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测试题改革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测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测试作为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定时期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测试如何在实施新理念方面有所突破,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海安县曲塘实验小学对此作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下面做一简单介绍。
小学数学测试题的设计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理念为依据,定位于水平性测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为主旨,让试卷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测试,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命题形式体现人文关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
一是卷名的变换。可将“数学试卷”名称改名为“数学乐园欢迎你”,再配上美丽的图片,激起学生答题的欲望、兴趣。让学生轻松地漫步在数学乐园中,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是题名的变式。将过去呆板枯燥的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试题名,用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做试题名。如选择题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判断题改为“仔细推敲、认真辨析”;计算题改为“注意审题、细心计算”;应用题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等。
三是卷末的变化。用加黑加粗的字写出“恭喜你全部完成,别忘了仔细检查呦!”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关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命题内容体现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一)注意体现生活性、情境性、开放性
传统测验中那种从数学体系出发而人为编出来的数学问题,如水管注水问题、行程中的相遇问题等,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通过这种测验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因此,测试题的设计要注意体现生活性、情境性、开放性,我们可利用传统数学问题为我们提供的数学模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使之变成我们所需要的问题。比如,原来的测试题是:
游乐园一张门票2元,三(1)班有同学48人,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考虑到数学问题要生活化和情境化,可修改为:6月1日,三(1)班48位同学准备和班主任吉老师到游乐园去欢庆白己的节日。游乐园一张门票2元,他们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考虑到数学问题应有真实性和挑战性,可修改为:6月1日,三(1)班48位同学准备和班主任吉老师到游乐园去欢庆自己的节日。买票时他们看到游乐园对团体购票有优惠,原来每张2元,现在购一张15元的团体票就可以让10人进去,他们最少需要花多少钱?
考虑到数学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尽量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够不同层次地参与完成,最后可以确定为:6月1日,三(1)班48位同学准备和班主任吉老师到游乐园去欢庆自己的节日,买票时他们看到游乐园对团体购票有优惠,原来每人每张票2元,现在购一张15元的团体票就可以让10人进去。如果请你去买票,你准备怎么买?说说你买票的方法,并请计算你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二)为学生提供智力背景和创造空间
数学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上,体现在“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上,尤其是后者,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设置测试题时应该把握好这个方向,根据情况合理设计。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以往的试卷中经常出一些学生生活中罕见的数学原形,判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谁的面积大。学生没有体验、没有感悟,因而很难作出较好的解答。教师不得不搞题海战术。如今不妨通过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发现规律,而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测试题如下:
[解决问题我能行]
图形
周长 面积
长6厘米,宽4厘米 ☆
☆
边长(☆)厘米 20厘米 ☆
长7厘米,宽(☆)厘米☆21平方厘米
长☆厘米,宽2厘米20厘米 ☆
①☆后面躲着谁。
②观察、分析上表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表中的图形有些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③请帮助小明解决问题:
小明家打算用40米长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地用来养鸡,问鸡的活动范围最大是多少?
(三)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命题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应该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人类命运。例如:
世界人口增长情况统计图
看图回答问题:
①这是什么统计图?
②1999年世界人口总数比1976年增长了百分之几?
③此图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道题目中,第一个问题测试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二个问题测试学生的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要能根据问题的需要,从图中寻找、筛选、提取有用的信息,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看图和计算能力;第三个问题测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还可以看出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学生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答案,如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从这张图中我们发现,1830年时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人口只有10亿,然而还没过200年,人口就猛增到60亿,从这千方面来看,说明人类发展速度快;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在向人类步步逼近,一旦控制不住人口,自然将会承受不住巨大的负担,人类没有生存空间,食物供不应求,疾病肆意横行……因此,我希望世界各国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实行计划生育,让我们的子孙有立足之地!”
(四)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以往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作检测时,常将概念、计算法则作为测试内容。例如,学生学习了周长后,为了考查学生对周长概念是否掌握,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围成一个图形的()边长的(),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这道题,看似抓住了周长概念的重点——“所有”与“总和”,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实质理解和掌握了。如果给出一个不规则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让学生求出该图形的周长,学生对周长概念掌握与否便一目了然,其鉴别度更强。又如:将多位数的乘法法则编成一个填空题,让学生把法则填写完整,这不仅违背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而且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评价也根本无从谈起。这些都是没有把握住数学内容的本质而导致评价信度低下。对概念的真正理解,表现在学生能够根据概念的内涵,列举出一定数量的正例和反例;表现在能够将概念从文字转换成符号的、图形的或口头的表述;表现在能够在几个概念之间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认识到这些不同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以分数意义的检测为例,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获得对分数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应用这一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示出各种分数。
例如,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在下面三个相同的图形中表示二分之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测试题的研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做法还不够成熟,我们会在鲜活的实践中继续探索,使之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