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文化反省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高中论文,模式论文,人才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一年诺贝尔奖评比总会引起国人一场热闹的讨论,会有很多的批评与建议,既有大声疾呼也有慨然表态,产生若干“人才工程”和“造山运动”。一段时间过去,虽偶见一些涟漪,但很快一切又恢复平静,进入常态性的运行之中。回应“钱学森之问”,笔者认为,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深度的文化反省与真实的实践探索两方面来作一些较系统的研讨。 一、文化反省:优化“气候”,改良土壤,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全世界对人才的重要性已无争议,“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竭的动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对此,国家层面已有战略性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有明确说明。从国家到地方,甚至到学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结构化+选择性”的中长期设计。在具体的学校实践中,我们也不缺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校本性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北京八中、天津耀华中学、东北育才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以下简称“天一中学”)等为核心成员的中国超常教育协作组的一大批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道路上已跋涉很久。其中,人大附中在英才培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等方面已积累了卓越的实践经验,在世界教育领域内形成了示范性影响。协作组的许多学校也在许多领域形成了示范性的校本成果。天一中学的《天一科学院——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就荣获2014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优化教育理念 虽有种种努力及成绩,但我们又痛苦地看到,国人对创新人才的渴望与现实的教育文化和培育机制有着巨大的落差:我们常常在废墟中重建教育理论,因而我们总是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一些学者千方百计采撷先进理论落地本土时,我们常会遇到世界视野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一些“学者”坐而论道,空洞乏味的阐释、晦涩艰深的概念,蒙蔽了一线实践者的双眼;也有一些“专家”言之无物的清谈和喋喋不休的批评,让行动者不知所措。 大家都在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但实践的方向是否正确,仍有许多需要商榷的地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的教育文化仍在弥散;用体育中考来推动阳光体育,组织各种艺术评比来推动艺术教育的做法是否合适?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教育应该是一种“慢”的事业,但校园中充斥着“闹腾”“作秀”甚至“忽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打造“特色”、展示“特色”已使一些校园不再宁静,让学校缺失了应有的学术氛围。学校的首席教师——校长应该是一种专业性、学术性的角色,但有的校长已忘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岗位职责,肤浅地自认为已是“教育家”,热衷于参与论坛,传播自己漂浮、华丽的“思想”,他嘴上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致,他讲述的校园故事并不存在。 我们的课程改革仍停留在“专家论道”“亮点展示”“教育技术进步”层面,课程体系在丰富性、选择性上严重不足,课程实施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由性上空间很小。我们只看到了孩子们“学习负担重”这一显性现象,但对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的“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这一关键问题的关注与改革力度严重不够。 以上种种扭曲的教育理念与行为让我们的教育事业适得其反:种的是西瓜,收获的是苦瓜。这是需要首先改造的教育“气候”。 (二)改善课堂生态 课堂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宝库。一张讲桌,几排桌椅,若只见粉笔或电脑,教室而已;一个教师,一群学生,若教师滔滔不绝而台下默默无声,说教而已。课堂应该是书,如诗似景。课堂应该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吸收着知识的甘露,更应沐浴人性的光辉,感受到民族与世界文化的灿烂。站在讲台上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传授“一桶水”,更应有专业工作者个性生命的张扬与教学智慧的激荡。 今天的教师理应有这样的追求:让课堂丰富起来,接悠悠千载,隽永深邃;让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远;让课堂生动起来,启迪思维,迸发智慧,让情感喷涌,让思想碰撞;教师或严谨朴实,或才情横溢,亦张亦弛;学生或聚神凝思,或激情涌动,亦静亦动。今天的课堂还应体现这样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在课堂里产生孩子们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生成许多“十万个为什么?” (三)提升校园生活品质 首先,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合的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中,有一种纠结一直在困扰着试点工作的健康进行。人的资质秉赋有差异已成共识,但如果对超常儿童进行适合其秉赋天资的超常教育,人们会有一种影响教育公平的顾虑。其实,教育公平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机会;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因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既要强调教育公平也要正确地实施教育公平。在实践中,教育公平决不能简单化,更不能异化为“一刀切”。 审视今天的校园生活,不仅仅是学生负担重的问题,更普遍存在着德育的价值扭曲,德育的内容与方式陈旧,有些德育工作者的身份背离了教师的本义,常态性的德育工作方式离教师角色基本资质——爱心、耐心已越来越远,学生生活在苛刻的管理和冰凉的考核之中,学生承受着学业负担重、精神与心灵严重压抑的双重负担。这样的校园生活是不幸的。 学校应该是纯净的精神特区,几乎每个教师都有化蛹成蝶的追求,但都有成长的苦恼。没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很难成为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读教育专业或者教材教法、学科教辅用书,他的内心世界可能会很苍白,他也绝难成为一个好教师。台湾师范大学吴武典教授曾多次在海峡两岸超常教育会议上指出,教师是教育革新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关键人物,而高素质的教师来自专业的培育和自我的训练。平庸的教师教学生背诵;负责的教师对学生详细讲解:优秀的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示范;伟大的教师,对学生引导和启发。可以这样说,教师要有一种精神支撑,并要不断地培植自己的职业智慧。 (四)重视家庭原生力量 荀子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说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浸泡”,孩子是酸还是甜,都在这种印刻性的浸润中形成。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三好”品质(身体好,性格好,习惯好),那么,他就很可能成为学校中的“差生”,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也很难改变这样的孩子。倘若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培植良好的根系,孩子决不能成长为蓬勃的大树。每一个优秀的孩子,他所有进步的基础是父母的循循善诱和家庭优秀文化的深刻熏陶。真正把孩子送至人生高速公路入口处的“教师”,一定是孩子的父母。一些“问题孩子”的背后,确实存在家庭文化的种种负面影响。 但家庭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误入歧途。很多父母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对孩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于是,在父母的要求甚至是逼迫之下,孩子们走上了另一种应试之路,许多孩子在并没有兴趣的“考分”“考级”等技术性素养的“应试”路上越走越远。许多父母尚未深刻认识到,每一个孩子是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生命,应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在面对孩子成长的心态上,在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式上,在教育孩子的智慧上,很多家长可能陷入了一些误区。如果我们不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我们将永远缠绕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中。家庭教育的起点就是要懂孩子,用心去读懂孩子,用爱去关爱孩子,用智慧去引导孩子。 综上所言,可以论断,我们并不缺乏拔尖创新人才的种子(潜人才),但营造适宜拔尖人才种子萌芽和成长的“气候”和“土壤”,我们确实任重而道远。 二、实践探索:天一中学三十年超常教育实践的坚守 江苏省天一中学自1980年起开始基础教育领域内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先行性实践,经历了个别培养阶段、群体培养阶段、课程系统优化探索阶段以及基地运作等四个阶段。2011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进入了以“模式创新、课程完善、合作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阶段。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 天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选择的突破口是:小班化;构建“多层次、多选择”的课程体系;营造“自主、宽松、灵活”的管理氛围;探索以“文理并重、传授与体验结合”为指向的“丰富教学模式”;打造“德高学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在政策的支撑下,形成“多方位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天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核心理念主要有三点。 其一,资优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坚信“资优孩子具有极大的潜能”,千方百计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以热腾腾的情感和无处不在的关爱焕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坚信“无限的期盼与足够的耐心是一种强大的引导力量”,让期盼的力量和无所不在的引导陪伴孩子成长。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敏感并竭尽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其二,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适合孩子的教育必须适合孩子个性并适时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该给每一棵幼苗以合适的生长方式,帮助每一朵花在该开放的时节绽放。教育过程的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实现必须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具有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经历。 其三,培养积极的生活者。这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积极的生活者能够乐观、自信、待人友善和自觉奉献社会,能用一颗激情的心去感受生活中最平淡的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最基础的工作应该是唤醒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激起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天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30年探索 1.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个体培养探索阶段(1980~1992年)。天一中学从初一或高一开始确定早慧少年作为教育实验对象,实行“导师制”辅导培养。这一期间毕业的杨震宇发明世界首块微机病毒免疫卡,获“国际科学与和平特别贡献奖”;杜江峰,现已成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第二阶段:群体培养实验阶段(1992~2001年),实行集中办班培养。毕业生刘倞在校期间就进行科学研究,现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朱敏娴成为我国“千人计划”引进学者。 第三阶段:整体改革实验阶段(2001~2010年)。学校成立了少年部,在课程改革、教师发展、人格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天一中学拔尖创新教育研究成为江苏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 第四阶段:创新基地实验阶段(2011年开始)。2011年,天一中学成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学校成立“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中心”,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培养,努力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2.基本特征 研究型特征:“五年一课题”的渐进模式。天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遵循“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课题引领,研究推动。“八五”期间,《超常儿童的测试与选拔》(市规划课题)研究积累了超常儿童招生测试与选拔的校本理论与经验。“九五”期间,《超常儿童群体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省规划课题)探索出适合超常儿童发展的小班化培养模式。“十五”期间,《中学超常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省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针对性强、结构合理的超常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学超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省重点课题)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方式。“十一五”期间,《资优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群体研究》(省重点课题)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健康人格培养的方式、途径。“十二五”期间,《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研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充分发现和发展特长的机会。 合作型特征:共享经验,国内外合作型实践模式。一是天一中学成为中国超常教育中学协作组核心成员,与国内外众多名校进行了深刻、长期的研究性合作;积极参与四个高层次的研究平台(“世界天才儿童大会”“亚太地区超常会议”“全国中学超常教育研究协作组会议”“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议”),并在交流中深化了学校的探索性研究。 二是与高校建立联合育人机制。为全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整体实验,天一中学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学院江苏省天一中学预备班”;不断完善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衔接机制,建立有特殊才能孩子的个性化培养通道。此外,天一中学还积极引入高校与社会资源,让知名教授、社会各界精英走进天一“名人课堂”;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开拓更多世界名校绿色通道;让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把创新实验室建到校园中,让中学生在教授、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和创新实践。目前,学校已建设了“康明斯·天一工程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思维实验室”“东南大学电子实验室”等十多个创新实验室。 创新型特征:因人而异、因时而动的教育模式。第一,形成“多层次、多选择”的课程体系。课程坚持基础与专长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课程更有弹性,更具选择性,让学生在选择中发现兴趣,发展潜力。第二,创新“自主、宽松、灵活的”管理模式。创造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通过充实、加速、能力分组等多种渠道保证学生能力提升和差别化发展。对于表现突出的拔尖学生,为其配备导师,制定个别辅导计划。 3.素质培养目标 天一中学在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凸显拔尖创新人才以下四项品质的发展。 卓越思维。学校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项目研究等,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系统性思考、预见性思考”等创新思维。以项目研究引领、整合学科教学,改变教学方式;以“做中学”架构习得知识与具体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新的教育文化中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宏观视野。改变学生局限于教科书学习的问题,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形成广博的认知领域;引导学生关注多元文化,增强国际理解,丰富自己的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整合知识与经验,加深他们对自我以及周围世界的理解。 积极人格。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积极的生活者”,每个孩子具有经营幸福人生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每个人都始终拥有美好的愿景,始终保持卓越的沟通能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济世情怀。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爱国心和献身精神;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人类的关爱、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情以及强烈的道德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正直、诚信以及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天一中学30年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成效显著。涌现了大批拔尖人才,超常教育实验获得各级领导的肯定,形成了专家引领下的研究型实践,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 (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目标与任务 立足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当前高中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天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目标有以下重点:以整合、优化现有课程资源为基础,突出课程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形成“丰富学习、丰富活动、丰富经历”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以“超越学科中心”为突破,以培养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为方向,突出“做中学”,建立多学科支撑、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模型,建立以“项目研究”为载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模型;整合学校现有学习模块,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以课程实施载体建设为重点,充分借助高校、企业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形成“科学、技术、社会”融合贯通的教学环境;以“新型教研组活动”和“名师工作室”为教师发展的创新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复合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涌现;以“四园理念”“天一精神”“多元制度文化”为重点,建设温馨和谐、适宜创新拔尖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 为实现课程建设目标,天一中学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五项任务,即“课程体系建设”“学习模型建设”“教学环境建设”“教师支持系统建设”以及“学校文化建设”。 2.课程系统 经过30年的探索,天一中学已经形成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以及社会课程、校园课程的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 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必须参加并达到国家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基础课程着力于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旨在促进学生五项素质(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课程、学校德育、艺术、健身、劳动课程、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其中,学科课程着力改变学生局限于教科书学习的问题。学科课程的教学更凸显“前沿、主题、实践”,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让学生成为真实问题和情境中的探究者;增加课程的梯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并着力在课程整合上实现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整合知识与经验。其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并渗透社团学术活动课程,课程开发涉及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学校德育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体验、熏陶、成长。德育具体形式包括班级文化(班级主题活动,励志演讲、学生周记、班级标语、黑板报等);活动引导(《光荣与梦想》、学生大会讲话、学生誓词、广场歌会、社会实践、每周一议等);营造文化氛围(如墙体杂志、橱窗、宿舍板报、文化墙等)。学校艺术、健身、劳动课程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参与劳动。这些课程形式多样,如艺术课程“美的宿舍”“美的班级”“美的校园”课程(让学生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健身课程“跑操课程”“课间武术操课程”“健身活动课程”等;劳动课程“农场劳动课程”“校园除草课程”“校园值周课程”等。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规划人生的能力,形成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和选择能力。学校以学业发展、生涯发展及生活技能发展三大行动项目为载体,初步构建起以课程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发展指导校本课程体系。 拓展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更强调学生的个性成长,通过多种平台帮助学生发现潜能、提升特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拓展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校本选修课程、地方文化课程、名人课堂课程、国际交流课程、学校活动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增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选修课程增加学科前沿发展的课程内容,分学科基础、学科拓展、学科竞赛、活动技能;体育艺术(提高类)、学生社团(辅导类)6类。名人课堂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研究探索兴趣,以“自主阅读”“名人课堂”为主要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增加学生见识。文化浸润课程能拓宽学生视野。学校组织拔尖学生参加海外修学旅行、交流互访、短期培训、课题研究等活动,每年组织一批学生进入国际一流大学,让他们感受世界顶尖学府的独特文化,拓展全球视野,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报效祖国的意识。学校还通过“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拓展学生能力。社团活动课程为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搭建进行主题性、项目性活动的自主学习平台。学校成立了天一科学院、天一人文社、天一艺术团、天一体育社4个板块48个社团,每个社团由相应的老师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各种活动。 研究课程定位于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三大能力(学术能力、领导能力、操作能力)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研究课程、创新实验室研究课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美国AP课程、领导力课程。课题研究课程结合“研究性学习、综合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强调“问题探究和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视野、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创新实验室自主研究课程以“创新实验室”为主要平台,开发学科资源,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让一部分拔尖学生进入高校、企业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项目,体验科学研究氛围,熟悉科学研究流程,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旨在增强创新课程的系统性。这包括独立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和组织各类创新思维活动两类。以“创新产品”“创新设计”“创新表演”为三大主题,结合学校科技节、艺术节、作文大赛、社团等活动,进行项目评选,优秀作品推荐申请国家、学校专利,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 其他课程主要是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影响力。社会课程主要包括家校合作以及德育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校园课程主要包括“文化圣园、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数字校园”四园建设。 3.课程实施 天一中学以“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为主导,创新“自主、宽松、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学习与建设管理环境,通过充实、加速、能力分组等多种渠道保证资优学生能力提升和差别化发展。 第一,成立“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学校通过项目研究所,采取“专家引领、课题推动、阶段总结”形式,形成一种专业化、研究型的管理体系,在实践中探索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示范性、辐射性影响。组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究所,由其负责项目推进、师资培养、课程开发、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密切与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加强同中国科协、知名高校研究所(5~10所)、新型企业(3~5家)等组织机构的联系,形成10-18名兼职教授的专业引领。 第二,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培养对象分为两种:第一类是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创新发展潜能的学生;第二类是综合素养合格,但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或在某一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程度,具有超常能力和潜质的学生。培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初中起步,六年一贯(部分学生五年)。从小学阶段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创新潜能突出且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组成创新实验班。另一种是高中起步,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探索“高校——中学合作培养”模式。2013年3月选拔某些具有突出创新潜能且具有特长的学生先修北京大学课程,2014年近200名学生先修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课程管理采用“素质评价+学分评价”的方式,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选课类型、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项目实践课程。此外,学校允许部分学生“免修某科课程、单科或部分学科加速、单科或部分学科跳级、提前选修上一年级某些课程、提前选修上一学段的课程、提前进入大学”等,增加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 第三,以“天一科学院”为着力点,全面探索“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系统而具体的策略将高水平的学习经验及高层次的思维技能整合到各课程、学科和学校的组织形式中去,增进学生的兴趣与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天一科学院成立于2008年,以“科技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校本选修课”为科技知识与技能学习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科技项目研究”为活动载体,通过“创新实验室”与校外科技实践基地平台的搭建,利用“高中、高校、高新企业”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和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013年,“天一科学院的建设与研究”获得江苏省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 第四,全校开展丰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有机体。“丰富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系统而具体的策略将高水平的学习经验及高层次的思维技能整合到各课程、学科和学校的组织形式中去,增进学生的兴趣与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五,以“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为平台,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型。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建设核心理念是“超越学科中心,增强课程综合性”,促进以“主题学习研究”“项目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教师跨学科研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其切入点是建设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领域和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性研究。这是对传统静态学科资源的动态开发,更加突出了学科教育的实践性。围绕学科内容开发实践性课程资源,建立综合性或主题性学科专用教室。以科学实验室建设为基础,开发并拓展相关学科资源。以项目研究引领、整合学科教学,改变教学方式。以社团凝聚、激发学生,融合校本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形成“以综合创新课程基地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建设是对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更加突出了课程建设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以综合创新课程基地为平台,以创新载体建设为抓手,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提高教育的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 4.课程评价 天一中学探索形成了以学生综合素质、学术能力、创造力为内容,以成效评估、过程评估、质性评估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生基础扎实、个性发展充分、培植高位发展能力为指向的评价和激励体系,实现了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有效衔接。 在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天一中学制定了《江苏省天一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其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素质测评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班级任课老师评价、班主任评价汇总相结合的方式,由年级工作小组审定后,递交学校领导小组审核。综合素质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结果记入《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对于学生的学术性评价,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系统性测试评估(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等)外,天一中学还在高校自主招生、大学选修课程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评价方案。以高校自主招生学校选拔为例,天一中学形成了系统的评估体系。首先,公示学校工作方案、推荐人数;其次,组织学生自荐和教师推荐,第三,工作小组审议学生自荐、教师推荐材料,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评议,确定正式候选人;第四,工作小组对正式候选人进行面试、综合考评,同时广泛征求同学、老师意见,确定推荐学生:最后,公示并正式确认推荐学生名单。 对于学生创造力的评价,主要借助学校天一科学院实施,形成了“三级评价体系”,即社团内特长考级认定、科学院内学术荣誉晋升、社会科学权威机构的学术鉴定。社团内特长认定是指参加校本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题、科技社团自主研究活动的学生,满一定学时、考核合格均可获得相应学分;参加优秀课题展示、评比的学生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依据相关研究经历、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各科技社团可自行认定特长等级。科学院内学术荣誉晋升是指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成果的优秀会员还可以参评院士、研究员学术荣誉,在科技创作方面有成果的优秀会员则可以参评工程师、技师学术荣誉,并授予获奖证书及金、银奖章。权威机构的学术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专利申请,学生发明成果递交专门的专利评估部门进行评估,以证实学生研究成果原创性与含金量;权威机构认定,如天一天文社社员发现主带小行星18颗,认证近地天体3个,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确认;科技比赛,至今已有3000多人次获得区级以上比赛证书,几乎涵盖全部核心会员。 中学阶段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拔尖人才基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如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所说,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已经不仅仅关涉到学生个人成长,更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积极关注、深刻思考并以高度的激情付诸行动。通过“文化反省”逐步剔除学校教育中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而“实践探索”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踏实的多样化教育探索,为大批拔尖人才的涌现奠定基础。创新高中教育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基于文化反思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_天一中学论文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基于文化反思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索_天一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