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论文_张学元 宋玉龙

枣庄共青希望学校 山东 枣庄 277200

摘 要: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处处用化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多联系生活实际以多种方法实施教学(教无定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探究学习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创造宽松而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实验等探究活动,多方向、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培养 生活 探究 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更不是漫无目的去探究,而是要创造一定条件下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模仿、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做一些简单的探究实验。

为此,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也才有可能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不能总是凭空说教。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生活中感悟,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处处用化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苹果切开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变成茶色?

1.教师提出问题:

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纷纷讨论作出假设:

假设(1):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假设(2):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假设(3):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假设(4):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作用而“生锈”。

假设(5):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2.有关资料:

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酶和酚)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了咖啡色的物质。

根据以上假设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化学活动小组进行讨论并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并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

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果肉“生锈”是果肉中的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生锈” 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果肉的变色速度越快。

3.探究反思:

学生:猜想(3)不合理,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不和其他物质反应。学生:猜想(1)不确切,平时我们切开的苹果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变色,这是什么原因?学生集体讨论得出结论:水中溶解了氧气。

4.实际应用:

果汁、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果品时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将苹果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采取真空包装并低温保存。对于这样的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又如:石灰浆抹完后刚开始为什么不干反而更加潮湿?放在石灰水中的鸡蛋为什么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如何自制酸碱指示剂?怎样吃黄瓜营养价值最高?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案例,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学生就会急于了解这些知识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心中装着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凭着一颗心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成见或习惯主观认识对待学生,而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搭建一个平台。在与学生的合作中,教师应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罗森塔尔效应也充分说明了激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学生的回答有些偏颇,教师也要给以鼓励:“你的答案很有个性,很独特。”“你的答案很有创意,连我都没想到。”以激励性语言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学习环境的宽松,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智力。作为教师,除了注重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外,还应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追求知识的广泛性,特别是与化学联系较密切的生物知识、物理知识。如:重金属盐为什么会使人中毒、哪些因素能使蛋白质变性、煤气中毒等与生物知识联系较密切。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等与物理知识联系较密切。教师的知识渊博程度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喜爱程度,学生只有佩服老师,他才能相信老师、喜欢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三、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在初级的中学阶段,实验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到了启普发生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简单装置。装置可以参考教材来设计,但要尽可能地与教材不完全相同。学生想到了烧杯、试管、“U”行管,设计图形并使用他们制作的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可以分组设计、制作),并且组织学生讨论该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对有创意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加上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探究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探究活动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如:组织学生到本区某纸厂,提取他们厂排出的废水并带回实验室进行检验。

1.教师:

工业废水能够对环境造成污染,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废水进行研究?

2.学生:

(1)如何检测废水的酸碱性?

(2)如果废水呈酸性或碱性,怎样才能使废水变成中性?

(3)废水中含有哪些离子?哪些离子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4)怎样才能使污染降到最低?

我们选择了问题(1)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酸和碱的性质去探究,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学生想到了用PH试纸、PH计、碳酸钠溶液(碳酸钙、碳酸钾、碳酸氢铵)等碳酸盐。

在做这个实验前,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做出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并报老师批准,老师批准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实验中可邀请生物教师参加,共同讨论该厂废水对生物的危害性和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最后由某同学执笔写一份有关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对该厂废水处理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把《调查报告》交给有关部门。这项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的用处确实大,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五、魔术表演进课堂,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说“教无定法”,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把魔术表演带进课堂,教师表演“烧不坏的手帕”。看完魔术表演,学生十分兴奋,急于了解这些“魔术”。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手帕为什么烧不坏?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最后一只认为:手帕烧不坏与酒精的浓度有关,并设计了实验方案。

通过反复试验,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酒精浓度大约在30%-70%时手帕烧不坏。学生讨论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是酒精的着火点低,手帕上面有水,酒精燃烧的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觉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教师可以把“魔术”带进课堂,也可以把“江湖骗术”讲给学生,以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刀砍魔鬼”“行走的鬼火”“白纸变黑字”“蛇妖现身”等,学生看完教师的这些“骗术” 后,急于知道这些“骗术”的原理,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师可提示他们根据自己学过的一些化学知识、一些化学药品的性质解开这些“江湖骗术”。

总之,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各方面入手,教师和学生要积极配合。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进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建农 《化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版。

[2]张德伟 《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出版社。

[3]《山东教育》2014年版。

[4]《人民教育》2014年版。

[5]《山东教育》2017年版。

论文作者:张学元 宋玉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论文_张学元 宋玉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