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名思想略考
李建强
杨名,字实卿、振远,号方洲,世称“杨太史”,明代遂宁人① 据光绪本《遂宁县志》卷六第18页载,遂宁银杏湾(今遂宁安居区聚贤乡)曾有其故宅。 ,生卒年不详。杨名少有才名,嘉靖七年(1528)四川乡试第一。嘉靖八年(1529)殿试探花及第(明朝遂宁唯一一位探花)② 据康熙二十九年本《遂宁县志》卷一载,遂宁曾为杨名立有“解元坊”“探花及第坊”。 。杨名先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展书官。嘉靖十一年(1532)十月,彗星现,奉诏上书言帝“喜怒失中,用舍不当”,又弹劾太子太保汪鋐、武定侯郭勋等奸佞,被“诏狱拷问”,逼供主使,虽数次亦不屈。帝特诏谪戍瞿塘,次年释还,虽屡荐,终不复诏。家居孝亲二十余年,读书、著史、交游是其主要兴趣。四川巡抚刘大漠礼聘杨名、杨慎、王元正等纂修《四川通志》,嘉靖二十年(1541)成书。后又与陈讲合修《遂宁县志》③ 即嘉靖本县志,因1644—1645年间,张献忠的军队攻破遂宁城,已散失。 。晚年,杨名在蟠龙山方洲书屋(今遂宁安居区横山镇)读书讲学,与僧道交好,自题其居为“翕乐堂”。明穆宗即位,准复原官,后病卒,赠光禄寺少卿,其墓在凤台坝(今遂宁船山区新桥镇)。杨名工诗文,所著有《方洲文集》若干卷(今已亡逸)。
总之,杨名当在明朝遂宁历史中占有较重要地位,然对于其政治、哲学、宗教、教育及农业等方面思想内容和价值仍缺乏一定梳理,因此,有必要对杨名丰富的思想作较全面的梳理,这对于进一步了解杨名,乃至明朝中后期遂宁文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文学作品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杨名认为文章写作的目的在于“赞明王之化”(《劝农亭记》),把宣扬教化当作根本出发点,可见其创作态度是严谨的。因此,杨名的思想虽未见于专门文章著述,仍可以根据其诗文反映的内容进行整理,为此现依据《明史》《遂宁县志》等资料对杨名思想拟进行初步考察。
杨名《登梅山书屋》诗前序言云“夫子千人杰,平生志不徙。力行师孔孟,直谏举唐虞”,缅怀并高度评价了欧阳修、苏轼的政治功绩。在该诗正文云:“前辈风流空涕泪,当时气节岂尘埃!正怜三凤俱长逝,致主谁当伊吕才。”用伊吕之典赞扬遂宁三凤(席书、席春、席彖)的政治才华。杨名在《修成都诸葛井祠记》文中云“智之所及,力之所能,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安危为己任,亲贤远奸,信赏必罚,事先大义,言合众心”正面肯定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由此可见,杨名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明君贤臣是其政治理想的主导。忠直敢谏,是杨名为官的基本特征,在《修省疏》一文中,先痛斥汪鋐、郭勋等小人奸险行为及嘴脸,接下来举荐大学士李明,又揭露术士邵元节以法事误国,最后请求罢免奸佞,休养生息,以农民为重,远却迷信。总之,杨名的仕途虽处于明朝“议大礼”的政治漩涡中,面对皇权专制的极端强势,官员普遍谄媚阿谀的残酷环境中,他依然能坚持独立人格、坚守政治节操,力主整治吏治,绝不屈服和同流合污,与其好友杨慎一样,都具有忠贞不阿的价值追求,显得难能可贵。杨名《新辟青云路记》文云“兴利祛弊,劝善赒乏,张纪贞度”,主张除去弊政,救济贫困,确保公平、正义,伸张法纪,掌握好法度。这样的政治措施,在乏善可陈的明中后期政治环境中,是极为合理的。
在哲学思想方面,杨名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尊重自然规律,反对封建迷信,这在封建迷信思想较盛行的明朝中后期是为数不多的清醒人士。嘉定七年遂宁大旱,杨名认为“旱沴亦天行之常”,主张把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视为正常的自然现象,反对“天人感应”的神秘化;其文《劝农亭记》提倡“莫习魔教,莫信邪师”,劝诫民众应区别对待正常的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
杨名退居家乡后,多与僧人交好,对佛理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受禅宗影响较深。其文《广德寺碑阴记》先云“夫佛氏之教,自汉中叶始,传于华夏,岁月既久,枝叶渐繁。至达摩者出,不立文字,直指本根,流及六祖,法门乃盛”,精要回顾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承;接着云“后来学者,梏于谈说,迁于货利,疑惧于轮回绝灭之苦,多方径造,以求超度,而正教就弊,德之广者盖寡矣”,批评人们对佛理的追求过于望文生义;再云“夫德之云者,不由天降,不由地出,自吾心生也,佛所谓本来面目是矣”,重点从佛理内涵角度对“广德”进行诠释,再逐层递进梳理了佛理的内涵,又有别于通常的《广德寺记》叙“山川风景之奇,与创继因革之详”,可谓独出心裁。其文《增修广德寺记》先简述了增修广德寺的背景,接下来云“其教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究厥大旨,应无所住,以觉为义,因心而成”准确地概括了佛教的本质,接下来云“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到,不能见如来”批评了修习佛教的不当方式在于执着于外在的“色”和“声音”,并指出“凡有所象,皆是虚妄,盖住于相而行布施,非最上第一义也”,强调不应执着于外相,可贵的是,文中又肯定佛教“阴助教化,总持人天,生成之外,别有陶冶,刑政不及”的社会功效有助于教化,并认为有比刑法更有效的陶冶作用,总之,杨名把佛教的价值与社会教化结合起来,较明智地认识到佛教信仰的积极意义。
杨名《劝农亭记》文云“农为国之根本,勤为农之第一义”,旗帜鲜明地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认为搞好农业的首要条件在于“勤”,于是“我劝尔民,宁苦勿逸”,体现了对传统中国社会属性的精准认识,以及对传统农业客观生产条件的深刻认识。接下来曰“勤于耕畲,土熟如酥;勤于耘耔,草根尽死;勤修沟塍,蓄水必盈;勤于粪壤,苗稼倍长”,较系统的指出勤于翻土、培土、兴修水利、施肥对农业的重要意义。然后又详细指出危害农业发展的十件事,就普通百姓而言,“耽酒”“赌钱”“喜争”“健讼”“好闲”等五种陋习、恶习不可取,否则“困穷所不免”;就朝廷而言,“不时之科敛”“无故之追扰”“夏税秋粮已纳重催”“盗贼之殃未除”“豪猾之侵未戢”等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苛捐杂税、社会治安、豪强问题若不解决,“鸡犬不灵……民愁以叹所不免也”,针砭时弊,既全面、又深刻,更可贵的是,其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和目标始终是底层的民众,注重以人为本,这就是对封建士大夫身份的超越。《劝农亭记》又云“春宜深耕,夏宜数耘;禾稻成熟,宜早收敛……此便是用天之道”“高田宜早,低田宜晚,燥处宜麦,湿处宜禾……此便是因地之利”,体现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反映了杨名对农业生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随后,又进一步以“孝”为核心,劝导人们须“谨身节用”,“谨身”即“念我此身,父母所生,宜自爱惜”,具体则“莫作罪过,莫犯刑责,得忍且仁忍,莫要斗殴……莫生词讼;入孝出弟,上和下睦”。“节用”即爱惜财物,规劝“不须贪味……不须奢华;莫喜饮酒……莫喜赌钱……莫习魔教,莫信邪师;莫贪浪游,莫看百戏”,其思想虽有一定的消极保守性,但在提升个人修养,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方面确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总而言之,杨名很看重农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并与社会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2.前往中原内地的道路:从都兰出发,东行至伏俟城,再沿着青海湖南北两岸东行,东向通至湟水流域的西南、乐都、兰州和河州,并经上述地区前往长安和洛阳。
对于遂宁的教学办学历史,宋朝政治家杨辅云“唐贞元初,刺史乔琳立学官,礼儒士,而得张九宗。后三十年,九宗守乡郡,复立废学”(《迁学记》,康熙二十九年本《遂宁县志》);明朝著名政治家杨廷和指出“学宫之设,亦自唐以来有之”(《又重修学宫记》);明朝进士陈讲指出遂宁作为“文献名区,风教重地”“建学饬教,其来已久”(《增修学宫记》),可见,遂宁办学重教由来已久。杨名对教育办学也相当重视,对遂宁的教育办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杨名认为“风俗之庞漓,又在正学之明晦”把教育提升到引导风俗好坏的高度,这与宋杨辅、元冯元、明王廷恕等遂宁前辈是一脉相承的,比之于一般的“考取功名”更具有社会价值。其次,重视办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据康熙二十九年本《遂宁县志》记载,为确保办学有必要的经费收入,遂宁有两处学店,一处在“城中石牌坊下,房十间,杨方洲太史置,以置贫士”,据民国本《遂宁县志》载,虽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其房基今仍存”。此外,杨名晚年办方洲书屋讲学,民国本《遂宁县志》有失名《蟠龙山方洲书屋记》记录此事,可见,为了遂宁办学与教育的发展,杨名做了实实在在的投入。在《新辟青云路记》文中,杨名的教育思想体现得较为集中,“维学基枕江揖山,右迩民居,非惟视听杂乱。自南濠至郭逾一里许,门户鳞比,无径樵牧。乃樵牧者必假道学宫,学宫宁有兵卒防御,易被侵毁”,从办学需要安静、安全的角度解释了修路的必要性,体现重视办学环境氛围的思想。“政欲倡明古道,宣扬懿典……口所讲习,非六经之言弗彰;身所践履,非五伦之实弗取。”在教学内容上,主张以儒家的“六经”“五伦”为根本研习对象。“拳拳相勉,必先以道德,升沉荣辱,以不置齿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先决目标,反对功利化,即追求个人功名利禄,失名《蟠龙山方洲书屋记》文云“经济调停之略,则固知其素欲了”肯定了杨名办学以经世济民为理想。总之,杨名的教育思想中注重以德为中心,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这在明中后期讲求八股取士、日趋功名利绿化的教育办学中算是一股清流。
总之,杨名作为明朝中后期遂宁历史上较重要的文人,其在政治、哲学、宗教、教育、农业等方面有广泛的涉猎,其诸多思想体现出较积极的进步意义,对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知道了这个,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老道他八成一早就注意到你的这批货值钱,又看你对城里人戒心太重,自己不方便下手,索性装作和你合伙。可能那伙闹市的混混都是老道授意来搅生意的。总之或早或晚,老道一定会和你接触,请你入瓮。至于那个胖客人,八成就是老道原本的手下装扮的。你和老道看似是在演戏骗人,其实你自己才是观众,真正上演的是老道和那个胖子的双簧戏。”叶总就像在客串财经节目的评论员评点股市起伏背后的黑幕一样,捅破了最后的西洋镜。
而宴姝第一次知道博物馆学是在高二那年暑假,她参加了北大组织的考古夏令营。在夏令营的一场讲座上,北大的教授向这群喜欢历史、喜欢文物的营员们介绍了这门学科,从此博物馆学就成了宴姝心仪的专业。
作者简介: 李建强(1978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