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土地整治也由传统追求耕地数量向追求耕地质量、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方向靠拢。国家及各级政府针对现下旱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要想进一步获取较高的生产利益,只有将旱地进行优良改造,使之转化成适合水稻生长、且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的水田耕地,这样才能最大化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其预期的生产目标。本文也会对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做进一步的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进而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参考。
关键词: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措施
随着十二五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政府都在对旱地改造进行全面的实施,通过采取灌溉与排水措施、土壤改良工程、农业耕作措施等,来提升土壤有机含量,使其各项土壤条件都能够符合水稻生长需求,进而改善以往土壤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对水稻生长所带来的影响,不断提高旱地改水田的耕地质量,使其为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
1.灌溉与排水工程
1.1灌溉工程
水源是进行旱地改水田的先决条件,其在进行土地灌溉时,要尽量以地表水为主,若是地表水缺乏,则可将地下水作为替代灌溉水源,通过机井工程来实现土壤灌溉。一般情况下,旱地的水资源获取都是以天然降雨为主要来源,其灌溉的充足性完缺少保障,因此,在进行改水田工程时,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充足的灌溉水源,并对相应的进水量,进行平衡分析,以便于种植水稻时,可以得到丰富的供水量,进而为其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若是用以浇灌农田的水库、河流等蓄水量不足时,则要重新建立提灌站,以便于可以进行提水灌溉,必要时,也可在河道中布置节制闸,这样既可以抬高水位,避免水资源出现浪费情况,又可以满足农业灌溉需求,使旱改耕地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
1.2排水工程
在进行旱地改水田工程时,还要对所在区域的承泄区进行清晰的确立,确保其水资源储存空间的充足性以及泄水的通畅性,这样才能使该地区的水位条件达到自流排水规范标准,进而更好的开展排水工程。一般情况下,旱地都是以平原地势为主,其在改水田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地势低洼,而导致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畅等不良情况,严重时还会发生涝灾渍害。而丘陵地区由于其地势起伏,则其排水条件也较平原地区高很多,所以,为了改善平原旱地的改造劣势,应结合排涝和排渍标准,对该区域的水流量进行精准的计算,并将水田形状修筑成相应的条田或格田,同时,还要对一些较大的田快进行平整,尽量使其格田高度保持在三厘米左右,这样在进行排水工程时,既可以保证自身土壤的供水需求,又可以加速积水的尽快排出,进而防止水土流失等不良情况的发生[1]。
2.土壤改良措施
2.1结构改造
所谓结构改造即指对土壤质地及剖面构型进行适度的调整,进而使其演化成最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通常,旱地土壤质地大多以壤土、粘土、砂土为主,假若耕作层土质为粘土时,则为了避免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田块板结的现象,要尽量在其土质中掺加适量的砂土进行改造。而若是耕作层土质为砂土时,则可采取掺加粘土的改造方法,来降低砂土的松散性和通气性,进而更好的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此外,土壤剖面结构若是以砂土为主,则可通过外运粘土,来改造其整体构型,使之成为砂/粘/砂的土质结构,相反若是通体以粘土结构为主,则通过外运壤土或砂土,来改造其土质构型,使之形成壤/粘/粘或砂/粘/粘的土质结构,并可结合周边基础设施,将其所占用的耕作层进行剥离,使之成为旱地改水田的表土,这样也可实现良好的土质改造[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地力保持与提升措施
2.2.1表土保护
表土保护分为两种工作模式,即表土剥离和表土回填两种保护方法,而表土层大多是指土壤剖面的上层结构,其厚度一般在二十到四十厘米之间,且所具备的肥力功效要高于其它土层,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表土层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微量元素,如:氮、磷、钾、钙、锰、铁等元素。,所以,对表土层进行科学保护实十分必要的。首先,在田块平整前,可利用机设备或人工力量来将表土进行剥离,然后再进行平整施工。其次,待田块平整后,要立即对田快进行表土回填。另外,平原旱地以及丘陵旱地的表土保护方法各有千秋,前者主要利用条带表土外移剥离法、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分层平移表土剥离法等来进行,而后者则是采用表土逐行置换法、表土逐台下移法、表土中间堆置法等。
2.2.2测土配方施肥
为了最大化提升旱地改水田的耕地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当地土壤的养分含量以及作物的肥量需求进行实地考察,以便于精准的制定出对应的肥料配方,尽量推广专用配方肥,这样才能使旱地改造土壤适用于水稻种植。因为,肥料的施加量过多或过少,都会给土壤的增肥效果带来影响,严重时,还会损伤农作物的根茎,使其产量大大降低。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结合实际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等,对所要改造的旱地土壤进行抽样检测,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田间试验,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掌握水稻的最佳施肥量、施肥周期以及施肥方法等,同时,通过抽样检测,还可以明确该改造土壤的供肥能力,并依据所获得的测验结果,制定出可行性较强的施肥配方,进而为水稻的不同生育周期提供充足的肥料和养分,使其可以达到预期生产目标[3]。
3.农业和化学耕作措施
3.1耕作措施
丘陵地区的旱地改造,一般所采用的耕作方法有很多种,如:等高耕作、深耕、深松、留茬播种等,其中尤以等高耕作的方法最为明显,其是一种沿着土壤等高线方向进行农业耕作的改造措施,可以很好的保护土壤水分,避免其出现水土流失情况。该耕地措施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如:所改造的旱地地区属于多雨区域,则其耕作方向要与等高线方向呈呈1%- 2%的比降,这样才能满足土壤的排水灌溉,保护水土资源的流失。另外,坡面耕作要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并在一定的间隔处,修筑多条与等高线持平的干道土埂,这样就可在土埂上撒播草籽,以防水土流失现象更为恶化,影响到日后水稻的正常生长。
此外,对改造旱地进行深耕、深松、留茬播种等耕作措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的抗渗性和抗腐蚀性,一般深耕的土壤深度,最好以打破犁底层为基准,且使其保持在25至30厘米的深度范围,这样才能提高改造土壤的耕种质量,使其完全满足水稻种植需求。而平原旱地改造土壤,则尽量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等,以便于可以充分解决因耕作方法不当而引发的土壤板结以及退化等不良问题,特别是粘土结构的土壤层,其无论是通气性,还是渗水性都是极为偏弱,所以采用深耕深松的耕作方法,可以大大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使其水分和养分可以快速的获得吸收,进而为水稻的良好种植提供可靠的保障。
3.2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具体指利用化学处理方法所研制的土壤改良剂,对土壤中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进行科学改造,最终使之形成一个适宜于植物或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结构,且确保其蓄水保水能力达到最大化。经过相关实践表明,通过化学改良剂来提高改造旱地的耕地质量的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所产生的改良效果也十分明显,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水稻出苗率,而且还能大大提升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使其更加适合于水稻生长,但切记,在施加改良剂时,一定要按照土壤理化检测指标来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旱地进行水田改造,不仅是社会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联系实际,选择适宜的改造方法,进而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使其达到水稻生长的相关基准,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相应的义务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海洋.“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国土地科 学,2016,07:14-16.
[2]陨文聚.土地整治规划概论[D]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08:125-127
[3]魏洪斌.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03:89-91
论文作者:任新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旱地论文; 土壤论文; 表土论文; 水田论文; 水稻论文; 耕地论文; 使其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