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轨”教学的几点做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轨论文,几点论文,做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参与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语文教改实验,从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些体会。
一、课堂读写训练的做法及初步成果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重基础知识,轻基本技能,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却不会运用,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低,影响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几项基本训练
1.强化听说训练。
每节课前5分钟,坚持听说强化训练。为增加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参与性,我将之命名为“每课欣赏”。学生们的表现欲、参与意识都很强烈。
训练的内容、形式也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力求丰富、多样,避免呆板、单一。a.师问生答形式的词语释义。答对5个加一分, 初一学生很“贪分”,会主动提前准备,没准备到的也能积极思考,临场发挥,这对培养学生应答能力很有帮助。b.名家名作介绍。所介绍的作家作品由学生自选。c.精彩片段背诵,可以是散文、诗歌、小说片段。d.作品复述等。我专门利用早读时间开设“古诗欣赏”,每次由一名同学摘录在黑板上并做讲解,同学齐背并抄录在“古诗荟萃”本上,意在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料。“每课欣赏”促使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文学作品,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有的学生上课没轮上,下课找老师诉苦:上次叫他,为什么这次不叫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
2.加大阅读、背诵的比重。
“每课欣赏”活动使同学清醒地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趁热打铁,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阅读、背诵的比重,让学生通过读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情感的变化等来揣摩文中词、句、段的含义,进而把握文意、中心。我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1)每篇文章课前必读三遍以上,尽量熟读,把握大意。
(2)扩大背诵范围。在教材背诵要求基础上, 再精选若干背诵片段。
(3)授课过程中对精彩片段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 再读等形式,加深印象,体会文章。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三个典型事例学生容易把握,但中心却不好领会,因为今天的孩子们并不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授课时我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复述。事实证明,齐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感情深化的过程,当读到“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家而自豪”时,教室里一片肃穆,英雄的事迹教育了学生,崇高的精神感染了学生,这样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
3.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听说机会。
“双轨”教改实施后,我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要求,少讲多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听说机会,具体做法如下:
(1)字、词、文学常识、段落划分一律由学生课前预习解决, 教师在课上订正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选择重点讲。教师只讲学生预习当中弄不清楚的内容。 如《我的老师》只讲“怎样选择典型生活片段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让学生从中学会选材,为写作铺路。
(3)学先进经验,强化“范例教学”。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典型的写景小散文,我引导学生从观察顺序、写作角度、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学习,总结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此类文章的规律对沈从文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进行分析。“范例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思考,掌握学习规律。
4.课堂写作的几点做法。
(1)仿作。包括书面与口头作文。
打破一单元一大一小两次作文的做法,将写作作为教学的延伸,课文即是范文,授课时我预先布置“仿作”。学生要仿作,就要坐直了身子,振作起精神,聆听教师讲授范文的布局谋篇、写作方法等,认真思考。如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事先布置作文《无私奉献的歌》,然后就“选取典型事例”“运用记叙结合议论、抒情的写法”重点讲解,布置学生仿作。
(2)先作。
学习朱自清的《春》,我让学生先写《早春》,写后与名作比较。同题作文,朱自清的《春》洋洋洒洒写了600 余字,有的同学却寥寥不足百字。经过讨论,学生们发现:观察不细致,写景无次序,缺少修饰性词语,没有运用修辞,无感情渗透等,是影响作文质量的原因。看到问题,同学们纷纷静下心来,重新写作。
(3)改写,或变人称、变体裁、变顺序写。
《小溪流的歌》是一篇学生易掌握的童话,在简析创作思路、中心意思后,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改写成诗。同学踊跃尝试,有个同学写道:“假如我是一条小溪/非常快活的小溪/就会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显示无穷的生命力/……假如我是一片海洋/无边无际的海洋/就会强烈动荡,欢乐歌唱/唱出毅力、热情、希望。”有些诗句虽显幼稚,却不乏诗的韵味,小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这是我平生第一首诗,我第一次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4)现场作文与即兴作文。
这种作文指导的关键是根据学生心态,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和灵感。如人物片段写作,我事先物色一名外貌、语言、动作有特色的学生做模特,学生们观察5分钟后写作。 学生平日“熟视”但“无睹”的事物一经成为专注焦点,很快就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作文写得快并能抓住人物特征。
(二)课堂读写教学的初步成效
半年来,课堂教学中我基本贯彻了“少讲多练”“以读带写”的原则。每篇课文所学知识能当堂巩固,每周可背诵三至五个精彩段落,学习三首古诗词,做大、小两篇作文,基本无家庭作业。我深深认识到:“双轨”教学使课堂的确成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阵地。
二、自由读写训练的做法及初步效果
(一)自由读写的几点做法
1.阅读及听说训练的方法。
(1)激发兴趣,培养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书籍产生了兴趣,便会主动博览群书,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双轨”实验前,学生疲于应付功课、作业,90%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沉闷的学习生活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听说要开阅读课,并且是三节,学生们欢呼雀跃。看着他们爱不释手地阅读书籍,我又一次感到“双轨教学”的必要性。
(2)顺其自然,因势导读。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认识和审美能力有限,开始阅读往往停留在少儿读物如童话、故事、连环画甚至笑话、幽默上。对此我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指导学生采用默读、点划法,在书海中尽情“遨游”。
几堂课后,大部分学生已读完常见寓言、故事,有的讲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他们已渐渐不满现状,主动要求教师给以指导,想到深海一游。时机成熟了!我顺水推舟,按计划行事——推出第一批参考书目(中国篇),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鲁迅、巴金、老舍、冰心、茅盾、赵树理、杨朔等作家的作品。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再次掀起读书热潮。外国尤其西方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来讲是全新的、陌生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建议学生先看中短篇小说,如马克·吐温、契诃夫、莫泊桑、欧·享利、杰克·伦敦等的作品,之后再看长篇巨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红与黑》《母亲》等。这样,丰富的文学宝库在学生面前渐渐展现,他们瞪大了惊喜的眼睛,流露出对书籍的渴求。许多同学开始主动购买名著,有的多达20本。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课堂不再沉默,勇于发言的人越来越多。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本思想内容的把握,其作用可以说“立竿见影”。
(3)强化听、说结合。
听说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我制定了“说话——听话——评议——小结”听说训练计划。具体做法是:事先将学生按座次排位,每节课下课前10分钟两人上台作3分钟发言;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进行分析小结。
其中对“说话”要求:a.敢说,包括仪态自然,声音响亮,语速适当;b.能说,包括口齿清楚,表达流利,情节完整;c.会说,包括中心突出,语言得体,表情丰富,有感染力,并辅以适当手势、体势。“听话”要求专注,抓要点;“评点”要求声音响亮,有针对性,观点明确;“小结”则注意言简意赅,循循诱导。开始时,好些学生不敢说或说不好,但大家都从心里喜欢这一活动,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下一次就该我讲故事了,我有点怕,但我想试试。”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便有了希望。
2.自由读写笔记的指导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笔记的设置是“自由读写”的必要环节,是积累材料的必由之路。我校上学期要求学生每周记700字, 本学期我根据学生实际增至1000字。具体分两步进行指导:
(1)摘录型笔记的指导方法。
摘抄原文如蜜蜂采蜜,首先要认识蜜源。学生开始常犯的毛病是不知取舍,大篇抄录,流于形式,或者有所选择,却尽是幽默、故事、笑话,档次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讲明摘抄的目的和意义,就摘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
a.哲理类。即摘抄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一方面用来充实作文语言,一方面陶冶情操,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哲理,寻求生活指南,以鞭策自我,塑造自我。b.词汇类。优美的词语、句子,有助于作文语言的生动、丰富、恰当、得体。c.文学类。摘抄美的散文,精粹的小诗、精彩的文章片段,可以从中体会语言的凝练美、含蓄美,学习名家写作方法,挖掘生活内蕴。d.科学类、名人故事类、传记类、知识类等。
此法主要用于初一上学期。
(2)归纳、感想、评价结合型笔记的指导方法。
这种笔记类型始于初一下学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如下形式:a.“摘抄+感想(评价)型”笔记。要求学生在所抄内容后写一段感想或做一段评价,字数不少于50字,此形式为必做型。b.纯归纳型。用于想把握全文又不能全抄时。主要是对结构、内容、中心、写作特色、人物形象等的归纳。c.随笔型。看了一本书,欣赏了一部精彩影视片,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了解了一个难忘的人,甚至目睹了某些令人不平的社会现象,引起内心的波澜,我就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倾注于笔端。其意义在于拾取生活的热点,捕捉灵感的闪光,培养写作习惯。
(二)自由读写训练的初步效果
半年来,学生阅读兴趣有增无减,阅读速度由原来每分钟300 字上升为500字左右,好的800字左右,每周阅读总量可达三万字。名著拥有者占总人数的40%。
摘抄笔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上半年每人累计摘抄两万字,内容由开始的趣味性过渡到哲理性、文学性,从中反映了摘抄者对人生、自身价值的思索和认识。
三、班级“双轨”教学的过程管理
汉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单凭死学几册课本,上几堂课是学不好语文的。而语文又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广阔天地,那就是语文与生活同在。因此,我很注意充分利用自己身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双重性,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双轨”教学思想。具体做法如下:
(一)办好“两报”“三会”
“两报”指手抄报、墙报,“三会”指故事会、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这些活动都有赖于语文并有助于提高语文素质。
手抄报由全体学生参与,以个人为办报单位,两月一期,从报名、版式设计到文字内容都由学生自办,由手抄报负责人定期收齐,装订成册,在教室内展览,并由班委评出“最佳手抄报”。墙报由“阳光报社”负责,做总策划,依次由七个学习小组具体分工,每月一换,由“报社”评出“最佳墙报”。
“三会”活动,先由小组推荐1—2名参加初赛,评出前50名参加班级比赛,取前3名予以加分奖励。目前已举行两次故事会, 《回延安》诗歌朗读会,《渔夫与魔鬼》短剧表演及“始皇功与过”辩论会。
(二)“心里话”活动
以日记形式,记叙生活小事,发表对同学、教师、班级管理的意见,要求至少两天一篇。此活动一为加强师生间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心态;二为借机练笔,使学生逐渐树立“语文即生活”的意识。
“两报”“三会”与“心里话”活动自开办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同学们有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一方小天地。这些活动又为语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恰如“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久渴的心田,促使他们全面提高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