字达到2916亿元。另外,财政综合负债数额较大,国有银行等不良贷款损失形成的政府隐性债务约占GDP的20%,国有企业亏损、隐性的退休金负债和社会保障支出负债占GDP的4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由银行信贷资金充当,进一步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中央银行资金运用财政化,是这种风险转移的一个重要渠道。截至2004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农发行再贷款6500亿元,已形成挂账,贷款本息很难收回;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余额为7662亿元,预计本息不能收回;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要是农行)再贷款余额1924亿元,其用途作为政策性专项贷款,这部分再贷款还款期限无法确定,已经实行零利率;截止200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余额为1109亿元,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拖欠、躲债等办法拒不归还;截至2003年末,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的债券为2901亿元。中央银行再贷款的财政化,使再贷款的收息率降低,中央银行的人民币业务连续亏损,2000~2002年亏损额分别为131亿元、297亿元和320亿元。央行的财务状况恶化,可交易资产减少,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受损。

据有关机构提供的材料显示,2003年末,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总量3.6万亿元,超过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其中,人民银行10728亿元,政策性金融机构2844亿元,国有商业银行10553亿元,资产管理公司11300亿元,保险公司869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历年积累的亏损仅靠自身消化需要漫长的时间,必须依靠外力改善财务状况;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的财务风险至今尚无化解渠道;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损失可能还会增加,保险公司已经出现的最大风险利差损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目前新增风险主要来自证券公司。由于证券市场连续低迷,一些券商违规经营造成的风险正在逐渐暴露出来。南方、闽发、华夏、汉唐等证券公司和德隆企业相继出现危机,是证券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信号。所以,金融风险总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二、融资结构严重扭曲,制度缺陷风险仍将是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

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较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一般水平为3:7,而我国2003年为1.5:8.5,而且间接融资具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我国企业外援融资比例较高,并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从国内金融市场融资看,2003年前三个季度各项融资比例:贷款89.8%,国债7.5%,企业债0.5%,股票2.2%。从企业融资看,最近几年,间接融资比重增加。从2001、2002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导致企业资本金不足,全社会投资杠杆率非常高,孕育着非常大的金融风险。2002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与银行储蓄存款之比为1.57:1,但中国2002、2003和2004年6月股票市场的总值与银行储蓄之比分别为0.17:1、0.13:1和0.11:1。一方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不仅因资本重组率过低难以支撑信贷的超量扩张,而且大量中长期贷款实际变相成为企业资本金,增大了银行系统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科目十分单一。贷款是主要的资产科目,存款是主要的负债科目。

在间接融资中,大中型企业和中长期基建项目贷款占比高,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低。在始于2004年的一轮经济过热和紧缩的过程中,资金愈加集中到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愈加严重。在直接融资中,股票融资比重高,债权融资比重低。发达国家债权融资金额通常是股票融资金额的数10倍,企业的债券融资通常是其股票融资的3至10倍。而我国的债券市值还不到股票市值的30%。

衡量金融体系风险的另外一个常用的指标是M2/GDP,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这一指标持续升高,2003年为187%,2004年6月末达到200%,达到国际最高水平。从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看,这一指标过高,往往蕴藏着较为严重的金融不稳定因素,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主要的危机爆发国家的这一指标均居高不下。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2004年6月末,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为1.89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82.7%。另外,我国银行业流动资金贷款总量与GDP之比达到90%(折合年率),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全社会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提高,政策性的信贷紧缩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明显加大。同时,因为直接融资发展之后,使得现有间接融资中,大中型企业和中长期基建项目贷款比重高,贷款集中度高容易形成不良资产,不利于金融风险防范。

2.债券市场结构失调

债权品种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债券比重过高,企业债券比例过低,市政建设债券几乎是空白。由于地方政府缺少合法合规的融资渠道,于是体制外融资方式层出不穷,非法集资屡禁不止,是造成金融秩序混乱的根源。

3.股票市场结构失调

首先,股票市场层次结构还比较单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在建设之中,现有的市场层次结构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其次,市场产品结构严重失衡。不仅缺少规定收益产品,而且缺乏必要的衍生产品。第三,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目前投资者主要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缺少多元化的、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的、拥有长期稳定资金以及长期投资来源的机构投资者。

4.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贷款存在较高的风险和交易费用,加之博弈双方机会成本的差异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谈判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商业银行大多倾向于采取“大客户优先”的策略,致使中小企业较早受到紧缩政策影响。此外,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市场存在地域分割。在金融机构密度较大的地区,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服务;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受制于分支机构数量,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角。

5.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模糊,存在显著的风险隐患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迅速膨胀,2003年底开发行和进出口银行的负债总额为11904亿元和1139亿元,分别为资本金的24倍和23倍,与资本金比例极不相称;农发行不良贷款余额3903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56.55%,其机构臃肿,管理链条过长,每年运营成本高达50多亿元;开发行贷款周期长,贷款行业集中度高,对于地方政策的信用依赖程度较高;信保公司累计亏损13.6亿元,实际偿付能力不足。

客观地讲,制度缺陷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但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诸多制度性缺陷,随时都有转化为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如果沿着既定路径滑下去,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为摆脱困境,就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纠正金融市场缺陷,种种努力的结果必将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三、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缺陷制约着金融企业的发展,夯实我国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尚需假以时日

1.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制度缺陷

银行业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银行业结构不合理,金融产品过于单一。第二,公司治理普遍薄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尤其薄弱,有待经过股份制改造等途径尽快加强。第三,业务创新不够,中间业务有待发展,证券业缺乏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受到限制。第四,银行业普遍存在财务风险,存在较大规模的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偏低,大量新增贷款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国有商业银行在人事制度、报酬制度、职工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内部激励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行政级别制度,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套严格的官本位意识。

2.证券公司的制度缺陷

证券业的制度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证券公司内部风险监控缺乏有效的手段;第二,监管机构需要同时承担监管市场与发展市场的职能,在不少时候二者之间会形成冲突;第三,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不稳定,证券价格缺乏业绩支撑,导致证券市场基础不牢固,构成潜在风险。

3.保险公司的制度缺陷

保险业的制度缺陷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利差损。2002年底,我国保险业的利差损累计达到626.9亿元,成为当前保险业最主要的损失。部分寿险公司的利差损失还在逐年增加。第二,资金运用的制度缺陷。目前保险业可运用资金已经接近1万亿元,资金运用面临很大压力。第三,应对巨灾风险的制度风险。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全球54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8个发生在中国。地震、洪水和台风带来的损失最大。第四,政策调整的制度缺陷。政策性风险包括利率变动风险、税收风险和制度风险等。从目前情况来看,其中利率变动风险对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影响最大。

在商业信用和商业文明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金融企业总体表现为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严重,金融风险有可能被人为放大,有效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  ;  ;  ;  

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困境与风险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