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育的基本问题论文

训育的基本问题论文

训育的基本问题

陈鹤琴

训导的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上可说是最繁重最重要的.本文是想把关于训育的基本问题谈一谈.要谈训育,第一先要确定几个原则,有了原则,才如旅行有了向导,航海有了指南,因为这样才有所根据,不致茫无头绪,无所适从.

暗夜中又冒出一个瘦瘦小小的身影,径直走向黑暗中的丁主任。莽子只抬头看了一眼这人,便把视线移到了眼前的骨头上。丁主任和这人一前一后走进了仓库。

主持人:当前各行各业都刮起了纾困民企之风,然而有了政策“大礼包”,能规范落地才是重中之重。您认为该如何压实各方责任,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我现在把我所拟的几条原则提出来,以供参考和商讨.

二是要建立完善“持续改进”促进机制。建立和完善校企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定期开展“产教融合”教学团队交流和座谈活动。通过全面评估实践教学,在校企沟通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相互交流意见、提出整改方案、优化实施方案,进而推进“产教融合”向更好地方向发展;同时,还要采用”校、企、生”三方之间的实时沟通与交流,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及相关情况,从而保障“产教融合”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如表1所示为运用eviews软件处理后的因子载荷图。从图一我们发现只存在一个主因子,且这一个主因子方差贡献就达到了100%,这表明这一主因子非常好的解释了所有的原始变量,而且6个指标都被包含其中,都有较高的因子载荷。本文选取因子载荷在98%以上的3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分别为城镇化率、老龄人口抚养系数、卫生机构数,以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系数为因变量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一般的学校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渠分明.教师高高在上,如一般长官之对待其下属.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形成两个团体,这样就发生种种矛盾和冲突,许多的问题也常常因此而发生.要避免这种缺陷,只有把隔在教师和学生中间的鸿沟消除掉.怎样去消除这种鸿沟呢?教师要知道教育并不是一种职业,并不是为自己的口腹打算.从事教育工作是为了替国家培育人才.为了要愉快地达成你的目的起见,应当竭力去接近你的学生,一方面应当想到教师是学生学识及生活上的指导人,但是当然不是万能的.有些可笑的学生常常有“掂”老师“斤量”的事发生,故意找几个难的问题去难倒老师,而教师以为自己应当是一部万宝全书,以答不出学生的提问为耻,从而发生师生间的不协调.这真好笑极了!

地方传统媒体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舆论引导力,新媒体完全可以借助传统媒体现有的产品进行信息传播,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得大量的人才支持,保障新媒体的信任度和真实有效性。同时,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这个全新的舞台,增加自己的受众和重塑形象,两者相互补充,实现共赢。

训导的目标就是要学生知道做人.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原则二:从人治到法治

中国社会风尚,向来喜欢讲人情.讲人情的结果就是回避法律.特别是在专制时代,君主贵臣的一句话就是法律;在宗法社会里面,也是惟尊长是重,一言之出,奉命唯谨;即到了现在,人情改变法律的事还是屡见.西洋国家法治的观念比较重,从罗马时代直到现在,重法守法已经蔚为人民的精神与习惯.人治与法治最大的差别在于:人治易受外境变迁的影响,法治则对于人事权衡有一定的准尺,比较来得固定.

原则三:从法治到心理

一般的学校可说都已采用法治了,但是纯采用法治,也不见得完全无弊.徒循法理,尚不能完全解决训育上的种种问题,做一个教师一定要懂得心理.小学教师一定要懂得儿童心理,中学、大学教师一定要懂得青年心理和群众心理,不了解心理的人,从事训导工作,是一定会失败的.

总而言之,教师和学生是应当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大家向学问进攻,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子弟,学生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父兄.大家在校中共同生活,共同研究,共同学做人.

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的,讲话怎么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

原则四:从对立到一体

原则五:从不觉到自觉

原则六:从被动到自动

一个学生,有时直到他毕业的时候,还没有走出“不觉”的阶段,所以教师对于他负有唤醒心中狮子的责任.让他知道自己是生长在一个什么世界;让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和力量;让他知道自己对社会、人类、学校所负的责任和应有的贡献.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就是极大的潜在力量.许多人心中的狮子还是睡着的,所以他虽有极大的潜在力量,可是却不能发挥出来.在这一个时候,他是浑浑噩噩、糊糊涂涂的,所以可以称为“不觉”.

一个学生在能够“自觉”之后,便 一 定产生 “自动”能力,这是从学生一方面说的.在学校行政一方面说,学生在校中所处的地位,起初是被动的,但依照理想,应当迅速把这一阶段转为“自动”——即“自治”的阶段.普通学生在训导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如下:

原则一:从小到大

第一阶段:完全由教师管理.

第二阶段:由团体管理.

人自从生下来第一个观念就是个“我”字,特别是婴孩,但知有 “我”,不知有 “人”.但人与动物之间.到底是应当有所区别的.动物的自私是不可克制的,人的自私却可以用崇高的道德观念来克制,纵然不能做到牺牲一己,以利他人,至少亦应做到“互助”.“舍己为人”原是做人的最高理想,这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才能做到,自古以来,有不少大圣古贤就是这一类人的代表.普通的人能够做到“互助”,也已经很不错了.训育的目的之一在乎能养成学生“互助”的习惯,如果这一点没有做到,就可以说训育没有做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还始终坚持教学合一的理念,也就是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做)要真正结合起来,让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手段,采用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的合力帮助下,为学生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尊重学生的表达个性,理顺学生的表达思路,在实际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目标。

第一阶段完全是被动的,第二阶段严格来说,也还是被动的.第三阶段才是“自动”的.被动的时期太长,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自幼儿园以至大学,都是如此.特别是中等以上学校对于学生的训导,更应如此.教师管理不过是一个过渡的办法罢了.

原则七:从自我到互助

第三阶段:自己管理.

原则八:从知到行

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 “知”而不“行”,单是 “理论”而无“实践”,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不断地做,习惯养成了,然后可以持续不断,表现出成绩来.古谚说:“事在人为.”这句话的反面就是不“为”,就不能成 “事”.训育工作要获得成功,也一定要“行”,这是绝无疑问的.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的农户高强度、不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导致土壤环境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对粮食生产以及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地力水平,为农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朱彝尊不仅是清初文学大家,同时也是学术大家,虽然后一面貌常为其文学盛名所掩,但其学术成就及编撰、整理文献之业绩,斑斑可考,蔚然称盛。

原则九:从形式到精神

只有表面而没有精神是不好的.训导工作并不重在表面,比如有些教师要学生对他表示尊敬,见面的时候要行礼和问候.至于学生对他是否真正乐意这样,说不定学生在向他行礼的时候,心中却在恶毒地咒他,这些他都不管的.这种只求表面而不顾精神的,试问有何益处呢?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诚于中而形于外”,这就是说精神可以影响于外表,所以从事训导工作者应当对这一点特别注意.

原则十:从分家到合一

现在一般学校,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校把训导和教务的工作分开了.分开的用意,原是看重训导工作,但是结果却使训教脱了节.一般专任教师完全担任知识的传授,关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却全然不管.训导的责任,全落在训育主任以及训育员的身上.其实学校里专门负责训导的人可以管训育上的计划及各种施行办法,实际去训导学生的应当是全部的教职员,把分家了的训教两部分工作重新联结在一起.

陈鹤琴先生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做人开始,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最后把教育目的归结到“做现代中国人”上.陈鹤琴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陈先生看来,训导的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上是最繁重最重要的,因此,确定原则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的走向.

总体来说,教育不能一意孤行,需要让学生实现内心的真正认同,同时需要家长及学校的支持.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信仰恰恰来源于对教师的钦佩,这也正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①本文摘自《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

(推荐人:姚舒扬)

标签:;  ;  ;  

训育的基本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