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心理中国化比较研究*_心理学论文

海峡两岸心理中国化比较研究*_心理学论文

海峡两岸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心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陆和台湾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皆早已起步,研究势头皆方兴未艾。1980年台湾曾召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科研研讨会”,正式拉开了台湾心理学研究中国化运动的序幕。1991年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成立了“本土心理学研究室”,并于1993年夏出版了专门刊物《本土心理学研究》创刊号。从此,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进入了正规有序的状态。大陆早在本世纪40年代末就曾提出“学术应中国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心理学者即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1992年在湖北神农架首次召开了有关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大陆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正式启动。〔1〕

海峡两岸在该学术运动中的指导语词是不同的。1987年以前台湾使用“中国化”一词,以后替之以“本土化”。台湾学者杨国枢认为,台湾与大陆可以建立各自的本土心理学,然后再统合为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大陆则主要以“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其指导语词。指导语词不同,研究也就不完全一样。不过,海峡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一样,文化心理一致,这又决定了两岸研究的趋同性。本文试图梳理出海峡两岸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同与异,并借以追寻两岸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携手合作,促进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客观必然性。

一、海峡两岸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共同特色

1.都遵循了心理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1879年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以来,研究学派林立,各学派大都根植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并服务于本民族。德国与其邻国奥地利的传统哲学思想是唯理论,因此在这两国国土上产生的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学体系及其学派,都是通过研究意识、分析意识内部的结构及其关系而产生和形成的。英国的策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其思想渊源于英国的经验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美国的机能心理学、联结主义、行为主义、新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都曾受美国浓厚的实用主义气息的影响。可见,心理学的发展史即是本土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历史。

在心理学史上,人们发现,如果一国的心理学“移居”到另一国,其心理学思想只有适应“侨居”国的国情才能生存、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德国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勒温迁居美国后,其理论起先不被美国人接受,后来他根据美国社会的需求,建立起团体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学,于是其理论不仅受到欢迎,而且还在美国生根、繁殖,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中国化的出现也是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台湾与大陆都曾有过自发的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1958年以前,台湾心理学研究采取“实用取向”,国民党军队自行设立了心理研究机构,进行军中人员的检选工作,编制与修定了大量的测验〔2〕。 大陆心理学者在解放初期也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学者的心理学思想的整理与探讨,在汉字与智力的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在在学习西方心理学的同时,海峡两岸的心理学工作者都有感于西方心理学中的某些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不适用,如“当事人中心疗法”在中国并不太灵,因为中国人比西方人“内向”,更希望得到咨询者的指导;“精神分析法”在中国也难以通行,因为中国人对“性”的态度与西方人相距太远,等等,于是立志进行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这一学术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遵循了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

2.都以民族化为研究取向 海峡两岸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都以中国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以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为历史文化背景,以揭示中国人的心理实质与发展规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主张把“社会文化历史”放进自己的研究架构中;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进行了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对历史材料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大陆学者也主张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去寻求帮助。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在漫长的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的演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的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思想,符合中国人的哲学传统和思维习惯,能真正反映中国人心理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端论和主客观等七大范畴之中,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应用心理学思想,如教育心理学思想、军事心理学思想、医学心理学思想和管理心理学思想等,其涉及面之广,某些思想之深刻,为世人所惊叹。而今西方继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又出现了以宇宙为中心的“超个人心理学”,将人放入宇宙这一大概念中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一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心理学思想极其相似。可见,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是海峡两岸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坚实基础。通过对它的挖掘,也能找到影响当代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当然,本土化与世界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母体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与归宿。只有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本土心理学发展较成熟之后,真正人类心理学的建立才有可能。台湾学者杨国枢提出的“先分后统”的“本土心理学金字塔”构想〔3〕, 值得有志于心理学本土化的同仁参考。

3.都对西方心理学持开放性的态度 海峡两岸心理学工作者都持“洋为中用”的观点,吸收西方心理学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

在世界心理学中,西方心理学的成就最大,它总结出的一套科学研究方法大抵适用于各国心理学的研究,其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结构已被各国心理学者承认并吸收,其各派理论给了各国同行以启迪。但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在基本理论方面进展不大,它的某些理论在中国不太适用。大陆心理学工作者认为,对待外国的心理学资料既要重视,摄取其中的营养,又要有所选择,进行批判地吸收。大陆心理学研究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着差距,它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工具等诸方面,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 〕这些差距表明对西方心理学持开放性的态度是正确的。同样,台湾心理学者也认为要批判地运用西方理论,不套用、不忽略、不排斥他国理论与方法,因为人类在心理与行为上毕竟有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只要能达成本土心理学的目的,任何研究方法都可采用。〔5〕

4.都对心理学的前景持乐观的态度 心理学的未来如何?这在心理学界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悲观论,认为心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从兴盛进展的潮流中衰落和瓦解,未来心理学很可能被其它科学所融合或取代;二是乐观论,认为心理学正朝着科学的方向演变,成绩巨大,终会成为一门真正的严密的科学;第三种观点是待定论,认为心理学在目前状况下究竟有无前途,一时还看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观察、定论。海峡两岸倡导心理学中国化的心理学者对心理学的未来皆持明显的乐观态度。面对西方心理学的困境,他们回过头来,开展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杨国枢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应建立自己的本土心理学,在此基础上统合为种族性或区域性心理学,进而再统合为地球本土心理学,再统合为宇宙间更高级的心理学……。只有这样,真正科学的心理学才能得以诞生。大陆持中国化观点的心理学者也认为,建立科学的本土心理学能将心理学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这也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走向。

尽管存在着上述之类很多共同的特色,但由于在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中海峡两岸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及社会变迁存在着差异,所以两岸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又带有各自的特点。

二、海峡两岸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不同特点

1.对西方心理学非科学成分觉悟程度不同 20世纪前叶,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回国,大陆开始了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与模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开始系统地学习前苏联心理学,至今,大陆师范院校中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仍是沿用前苏联普通心理学的体系。在这段“学苏”的时期内,大陆与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确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十年动乱期间,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所有心理学研究机构被撤销,心理学刊物停刊,高校心理学系、专业被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心理学重新受到重视,其大量著述被翻译引进,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另一方面,西方心理学又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楷模,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被奉为先进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理论被直接“拿来”运用到中国人身上,结果却并非如预期的那样,于是人们怀疑西方心理学某些方面的科学性,这迫使心理学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头开始研究中国人,于是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在大陆悄然兴起,由自发到自觉。可见,大陆心理学者在对待西方心理学的问题上走过了一条“学习——批判——重新学习——发展性地学习”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前苏联心理学又极大地影响了大陆心理学的发展。大陆学者认为,尽管西方心理学的成就很大,但它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其唯心者、二元论者不乏其人,这是使西方心理学陷入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另外,西方心理学的某些结论不大可靠。在对人格的研究中采用实验室方法,造成了对人格支离破碎的释解。这说明西方心理学也还有很不成熟的地方,其自身急待完善,切不可对它顶礼膜拜。而前苏联心理学界那种坚持己见,不看他人脸色行事,积极服务于国家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台湾曾是日本的殖民地,随后在蒋介石统治的几十年中,其政治、经济一直依赖美国,其文化也受到美国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学研究上,几近“唯美是瞻”,很多心理学者曾留学于美国,可以说,台湾心理学界对西方(主要指美国)心理学的掌握比大陆牢固。“入”得更深,“出”则更难。从这一角度看,大陆心理学在中国化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学者们思想更活跃,不易受西方心理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又由于深受过前苏联心理学界治学态度的影响,所以,大陆的心理学中国化更侧重于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而台湾心理学者因依附于美国,所以其心理学本土化的起始阶段更侧重于摆脱束缚。台湾学者对西方心理学中非科学成分的认识同大陆学者也不完全一样,特别在方法论上,他们赞同西方多元化的方法论,不论唯心、唯物或一元论、二元论,只要能达成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一概接受。这恐怕有可能使台湾的本土心理学步西方心理学的后尘而重新限入困境。

2.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不同 台湾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带有从纯学术出发的倾向,尽量回避富有现实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而大陆则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从实际出发,为社会生活服务,不可离开国情。

台湾学者之所以改“中国化”为“本土化”,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后者较前者更为中性,不涉及政治。杨国枢对1993年以前12年间台湾学者所完成的本土化研究课题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其研究大多是面子、关系取向、孝道、家族主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其古老而又现实的生活贴近,但与时代脉搏离得较远,也不涉及现实政治。而大陆学者则对改革开放中人们的心理、独生子女的心理等紧密联系国情的内容多有研究。李宁宁对1984—1993年十年改革间的社会心理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这十年的主要研究涉及改革中社会心态的描述、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的分析、对改革中出现的具体社会心理问题如物价和住房心理问题的探讨。可见大陆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目的是为社会生活服务,不回避政治,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恩格斯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心理学研究也一样,那种回避社会,乃至纯学术研究的心理学是象牙塔中的心理学,只会带有学院主义的研究气息。所以,联系国情,面向社会,这应该是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纵观全文,尽管杨国枢先生认为台湾与大陆应该建立各自的本土心理学,但台湾与大陆有着基本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两岸都属炎黄子孙,同受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影响,只是近40多年来才在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等方面有其差异,因此,两岸的本土心理学当是同大于异。若从两岸统一的角度考虑,共用“心理学的中国化”这一指导语词是比较好的:它既没有“本土化”中的分裂意向,也没有“中国特色”中的高度社会主义色彩;既兼顾了一国两制,又考虑到海峡两岸的一体性,所以说是比较理想的指导语词。海峡两岸在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都遵循了心理学发展的规律性,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以中华文化为历史文化背景,同时批判性地吸收了西方的心理学思想,且对心理学的前景充满了希望,这些相同的特色正是两岸携手合作的基础。尽管两岸在对西方心理学非科学成分的觉悟程度与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上有所不同,但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共同促进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为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1〕〔3〕〔5 〕杨国枢:《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93年第1期, 第8—17、53—56、34—36页。

〔2〕朱瑞玲:《台湾心理学研究之本土化的回顾与展望》, 同〔1〕,第92页。

〔4〕林崇德、愈国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心理科学》(沪)1990年第4期。

标签:;  ;  ;  ;  ;  

海峡两岸心理中国化比较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