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对其症状及并发症有所描述,并将其归纳为“骨痹”“骨疹”“骨枯”等范畴。历代医家多由“肾主骨”方面出发,认为该病属虚,多与肾虚有关。《素问.痿论》中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可见,肾虚精不足则导致骨髓失养而出现骨痿。现代医学证明肾脏通过多个环节来控制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首先,在正常肾脏皮质中存在着1- 羟化酶系统,它能使无活性的维生素D 变成活性维生素D;另外,肾功能正常能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再者,肾脏又可通过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等来影响骨质疏松的演变。
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促进因素,其一是因为脾虚体质的患者本身就容易导致骨钙的吸收不良,其二一部分脾虚患者长期腹泻也会导致骨钙的流失"据调查,一般其发病要比非脾虚体质的患者早10年左右[1]。因此治疗骨质疏松症脾胃也是关键。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郁仁存[2]认为,当人体出现痰浊、淤血等病理状态时,借助药物的作用及脏腑强大的调节功可以迅速清除病理产物,而脾胃功能的强弱在人体机能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药物都必须经过脾胃的运化才能被吸收,如果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虚不受补,应用补益之剂也不能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脾虚是多种虚证发生的根源,补养脾胃,能益气、生血、化痰、利湿,预防因脾虚而影响到其它脏腑发生的病证,起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巨大作用。脾运化主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的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共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即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气的运化和升清功能密切相关。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脾的运化由赖于肾气促进,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气运化的小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在病理上,肾精不足与脾精不充,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导致肾精亏损,骨骼失养,终致骨骼脆弱无力。再者,脾病而土克水,脾病乘肾,使肾不能主骨生髓,成为“骨髓空虚”,李东垣命名此病为“骨蚀”。《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曰: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因此,脾虚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补肾药多滋腻,脾脏喜燥恶湿,过食滋腻之品易伤脾,健脾之药也能保证脾的正常运化。善用健脾补肾法调理以增强患者自身抗病能力及平衡体内的失调在临床中非常重要。注重健脾补肾,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主运化,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能量之源泉。现代研究证实脾主肌肉与细胞线粒体有密切的关系。线粒体几乎存在所有需氧的真核细胞内,是一种将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变异三大基本生命活动形式融于一体的半自主性细胞器,也是细胞内进行呼吸和能量转换的场所。相关研究发现:脾气虚动物模型的骨骼肌线粒体的形态与数量发生异常改变,经健脾益气类药治疗后,其结构恢复接近正常对照组,显示了健脾益气类药具有缩短脾气虚证时损伤的线粒体修复时间的作用。
“骨痿”的治疗多从肾论治,事实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但治疗上都偏于以肾论治。陈东煜[4]等研究指出,补肾药具有性激素或促性腺系统功能作用,尤以促雄性激素睾酮作用明显;健脾药能降低PTH浓度,抑制骨吸收;两者合剂可协同增强以上两方面作用,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王翔[5]等研究提出,健脾方剂能延缓去卵巢大鼠的骨量丢失,可调节维生素D 的代谢,提高去卵巢大鼠对1,25(OH)2D3 的反应敏感性。张玉辉等[6]研究发现,健脾方剂能够明显降低血清ALP 含量及尿Ca/Cr、P/Cr 和HOP/Cr,从而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发挥防治骨质疏松作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雌激素的缺乏而导致骨丢失加剧为主要病因[7],故本课题研究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上辨证论治,以补脾气为主补肾为辅,而不独以肾论治。方药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后世医家公认的健脾补气第一方《补中益气汤》:黄芪15g 炙甘草10g 人参15g 白术15g 当归15g 陈皮15g 升麻10g 熟地12g 山茱萸10g 附子9g 肉桂9g。同时加用熟地12g、三茱萸10g、附子9g、肉桂9g 以温养下元,滋补肾精,助脾运气。从而达到健脾益肾,强骨生肌之疗效。
综上所述,本课题基于骨痿理伦,以健脾补肾法为切入点,在经典古方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加以补肾药物,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及基因检测等技术,进一步观察补肾健脾法对破骨细胞功能蛋白的差异表达,探讨此法对骨质疏松大鼠RANKL/OPG系统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来探讨中医健脾补肾法防治骨质疏松的机理,为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切入点,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治疗开拓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文海 中医伤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6:265-26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宗行,万之助.疼痛的估价一用特殊的视觉模拟评分法作参考[J].实用疼痛学杂志.1994,4.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2-391.
[5] 王翔,赵咏芳,石印玉,等.健脾方对去势大鼠维生素D 代谢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13(6):429- 432.
[6] 张玉辉,吕银娟,陈久毅.健脾四补方对老龄雄性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指标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6):7- 8.
[7]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4.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517.
论文作者:沈泽超1 李玉雄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健脾论文; 脾胃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骨质疏松症论文; 线粒体论文; 作用论文; 贵阳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