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_沈健冰

(白城市建设医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关键词】 小儿厌食症;辨证治疗;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344-02

小儿厌食症是中医儿科常见疾病,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脾胃素虚等原因引起,以3~6岁城市儿童较为常见。患儿可出现便血、便秘、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病症,影响其健康成长。该病症有虚实之分,中医辨证治疗时,实证以消异为重点,虚证应注重调养,并进行辨证加减。作者以我院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在0~10岁之间,中位年龄5岁;从病程看,1年以下者51例,1年及以上者59例。

患儿的主症为2月以上厌食,次症为大便不调、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发枯不泽、多汗。患儿均出现夜不能寐和易出汗,但程度各不相同;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均有喜好零食杂物和偏食,进食不定时定量,形体偏瘦、面色少华,食欲不振持续较长,为合并其他疾病。

1.2 中医辨证治疗

临床实践中,笔者辨证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治疗。

⑴胃阴不足型:患儿脉象沉细、指纹紫、苔少或花剥或无舌苔、舌红少津、烦躁少寐、口干食少饮多、大便干结,面色萎黄、纳谷呆钝,皮肤干燥。

自拟方药组成:甘草、白芍、乌梅、石斛、芦根、荷叶、北沙参、山药、玉竹等。

辨证加减:脾气薄弱者可加扁豆、山药;口渴者可加天花粉、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阴虚内热者加知母、丹皮;夜寐不宁者加莲子心、酸枣仁。

⑵脾胃气虚型:患儿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精神不振,不思进食。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偏胖,指纹淡,脉缓无力。

自拟方药组成:甘草、陈皮、茯苓、白术、人参等。

⑶脾失健运型:患儿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不知味,甚至拒食。强行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舌质淡红,舌苔白不厚或薄腻或微黄,指纹淡。

自拟方药组成:一份炙甘草,藿香、橘皮、苍术、厚朴、半夏曲均两份。

将上述中药共研细末,1~3岁患儿每次2g,4~6岁患儿每次3g,7岁及以上患儿每次4g,每日3次。

2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分为3个等级,各等级的判定标准为:

治愈是指经过治疗后患儿自觉症状消失,食欲和食量明显增加,大便成形,1次/d,1月内体重增加在2kg以上。

好转是指经过治疗后患儿自觉症状消失,食欲和食量明显增加,大便成形,1~2次/d,1月内体重增加在2kg以下。

无效是指经过治疗后患儿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食欲和食量无明显增加。

1.4 统计方法

疗效判定结果以绝对数表示各等级的数量,并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观察总例数×100%。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三种辨证类型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所得治疗结果为:痊愈88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8%。各种类型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小儿厌食症辨证治疗效果

秩和检验表明,三种类型小儿厌食症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厌食症指以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在小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常不足,肝常不足,容易出现肝旺犯胃,犯脾,形成肝旺脾虚,胃阴不足之厌食症,厌食患儿不思纳谷,食而无味,其病机主要在胃虚气馁,纳运困顿。

小儿厌食症也称为“不嗜食”“纳呆”,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该古籍中记载“时气之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客于肌肤,与气血相搏,故头痛壮热。热歇之后,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内余热未尽,气满,故不嗜食也。”说明小儿厌食古而有之,或因喂养不当,或因他病伤脾,或因先天不足,或因情志失调,古人辩证治法多种多样。

治疗时应注重健脾,并以正确喂养方法,避免小儿养成偏食、饮冷甜食等习惯,做到饮食有度。一旦发现小儿有厌食症状,在遵守“胃以喜为补”治疗原则的同时,应诱导小儿开胃,并配合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注意呵护小儿,不可训斥打骂。母乳喂养4个月的小儿应注重添加辅食,如出现厌食症状,应认真分析寻找厌食原因,及时给与针对性治疗,防止小儿因厌食而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影响正常生长与发育。

作者根据厌食症患儿的不同情况,辨证分为胃阴不足、脾胃气虚以及脾失健运三种类型进行不同的辨证治疗。

胃阴不足型自拟方药中,玉竹、石斛、沙参具有滋脾养胃之功效,甘草、白芍、乌梅酸甘化阴;应适当添加香橼皮、麦芽和谷芽,香橼皮具有理气助运之功效,麦芽、谷芽可和中开胃且不至于消削。脾气薄弱者加扁豆、山药可达补益气阴之目的,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可起生津止渴之作用;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可发挥滋润肠道之功效。中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

脾胃气虚型自拟方药中,陈皮的作用在于醒脾助运、行气化滞,常用于治疗由脾虚气滞引起的小儿消化不良。该方药能促进胃肠运动,增强免疫功能。中成药可选用启脾丸、小儿健脾丸。

脾失健运型自拟方药中,藿香有助脾开胃止呕之效,半夏利痰,甘草调中,陈皮用于消痰下气。中成药可选用曲麦枳术丸或香砂枳术丸。

作者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辨证分为胃阴不足型、脾胃气虚型和脾失健运型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痊愈88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8%,且三种类型小儿厌食症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为可靠。可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要想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应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时,辨证类型并不一致。为提高该病治疗效果,应制定统一的分型标准,并针对不同的类型加强研究病给予明确的治疗药方,研制出易被小儿接受的中医辨证治疗方剂。

应重视开展小儿厌食症的预防工作。要注意营养结构,保证小儿进行合理膳食,并配合相关药方进行治疗。饮食以“吃饱而不过饱”为原则,定时进食,每天三餐饭,中间加两次点心和水果较为适宜;少吃燥热、肥厚和生冷食物,以免增加胃肠负担,影响食欲;要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一时过饱可吃适量助消化药或节食1~2顿,等胃肠畅通后再恢复正常用膳。“饥饿疗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睡眠充足,饭前饭后不做剧烈活动。孩子突然改变环境和生话习惯时,家长应帮助其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话习惯。应加强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并注重小儿的心理辅导,为提高小儿厌食症治疗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膑.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4):109-110.

[2]方斌豪,施文忠.肠胃康颗粒与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疗效对比[J].中药材,2015,38(3):640-642.

[3]韩大江.中医治疗小儿厌食6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1,3(8):79.

[4]易丽,崔建军.126例小儿厌食患者的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231.

论文作者:沈健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  ;  ;  ;  ;  ;  ;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_沈健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