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力、声、光、电、热的物理现象、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索物理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
关键词:中学物理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心组织课堂,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学的关键。由此,优化课堂极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物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丰富生动,有物理原理、定律、概念发展的来龙去脉,有物理事实的发现、发明,有科学家的事迹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这些问题中我非常注重组织学生学习物理史,通过这些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包括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二、充分认识物理实验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物理实验现在有与知识内容密切联系的演示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和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课外小实验,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材料。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三、良好科学习惯的养成要靠长期的、严格的训练
在物理实验中我将其作为一项内容进行设计,实验中的每项基本操作要严格要求,做到规范化;美化实验环境,严格训练学生,做到实验桌上的仪器摆放整齐规范,桌面干净明亮。设计探索性实验,当作科学研究的“模拟”,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探求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可把部分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把课本中一些原理和方法比较简单、仪器易取易读的演示实验改为堂上实验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可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即探求科学的精神。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
3.引导自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设疑激趣、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总结、应用迁移”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
4.努力创设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的机会。
(1)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不少演示实验学生没法看得很清楚,尤其是它无法代替学生亲历性的动手活动。教学中我们尝试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尽量准备一些“份外”的实验,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演示实验同时,我们可以因陋就简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3)将一些分组实验改成新课教学中的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题目由教材定下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把它改成探究性的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边动手实验边进行探索。
5.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事实,进行思维的总结。
(1)整理事实,以说促思。学生获得的感性事实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事实以及对事实的看法进行相互交流,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2)研究事实,发展思维。在学生整理事实时,教师可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将讨论的中心置于学生之中,使学生结合自己和别人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甚至争论,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应用物理实验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等等。总之,只要我们物理教师更新观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把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实施。丰富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塑造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论文作者:王莹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5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物理论文; 科学论文; 事实论文; 演示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