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蓉 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概念是数学的基本细胞,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认识、理解并应用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本质以及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概念;引入;建立;形成巩固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1-100-01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概念属于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们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属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之间本质的具体反映,具有概括性及抽象性的特点。概念主要的中介包括数学符号及语言,与实际生活不同,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现象。如大多数学生对于角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需要教师借助实际的物体才能描述,但数学学习中的角是指存在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几何图形,这类抽象的数学概念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一)从生活实例引入
教学中,教师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学新知识的欲望。
我在上《一亿有多大》这个实践活动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们曾经见过的最高的楼房是多少层,大约有多少米?”学生说过以后我再追问:“30层楼房高吗?30层楼房大约100米。我们经常使用的1元硬币厚度大约2毫米,你们猜一猜,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跟30层比,谁会高一些呢?”学生纷纷猜测,在学生兴趣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我带着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亿枚1元硬币摞起来大约高200000米,大约是30层楼的2000倍。这样学生对“1亿”这个概念有了一个直观感受。
(二)从直观操作引入
有些概念只有在操作中引入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在上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图形进行对折,找到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然后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而再揭示“对称轴”的概念,这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就有了深刻理解。
(三)从旧知迁移引入
旧知识迁移是我们数学课经常采用的方法,比如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这个概念,学生就能通过知识迁移得出正方形周长的概念。
(四)从情景设疑引入
丰富的教学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你们喜欢孙悟空吗?孙悟空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是什么?这件兵器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你们知道它正常在孙悟空手里大约多长?变小藏在孙悟空耳朵里又是多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金箍棒的秘密。
通过这样的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五)从动手计算引入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个概念时,我首先就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把200元钱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元?学生通过计算发现问题,直接引导出“循环小数”这个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实引进数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有时需要配合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综合使用各种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概念
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笫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当好一个“助产师”的角色,围绕教学目的,紧紧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立足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程序、手段与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
三、数学概念还需要手脑并用来优化教学
优化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生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拼一拼、移一移、折一折、减一减等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论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水平。
四、数学概念引入的多感官共同作用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构建数学概念主要是通过概念的形成及概念的同化两种方式实现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认知及思维等方面的限制,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教师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以概念形成为主,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到表象的建立,最后到本质的解释等环节。
(一)对感知进行强化
人们要想认识事物首先要具备的基础为感知,感知是认识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必要因素。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有目的及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及分析,结合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感性认识进行丰富,做好概念教学的准备。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过程中应凸显感知对象,方便学生更准确地进行把握及感知,将静态的转变为动态的,提高学生们的记忆能力。
(二)对表象进行重视
表象主要是指学生大脑对于客观事物认识后留下的形象,表象与感知一样,具有具体性的特点,又很接近概念,存在抽象性的特点,是感知到概念教学之间的中介。对表象进行构建能更好地让学生摆脱依赖直观材料的教学现状,有效地将感知过程中的局限性进行克服,为概念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三)对本质属性进行揭示
在对概念进行感知及形成表象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思考、综合、总结等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汇总概括,从而形成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用图画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描述的方法说明概念;用下定义的形式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还有一些概念从一年级起就开始逐步渗透,直到中高年级才给出定义。结合这几种呈现方式在概念教学中应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视数学概念之间内存的联系;二是概念教学应注意在直观与抽象之间搭建桥梁;三是概念的建立应采取多种学习手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是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发挥概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霞,刘琳娜.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0.
[2]焦肖燕,伏志瑛.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小学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论文作者:刘美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概念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本质论文; 表象论文; 直观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