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曲 红

对中学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曲 红

曲 红 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 266011

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符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四点要求的人才。中学生正处于思想、生理的转型期,如何引导学生由书本的“奴隶”转变成驾驭知识的“主人”,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发挥自己的潜力,为成长为新世纪的人才打下基础,正是活动课开设的目的。

一、让学生成为活动课的“主角”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所以活动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开发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目的,教师的作用应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踊跃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贮存知识的机器,他们是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活动,从中汲取知识的人。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每晚十九点三十八分播出的固定栏目,它以精辟的见解弘扬正气,受这一栏目启发, 我把它引入活动课,居然取得较好的效果。我首先将全班42名学生按性格,能力和学习程度不同分为6个小组,每组7 人,然后让他们从学习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察,收集材料,负责完成采访组稿、编审及主持等一整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有分工,融入了自己的许多东西,独立完成主题,主持也像模像样。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我居然也是第一次听说,为活动课取得较好的效果欣喜的同时,也诧异于学生创造力的丰富多彩。其实,我们在陶醉于许多靠题海战术,拼搏精神取得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竞赛金牌的时候,更应想想他们中有没有为国家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比尔·盖茨、霍金式的人才。

让学生成为“主角”,就要给学生创造当“主角”的气氛。幼儿园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上课提问,孩子们个个争着发言,小手举得老高,往往是一节课在孩子们天真稚气的话语中结束,教师说话的机会倒不多;我们再来看看中学,教师讲了一大通,开始提问,学生面面相觑,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学生小声嘀咕,而当老师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余人似乎如释重负,等待着老师的评判。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是被动地去听课记笔记,教师则照本宣科,因而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愿做这样的“主角”吗?活动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教师更多的是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退到最不起眼的位置,以留给学生最大的空间来展示他们的才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活动课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的感情相融,心理距离近,就容易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活动课教师要对学生满腔热情,用“情”字来建立师生关系。

建立融洽、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活动课的必要条件,对于活动课来说,所谓自由,就是要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愉快,就是让学生摆脱学习的沉闷和枯燥,敢说、敢想、敢干,愉悦地主动地接受知识。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一所中学的学习生活,他说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教师的淳朴热情,大大发展了他的创造能力。活动课就应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在老师关爱的目光,友好的氛围中思维。

三、让活动课变成“磁场“,吸引住学生

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更爱做新鲜的活动,活动课就应使课堂变成“磁场”,紧紧地吸引住全体学生,让其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理,活动课不单单是语、数、外等课程的脑部活动,也不是体育课时的体力活动,他应是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结合体,其中更有审美观、美感的培养。

谈到吸引住学生,我们就应谈一下活动课的开展形式,其实它可以是多种课程的延伸体,也可以是多种课程的交叉体。比如:春天到了,一位老师使用书法、朗读、歌舞、小品等形式组织学生来歌颂春天,学生二人一帮,四人一组,争先恐后,积极上台展示自己的才能,一堂课几乎都在学生们的“表演”下轻松完成,师生间没有距离,只有友爱的气氛,自由的空间,这堂课教师便融进了美术、语文、音乐等课程的知识,使活动课的实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有时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同样可以在师生间产生共鸣,使学生喜欢上活动课。

四、创造新型的活动课环境

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方式应有利于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使每一名学生自觉、自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我在上活动课时,便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活动课环境:

一是同桌互帮式活动;二是四人小组探讨式活动;三是多人小组协作式活动。

新型的活动课方式为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的机会,合作的机会和竞争的机会,由于不是个体的活动,学生在活动课上充满了自信,使学生人人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使之乐学、爱学,善于动脑,勤于参加实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我深深感到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活动课走“自主活动——创新实践”之路,把活动课看作是一个沟通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现有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学生必将脱颖而出,成长为新世纪的综合性人才。

论文作者:曲 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对中学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曲 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