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遗忘_文化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遗忘_文化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传统论文,体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罗·安德鲁设计了国家大剧院,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了“鸟巢”——国家体育馆,库哈斯设计了央视新大楼,世界顶级的建筑大师给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今楼不厌其高,不厌其奇,不厌其异。一切都以现代化为追求目标,一切皆为全球化象征。

身着国际知名品牌的运动服装的人们,在现代化的运动场馆跑步、打球。学校的体育课上,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进行着各种竞技活动。各类运动会中备受观众喜爱的比赛项目,大都是以充满悬念的更快、更高、更强的项目。如果不看肤色、相貌,人们一时难以判断是否身处异国他乡。

体育运动是先于经济全球化而成为人类沟通的主要文化手段之一,因为人类对生命健康的追求是共同的,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相同或各异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身体活动,殊途同归,虽然活动方式会有不同,但是都离不开“通约性”的肢体运动,因此时至今日体育的全球化趋势更加全面、深刻。人类的记忆总是跟随潮流,喜欢时尚。社会、文化现象的存在是以结构和功能为依据的,无论何种建筑、体育活动,其功能的统一性必然影响着结构的同一性。然而,构成全球化的文化基础结构和源泉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民族传统体育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因素制约,人们生存环境导致文化产生相对化趋势,使文化出现自身疆域。有学者这样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此言甚为精辟。我们可以从中国人价值取向中体悟到传统文化对国人的深刻影响,通过人际关系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宗法制文化巨大的惯性。如果说这些东西都很缥缈,那么,我们可以从建筑上清晰地看到中国建筑的中庸、平和,从中国的民族体育项目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内外兼修的品格。

记忆是人类乃至生物界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类的记忆是高于其他生物的一种智能,这种智能在不断积累过程中创造了文化,推进了文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传统文化记忆,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传承。我们有理由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文化的记忆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在特殊环境中塑造出来的文化,传统文化给民族传统体育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其他民族体育,成为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构成特色鲜明的东方体育文化形态。

体育文化形态是在具体历史演进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历史过程,在具体表现方法上,总是还原为一定的民族文化形态。任何时代的体育总是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态具体地存在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之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存在方式。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所创造出的千姿百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带有较强的民族传统和特色。不体现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没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无根基的。① 内涵民族传统和特色记忆编码体系能使人们确认某一民族文化,正如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编码,篮球是美国、足球为巴西、柔道是日本的记忆载体等等,这些记忆编码体系可以使人们深入地掌握民族文化的本质,逐渐达到民族的、民族精神的认同。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

现代化建筑充斥中国大地,使中国特色城市景观失色,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失忆,那么全民皆习竞技体育,则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不仅是一个对民族历史的认识,更是一个民族、个体对自身身份确认的象征形式。可是,十分遗憾的是现今有部分人不仅失去了民族文化记忆,更主要的是失去了民族的身份。由于体育现象较少外延色彩,人们不易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在人们生活方式中的淡出、远离会对国家和民族产生什么样的危害,从而导致人们失去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记忆,使中国体育处于一种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状态。如果说失忆有些言过其实,那么至少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记忆在被逐渐淡忘,仅存的记忆局限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远地区。

体育界目前有一些格外遵循“国际惯例”、力求体育“全球化”的人群。在这些人群的努力下,民族传统体育的部分内容已经部分或全部失去了其原本的特质,披挂着与现代体育接轨后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躯壳,奋力地寻找着自己的时空定位。这种已经失去记忆和身份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中难觅立足之地。“武术现代化的异化”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戴国斌认为武术现代化的异化是指在现代化语境中,现代武术消退了它原本民族的特质,是武术的现代发展异化,西方体育价值的“反客为主”和“价值偷换”。现代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外显、客观、快效等价值取向面前变得不知所措、迷失自我。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忆的原因

(一)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大规模传入

随着近代中国门户的开放,西方文化不断大规模地来到中国,落户华夏大地。明清进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人数众多,据统计,至1773年,仅在华的耶稣会士就有481位,其中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约为400人左右。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主要在天文学和修历、数学、物理学与机械工程、地理学与地理测绘技术、医药学、火器理论和火炮制造、哲学与逻辑、建筑、绘画等等方面。据专家研究,19世纪以前,1287年奉伊尔汗(波斯王)之命出使欧洲的畏兀尔(维吾尔)景教徒巴琐马、1707年随耶稣会士艾约瑟去罗马教廷的樊守义、1782年左右被外船救起因而遍历“海中诸国”的谢清高等3个中国人由于偶尔的机会到过欧洲,且留下可信的纪录。② 这一切开创了近代中西文化大规模的交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交流更多是西方文化的传入。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体育也随之涌入。首先是在教会学校、军队中普遍开展的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并逐渐拓展至社会其他层面,同时西方体育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体育领域在这个时期的交流基本上是一种单向传播,并保持该趋势。1900年国家奥委会的数量仅有8个,1950年增加到80个,2000年猛增到199个,可见奥林匹克传播的速度之快和幅度之广。这种倾向大有蔓延之势,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奥林匹克文化帝国”的格局。③

(二)民族传统体育隐性竞技

在强势文化的大背景下,竞争、竞技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语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国内普及和走向世界似乎步履越加维艰,原因之一就是世人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缺乏体育的特质,即缺乏竞技成分。

其实,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体育项目本身具备着竞技,蕴含着竞争,只不过是与现代西方的竞技和竞争形式不同而已。为什么要统一形式,文化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这样才能异彩纷呈。竞争是人类的本能,任何民族的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特点的竞争成分,东方的体育是隐形的、含蓄的竞争,东方人的竞争是与自然、与生命的有序的较量,绝非一朝一夕之能事。西方的体育则表现为赤裸的竞技,是在主客两分条件下对人体机能的无序挑战,大多会立竿见影,它们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熊斗寅先生认为:“试问离开了竞技,所谓体育的真义又在哪里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具备的特殊竞技决定了它的生存价值、生存能量和生存形态。熊斗寅先生接着说:“何况在我们广大人民的体育生活中还保留了大量的民族体育形式,参加人数绝不亚于现代西方体育形式,有谁能否认那些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太极拳等等不是体育呢?”④ 不能充分了解事物的历史,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看不到希望,就认为没有记忆的必要,就可以轻易地淡忘、遗忘本土民族文化,是十分不利于将人类共同的财富继承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同时,对问题的研究一定要有一定的立场,绝不能将一切衡量标准定位于强势文化基础上。

(三)国人的崇洋媚外心态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现状的另一个原因是国人普遍存在崇洋媚外的心态。当然,中华民族文化从来就不排斥外来文化,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交融史,中华民族本身拥有强大的文化能量,能够对外来文化进行“涵化”。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的流动有其自主性,非人力可以控制。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的流通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打破了文化疆域封闭。异质文化间的接触、碰撞会增加本土文化的韧度和张力。不过,国人在强大的物质等感性文化冲击和包围下,轻易地受到了这些感性文化的影响,看到的是这些内容的新异,感到这些内容的便利,体会到这些内容的舒适,从而产生极强的亲和关系。对于西方竞技体育,人们看到了它给人们带来的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着人们对利益的追逐,诱导着人们个性的张扬。或许是由于人们对新异刺激的感受存在低“阈值”特性,大凡新异的东西都会很快吸引人们的眼球。或许是人们需要一种新异的内容调节习以为常的、平凡的体育生活,人们愿意接受新异的文化。

民族文化中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智慧、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文化自主性不会被一时的强势文化所永久征服。“还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充分证明它的‘普世性’,文化的‘有限性’决定了文化在空间中的有序分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任何一种文化都适应着它特殊的历史、地理等环境,‘文化边疆’也就成了客观存在。与主张弱肉强食的‘进化论’相悖,文化并无强弱大小之分,所有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充满生机的文化版图。”⑤ 在媚外之余,我们决不能认为本土文化的优秀内容多,就可以满不在乎地“丢”,可以轻易地淡忘。一味的媚外将会是邯郸学步的结局。

(四)民族文化的自卑

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失忆现状的第四个原因是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在物质文化强烈的冲击下,人们更多地看到物化的文化,这些物化的文化可以直接地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使人们的生活向着发展和享受的阶段迈进,不断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这些具有优势的物化的文化更多来自于西方文化。相比之下,国人的民族文化自卑心态油然而生。

就体育领域而言,西方的竞技体育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体育文化形态具备入门容易、娱乐性强、层次分明、群体参与、体系完整等特点。而国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起来难度大,不到一定程度和境界难以领悟其中的愉悦,这些项目更以个体形式出现,不宜群体习练和对抗,较少直接的竞争刺激。就战争、搏击的技术性总结的项目武术、散打与拳击、跆拳道相比,国人习练人数呈现极大的反差,其中一种基本原因就是武术和散打的技术含量过高,掌握和提高的周期过长,文化底蕴深奥,不易被人认识和理解,在生活工作节奏快捷的城市人群中,已经没有了这份闲暇悠闲地享受之。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允许他们持之以恒地尚武、习武。这种高技术含量、高鉴赏能力的项目导致人们普遍望而生畏,出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自卑。

产生自卑的症结主要在于国人的价值观体系不完整,缺少了支配人们行为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人们的行为容易出现迷茫,无法分辨事务,对文化的认同产生偏颇。也许这是一个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必然经历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文化交流结构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鉴别能力的提高,这种局面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是,我们现在必须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充分发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势成分,提高、充实与异质文化交流的“交换品”的品位和质量。同时,牢牢记住民族身份,将使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的本土民族文化为全人类服务。南怀瑾先生就将儒家思想形象地比喻为国人的“粮食店”,如果我们将自己已经习惯了“饮食结构”加以改变,关闭“粮食店”,将会产生制约自身发展的强大阻碍。这个“粮食店”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备受西方文化青睐,大有“墙外开花墙内香”之势,比如太极拳盛行于海外,日本的太极拳运动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国内就是一例。此刻国人反观武术发展现状,无不痛心疾首。这充分说明,国人对同质同构的文化依然存在着强烈的依恋情结,这是大力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动力。

上述各种制约因素归结为一点,正如乔纳森·弗里德曼认为的是一个文明周期的结束。在此过程中,异化趋势强烈地影响着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异质文化替代或部分替代原有文化的过程,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文明周期转型。⑥ 新的文明周期是一个融合多元文化基础上的文明周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分,是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治疗社会失序、人性失序的强有力的人本主义核心力量之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新文明周期中的对人身、心协调发展和塑造的核心力量之一。

注释:

①周爱光,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体育与科学》,2004.4

②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③陈青:《奥林匹克文化帝国》,《体育文化导刊》,2004.5

④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兼与韩丹等同志商榷》,《体育与科学》,2004.2

⑤祝勇:《文化主权与文化自信》,《书屋》,2004.11

⑥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

标签:;  ;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遗忘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