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会的困境_企业工会论文

德国工会的困境_企业工会论文

德国工会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困境论文,工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096(2004)03-0054-04

德国工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业绩,至今在德国社会中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以会员众多、组织严谨、活动频繁且卓有成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独领风骚。然 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在各自国家相继发动新保守主 义革命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美国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浪潮以来,“德国模式”在 各个方面都遭到冲击,并步步“退却”,“德国模式”的重要支柱——工会也未能幸免 。工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和压力,在诸多方面陷入了困境,至今尚未走出低谷,本 文试从德国工会陷入困境的表现、原因及其前景论述之。

一、德国工会困境的表现

1.工会数目、会员人数下降

德国工会的数目之众、会员之多在西方国家中名列前茅,其就业人口入会的比率达到 了42%[1](P102)这个比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高之一。德国工会的这种规模足以反映出 工会在德国社会的份量,它产生的近乎一呼百应的优势在以往与雇主联合会的谈判中尽 显出来,在有关劳动条件的改善、工资的增长、福利待遇的提高等方面的谈判中屡屡获 胜。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德国工会的数目,尤其是会员人数开始 出现下降趋势。不断减少的会员人数对于德国工会来讲是伤其筋骨性的打击,也是其诸 多困难境遇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法国著名学者阿尔贝认为,劳资共决制是德国模式 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与目前加入工会人数的锐减的普遍危机是根本不相容的。右翼新自 由主义者也认为,工会所能动员的那部分数量日益减少,工会的政策只能依据传统的、 数量日益减少的工业工人核心集团的利益,并不符合“未来工业”中“现代雇员和职员 的要求。”[2](P85)

2.工会的谈判对手——雇主联合会会员日益减少

雇主联合会代表参加联合会的雇主的利益,在德国,大约有90%以上的雇主参加联合会 ,全国约有几百个雇主联合会。[3](P144)然而,近年来,脱离雇主联合会的雇主人数 越来越多。按常理讲,对手力量的削弱有益于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德国劳资关系的谈 判上,工会与雇主联合会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没有了谈判对象,自身再强大也无法完 成任何一项谈判,因此,雇主联合会的削弱乃至消失就意味着工会的削弱和消失。由于 雇主的大批脱离,工会与雇主谈判达成的协议能够约束公司的范围从原来的53%下降到4 9%。两德统一后情况更糟,在东德,协议只能约束26%的公司和44%的雇员。[4](P206)

3.谈判质量每况愈下

谈判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谈判的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序,对方在谈判中的让步程度亦能体 现出谈判质量的高低。高质量的谈判成果往往表现为以较低的让步成本获取较大的价值 回报。在以往的德国劳资双方谈判中,工会与雇主之间可谓是相互妥协,互有让步,但 总的来讲,雇主一方让步的时候较多,德国工会谈判的质量在西方国家中是属于上乘的 。

由于近年来德国经济不景气,在劳资谈判中,雇主一方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绝不 让步的,频频作出让步的倒是工会一方。如,在2002年的银行业薪资谈判中,经过几个 轮回的艰苦谈判,雇主一方始终坚持认为,如果工资增长过快,有可能增大通货膨胀的 压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滞胀局面。谈判最终破裂,工会的加薪目的未 能实现。又如,最近,工会为减少工时的罢工谈判,最终还是由于雇主一方始终不肯让 步而告失败,雇主继续维持每周35—38小时的工作时间,有的雇主甚至实施每周40小时 的工作时间制度,这与工会提出的每周32小时的目标差距甚远。情况更糟的是,行业工 会之间的互不配合也削弱了谈判的质量。如,德国五金工业工会坚决拒绝雇主提出的关 于劳动时间灵活安排的方案,而德国职员工会和铁路工会则表示欢迎,甚至与雇主一方 就劳动时间灵活化达成了协议。[5](P227)

4.工会与社会民主党、企业工厂委员会的传统关系僵化

德国工会的特殊性还在于它的中立性,它独立于任何党派、社团之外。自成立以来, 它独立开展运动,不受任何执政党或反对党支配和影响。虽是如此,人们习惯于将其与 社会民主党联系在一起,因为工会运动的宗旨、目标、纲领与社会民主党的“公正、团 结、互助”的价值观有许多相近或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往往将工会看作是社会民主党 的近亲,或是“左派大家庭的兄弟”。无论社会民主党在野时还是上台执政时,工会与 社会民主党的配合基本上是默契的,即使存在一些矛盾,也是一些双方可协调的非原则 性的矛盾。但是,近年来,工会与社会民主党即使通过协调达成共识也变得非常困难了 。例如,施罗德政府考虑到德国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打算从国外引进一批电脑软件方 面的人才,引起了工会的不满。工会认为,这种引进会挤掉国内一些技术人才的饭碗, 进一步加重失业形势。尽管工会反对,施罗德政府还是在该年年底讨论了从国外引进两 万名外国电脑专家的事情。

企业工厂委员会的不合作则更让工会不悦。企业工厂委员会制度也是“德国模式”的 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行“共同决策制度”的具体体现。企业职工委员会和工会被誉为“ 共决制”的左膀右臂,二者在过去的配合相当默契,犹如一家。可如今的企业职工委员 会和工会之间的摩擦不断,尤其是在劳动时间的安排、奖金的发放等方面,双方相持不 下。企业职工委员会利用法律规定的有关劳动时间、劳动保障等权利,不顾工会反对, 与雇主方面达成协议,而雇主方面恰恰利用这一点有意无意地撇开工会与企业职工委员 会达成“集体协议”之外的一致,这就是德国学者斯特瑞克所称的“野猫合作”。[6]( P205)这种合作达成的协议被工会认为是非法协议,但受到雇主方面的欢迎,这种合作 很大程度破坏了工会与雇主方面达成集体协议的既定秩序,也就削弱了工会在谈判中的 力量。工会与工厂委员会的这种矛盾使得双方的认同感大为降低。

5.工会遭遇各方猛烈的批评

德国工会还遭遇来自各方批评与迫压的窘境。对于工会的作用,它不再像德国“经济 奇迹”年代那样迎来诸如“协调劳资关系的最佳途径”、“社会和谐与公正的稳定剂” 、“雇员利益的守护神”等赞誉,代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攻击。其中,来自新自由主 义方面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们认为,“作为社会组织的工会在今天已经变得毫无前途, 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恐龙’,今天对于国家经济现代化、反对失业的斗争,工会已 束手无策,工会的政策只会使现有问题更加激化。”[7](P85)

最令工会组织领导者感到尴尬的是,这种指责还来自于自己的会员一方。会员们抱怨 ,工会每况愈下的组织实力和谈判质量非但未能给自己带来预期的利益,反而让雇主乘 机提出苛刻要求从而给自己带来利益上的损失。因此,一些工会的精英分子—“一代人 中最聪明,受过最好教育、最具活力的一些成员”[8](P210)失去对工会的兴趣,一般 的会员也对工会未来缺乏信心,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于德国工会。

二、工会面临困境的原因

对于引起上文所列举的德国工会目前所处的困境或危机的原因,西方学者中的右翼激 进派和中左派人士都作出了种种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较少带有争论的派别属性,因而 能够达成共识,它们是如下的一些原因:

1.世界范围内的“美国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人们认为,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美国化”,这 种“美国化”就是“右翼新自由主义”的扩大化,其主要表现是里根·撒切尔主义。它 以经济、金融为工具,横扫欧洲大陆,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无论是西欧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还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无一能幸免地遭其袭击。在西欧, 一向被誉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完美典范”的“德国模式”在这种“美国化”浪潮的冲击 下,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都被侵蚀,“德国模式”摇摇晃晃,几欲崩溃。

这种“美国化”浪潮对于德国工会是正面冲击的,工会是里根·撒切尔主义攻击的三 大目标之一,即工会、福利国家制度、国家控制制度。这种浪潮以“私有化、自由化、 国家控制的淡化”为特点,在社会上推行“丛林法则”,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反对它所认为的诸如工会、福利国家制度等一切有碍于自由竞争充分发挥的因素。这种 浪潮很快波及到法国、瑞典、日本等国,德国也未能幸免,世界似乎进入一个“非工会 化”的时代,德国学者约翰·厄里将此称为“非组织化的资本主义时代”。德国雇主乐 意接受这种“美国式”的资本主义,长期以来积聚在心里对“共决制”的不满和牢骚借 着这股“美国化”的浪潮爆发出来,他们抱怨工会是浪费时间的民主、增加成本的民主 ,有的甚至借用右翼新自由主义的话语“德国工人的权力已经成为德国经济表现不佳的 一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原因。”[9](P83)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他们也将羡慕英、 美同行的心情尽情流露,他们渴望外国同行的低成本、宽自由的企业制度,随着国际竞 争的加剧,德国产品面临的价格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雇主干脆移资国外以逃避这种“倾 向雇员利益”的“成本过高”的“共决制度”。

2.世界范围内的集体主义情感的减弱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淡化

如果说,这股“美国化”浪潮挥舞着金融大棒肆虐世界经济领域的话,那么这股浪潮 在社会文化领域则显得更为汹涌,即个人主义泛滥成灾。个人主义是右翼新自由主义价 值观的理论基石,被称为实现其“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三大目标的“秘密武器 ”。个人主义的对立面是集体主义或社团主义,因此,这股“美国化”浪潮直击德国模 式的根基——社团主义(集体主义)。工会是社团主义的组织载体,换句话说,社团主义 是工会的灵魂。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关于企业是一种有机组织和社团观念是企业基石 的观念与正在占上风的利己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10](P182)阿尔贝尔认为,在眼下 的德国,社团主义甚至被描绘成一个肮脏的字眼,个人主义成了时髦的词汇,注重个体 发展,追求眼前享受成为时尚,投资股票市场,梦想“美国式”一夜暴富的人越来越多 。

除了集体主义情感的削弱使得工会的基础遭到动摇之外,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70年代 开始的政治意识形态淡化浪潮对工会的冲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资本主义历史上, 无论是奉行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是呈要么极端自由、要么倾向 保守的钟摆式的左右变动,无论哪一个政党上台,都是采取这一或左或右的手法。人们 开始对这种极端型的政治模式感到厌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情绪愈演愈烈 ,西方各国政府的换届选举的投票率无一例外地呈下降趋势则是最好的说明。这一点在 青年一代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排斥那些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政党组织,有的则走向极 端,玩世不恭地将选票投给极右势力。相反,一些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绿色组织、和平 组织、慈善组织引起了人们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德国绿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成为 执政联盟党之一则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3.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影响

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也是德国工会陷入困境不可或缺的因素。就阶级基础和组织成 员的来源而言,无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还是德国工会,传统上都是以第二产业工人为 主要对象。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形势悄悄地发生了改变。由于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三 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地上升。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传统意 义上的从事第二产业的主力军即“蓝领工人”越来越少,而从事第三产业的所谓“白领 工人”越来越多,这些“白领工人”由于阶级属性不明确被称之为“中间阶层”。德国 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发生了变化,虽然从事诸如五金行业的第二产 业的人数仍占一定比例,但与迅速增长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人数规模相比,显得 日渐微弱,整个德国社会不再是过去那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鲜明二分的天下,而是由 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不同社会群体组成。对于德国工会而言,这一变化非同小可,因为这 涉及到它的生存基础,会员人数不断减少的工会自然失去了以往的规模优势和相应的权 威性,它在德国社会的声音也随之降低,在与雇主的谈判斗争中屡屡让步和败北便是自 然的结果。

即使在现有的工会会员中,由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个人资产不断增多,本身的阶级 阶层的定位问题也产生“游离现象”,他们既有继续受资产阶级剥削的一面,也有自己 拥有资本、股票等资产受益的一面。因此,过去那种纯粹以无产阶级身份一致反抗资本 家的热情显著地淡化了。这表现在近年来的劳资谈判中,工会常常出现“妥协”分子与 “强硬分子”的不一致,这种内部的不团结无疑将谈判的果实多送几份给了资本家。约 翰·厄里也由此断言,“在阶级结构复杂的地域,社会和政治的变化表明,基本上不存 在一个团结一致的、能够与国家和资本家进行议价的‘工人阶级’。”[11](P307)

三、德国工会的前景展望

德国工会以广泛渗透到德国社会各个领域使得德国模式得以区别与美国模式,因此, 展望德国工会的前景需要在展望德国模式前景的大前提下进行。目前,德国模式虽然遭 到了来自新自由主义的穷追猛打,似乎已经走到尽头,但是,以戴维·柯茨为代表的中 左派人士却认为,德国模式仍拥有很强的潜力与韧性。事实也的确如此,尽管“美国化 ”的浪潮在世界各地步步紧逼,然而,在这胜利进军的浪潮背后,它的缺点也尽显于众 。英国学者加文·凯利客观地列出它的另一面: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经济的美国与英国, 目前正背负着贸易赤字和巨额债务缓慢地走着下坡路,衰退不仅仅停留在经济上,而且 还影响了整个社会。[12](P56)由此,加文·凯利作出预言:资本主义的模式最终胜者 将是德国资本主义模式。德国模式之所以仍然具有如此魅力,就在于它在实施市场经济 确保经济效率的同时,利用诸如工会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经济决策,实施经济民主从而 降低市场经济的无序性、残酷性,尽可能朝社会公正、和谐的目标迈进,简单说来,德 国模式的生命力在于“经济效率 + 社会公正”。

具体到工会的前景,取决于对工会作用的看法。与新自由主义激进派对工会的批评观 点相反,许多学者认为,德国工会对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无 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工会的这种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抽掉德国工会这一角 色,整个德国模式就会只剩下一个空壳。以哈顿、克罗切、索思卡恩、斯泰克为代表的 “工会的存在是一种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追求劳资关系权利和福利措施的机 构,能够刺激起劳动力市场长期的弹性和总体的生产率效果。”[13](P91)事实上,中 左派人士的分析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德国工会是稳定德国社会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 量,它为工人谋福利,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劳动条件,提高了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 ,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从客观上讲,这种大环境保证了德国资本主 义持续、高效的发展态势,从微观上讲,这是一种双赢机制,虽然雇主抱怨工会的诸多 限制,羡慕外国同行的自由与利润,但也应看到这种抱怨的夸大其辞的一面。表面上看 ,德国雇主的利润回报可能赶不上外国同行那么丰厚,但长远看来,稳定而和谐的劳资 关系所带来的利润并不比外国同行少。因此,雇主们如同工会希望雇主联合会保持稳定 一样,也希望工会继续存在,通过劳资谈判,避免自身无法解决的劳资冲突而带来的更 大的损失。对工会的作用,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一席话也许比较中肯:没有工会富有责任 感的、以全体人民福利为目标的态度,我们国家今天就不可能这么好地屹立在世界上。 没有工会的富有批评的、向前看的合作,我们大家就不可能生活在社会经济、特别是政 治方面普遍的联邦德国之中。[14](P205)

综上所述,德国工会的困境具有时代性特征,因而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德国工会还 将继续在德国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眼前的诸多困难,需要德国工会采取原则性与灵 活性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调整策略,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开放的姿态开展各项工作, 逐渐使工会走出低谷,早日重现昔日风采。

收稿日期:2004-02-16

标签:;  ;  ;  ;  ;  

德国工会的困境_企业工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