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分异规律的思考_自然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分异规律的思考_自然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规律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还具有地域分异性。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也因此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一、在“地域分异规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

1.地域分异规律具有不同尺度

尽管不同专家对于地域分异的尺度划分存在不同观点,但对分异规律具有不同尺度的认识是一致的。陈传康教授1993年所著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对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分类,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分为三种尺度,①大尺度分异:全球性分异;全大陆、全海洋分异;区域性尺度分异。②中尺度分异,如山地垂直分异。③小尺度分异,如地貌部位、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影响引起的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包括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全大陆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等。

显然,全大陆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虽然也属大尺度分异,但级别较全球性分异要小。现行人教版教材介绍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中,“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均属全大陆分异范畴,为大尺度分异;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中尺度分异。因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现行多数版本教材都没有专门针对小尺度分异规律进行阐述。但是由于这类分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东非高原形成的热带草原带、南美安第斯山南端东西两侧形成的不同自然带、荒漠中呈斑状分布的绿洲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难以回避对这类分异现象的解释与说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不同尺度来说明地域分异规律易于学生对该类问题的理解。

2.从赤道向两极,既有明显的递减性热量差异,也存在较明显的波动递减性水分差异

从赤道向两极,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热量带呈现明显的纬向变化,由热带过渡到温带,再到寒带。事实上,这个方向的水分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副热带地区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副极地地区,多锋面气旋活动,降水较多;极地地区受高压控制,降水小。处于不同热量带的各自然带,是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之间除表现出明显的热量差异外,水分差异也很明显,如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

3.大陆地域分异现象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与“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共同作用的产物

从全大陆尺度上来看,其表现出的地域分异现象是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和干湿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点我们可以从自然带实际分布上看出,大多数平原地区自然带分布除了与纬线方向平行外,有些地区自然带可能与纬线斜交。此外,某些以“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为主的地区,也包含着“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例如,澳大利亚从沿海向内陆地区,自然带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但同时该区域也存在“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草原带包含热带草原带和亚热带草原带,荒漠带包含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荒漠带。北美中纬的西部也有类似现象。

4.地域分异因素区别于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异因素是作用的原因,分异规律是分异作用的表现方式与后果,两者含义不同。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二是地球内能。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要素在水平方向呈近似环球性纬向带状连续分布的分异现象,如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它是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作用的结果。地带性是地域分异中最基本的,但不是唯一的分异规律。它常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复杂化。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性等差异,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称为非地带性。

需要注意的是,非地带性因素有时也会对局部区域的地带性起正向影响作用。我国南岭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南部濒临海洋等非地带性因素,对该区域的纬向地带性分异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

二、“地域分异规律”内容嬗变对教学的启示

1.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充分关注尺度问题

地理学家认为,尺度是地理事件和地理过程表征、体验和组织的等级。地理学研究对象表现出来的特质具有时间、空间或时空尺度特征,且尺度差异明显。大尺度关注事物的整体特性,小尺度则能更好地体现空间的异质性。因此,地理研究中选用不同的尺度,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地理教学中对于尺度问题的关注,不仅有助于我们用科学的视角,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利于找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不同尺度下地理现象的表现及影响要素是不同的。例如,有关全球气候的变化,从大尺度(空间)来看,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特征,表现为气候变暖,但从小尺度来看,某些区域(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不明显,甚至呈现下降趋势。从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来看,大尺度关注自然原因,即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处于温暖期,而小尺度则关注人为原因,即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乱砍滥伐、破坏森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不同尺度上地理事物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就植物的分布而言,小尺度上主要受当地的土壤特性和微地形影响,而在较大尺度上,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气候条件。又如,决定局部地区径流过程线的主要因素是地表坡度、土质特性、植被覆盖等,而在大流域对径流过程线起主导作用的是河道特征、流域降水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因此,不同的过程研究应放在不同的尺度上。

2.地理教学应聚焦于真实的地理环境

地理事物的过程发生、时空分布是复杂多样的,普遍性原理和规律是在高度浓缩一系列小尺度事件基础上得到的。它适用于人们从宏观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多面对的是地理事物的特殊性表现。因此,地理教学应聚焦于真实的地理环境,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脱离研究对象,机械套用一般性原理和规律,不仅影响对地理事物的全面认识,还可能产生谬误。

早期对自然带分异规律的研究,忽略地表客观存在的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假想的“理想大陆”,对实际陆地自然带分异及原因分析少有借鉴。

又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一般规律而言,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陆地形成冷高压,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大陆东岸虽有寒流,但海水水温高于陆地温度,寒流非但不会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反而起到一定程度的增温增湿作用。

3.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同一热量带内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带之间,水分差异可能比热量差异更明显。非洲大陆热带范围内呈南北向更替的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它们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热量差异,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月均温一般都在25℃以上;热带草原带湿季温度相对较低,一般在20℃以上;热带荒漠带热量条件最差,最低月均温在10℃以上。从水分状况来说,热带雨林带全年多雨,年降水量一般大于2000毫米,热带草原带年降水量一般为700毫米~1000毫米,而热带荒漠带年降水量一般小于250毫米。显然,这三种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带之间,虽然存在热量差异,但水分的差异对自然带的分异产生的影响更大。

呈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带,可能反映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因水分的差异而形成。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异大体沿经度的变化方向,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例如,澳大利亚大陆由于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多种因素影响,降水量由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呈半环状递减。澳大利亚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从北部沿海向南,自然带依次呈现出热带、亚热带草原带,热带、亚热带荒漠带,再到热带、亚热带草原带的变化。因此,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也会表现为沿纬度方向的变化。

标签:;  ;  

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分异规律的思考_自然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