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定位及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双版纳论文,旅游业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F592·7
随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规模。来自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旅游理事会的统计和预测表明,旅游业已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
凭借得天独厚、丰富优越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一直把旅游业作为自治州的龙头产业加以扶持,狠抓了游、购、娱、食、住、行六大要素,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西双版纳旅游业在连续多年保持增长的基础上,1997年又取得了优异成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998年,州第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旅游兴州”的发展战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发展旅游业的大气候基本形成,旅游业可望成为西双版纳经济的增长点。尽管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世界政治格局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变幻多端、亚洲金融风波迭起、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的形势下,我们仍不能够掉以轻心。在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时,我们既要看到西双版纳拥有较大的旅游市场和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强劲增长的经济支撑力等优势,但也必须看到近些年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1998年上半年旅游业出现的滑坡现象(据州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至5月旅游人数比1997年同期减少45万人次,下降32%)。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西双版纳旅游业,找准问题所在,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找准方向。笔者认为,当前西双版纳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丰富、多样、专项、灵活的旅游产品。西双版纳旅游产品尚未从初级的单一观光型转向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度假休闲型,项目开发仍局限于看自然风光,观历史胜迹,产品类型显得过于单调和陈旧,参与性、休闲性不足。例如,西双版纳野象谷公园,是个十分诱人的景点,目前已开发了空中缆车、大象表演、观象台、水上秋千等项目,但仍显不足,上不了档次。旅游者除了能走走看看密密层层的原始森林外,很难体验到穿行于原始森林中惊险、探幽的乐趣,游完之后,似乎还缺少什么。再如勐海茶王树景点,旅游者在山路上颠簸半天,攀援823级台阶,看到的只是一棵800多岁的不起眼的茶树,显然,游人不能尽兴。
特色不够浓郁。旅游者到异地旅游,主要感受的是一种与自己居住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品尝风味迥异的饮食,欣赏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等,想要得到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因此,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海内外游客的主要因素。而西双版纳旅游开发中缺乏独特的意识,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仍停留在原始初放阶段,虽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但不够浓厚。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来综合评价西双版纳旅游业,其特色停留在浅表层次。例如,作为最直观的城市建设,较多的高楼大厦冲淡了以传统傣族建设为特征的独特的傣乡风情文化氛围;再如,旅游纪念品,各景点雷同,清一色珠宝玉石,缺乏特色。
旅游的文化含量偏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兴衰的动力,失去了文化,旅游的生命力也将枯竭。西双版纳各少数民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到西双版纳旅游的客人却明显感到这种文化的欠缺,很难体会到各民族人民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在已开发的47处景点以及民族民间文化、工艺、民俗娱乐、宗教等方面,民族文化的内涵,其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使游客产生“西双版纳名不符实”的印象。再如,傣家风味餐,其特点是酸、辣、香,主要以生食、糯食、烧烤为主,传统的餐饮方式是用芭蕉叶盛饭菜,以手当筷子,再配以竹蔑编制的竹桌、竹凳、置于傣家竹楼上。而今这种原汁原味、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基本荡然无存,代之以汉族的饮食氛围和方式。
经营者素质不高。经营者缺乏对现代化旅游产业深刻全面的认识,对旅游业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只把旅游业视为一本万利的“摇钱树”,重经济轻文化,盲目建设,急功近利,造成服务自觉意识差,服务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形象。
投资单一。旅游业投资缺乏强有力的宏观项目指导,投资于宾馆饭店的多,对旅游环境和景点的投入少,造成宾馆饭店一大片,吃不饱、住不满;而旅游环境和景点建设则停留在基础差、低水平、低层次阶段。
管理混乱。政府对旅行社的审批缺乏严格控制,监管力度不够,造成一哄而上(目前各类旅行社达96家),无序竞争客源市场的局面。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论是宏观控制部门还是微观项目投资者,均缺乏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趋势与阶段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从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与阶段来看,旅游业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名胜古迹山水自然景观为主体的“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第二阶段是对世界各国自然与人文景点的移植荟萃与再造的“人造景观型旅游”。而今,随着高科技与知识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正向新阶段迈进,“科技参与型旅游”已在世界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悄然兴起,它打破了以往旅游业狭隘、僵化的模式,形成了融科技、教育、艺术、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旅游类型。从中国旅游业来看,旅游业包容了上述三种形式,使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世界旅游组织发表报告预测,中国旅游将在下世纪迅速发展,并有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纳国。面对世界旅游业发展大趋势,以及我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定位走向问题,即西双版纳旅游业应以什么样的模式、类型为基础,在这个定位基础上又向何种类型发展,这是决定西双版纳旅游业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必须重视和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定位问题。西双版纳必须看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西双版纳旅游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应走“人造景观”的弯路,而应立足于现有旅游资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五片自然保护区,世居的傣、基诺、哈尼等少数民族,千里边境线等),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优势和“民俗”优势以及“边疆”优势,加速改造和完善传统的人文自然景光型旅游产品,老线路和老项目必须新包装,重点发展热带风光旅游与科学考察参与型旅游、民俗参与型旅游与傣乡风情旅游、出境旅游和澜沧江—湄公河水上旅游。
第二,特色问题。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离开特色,旅游业便会失去生机。就西双版纳旅游业来讲,西双版纳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大特色,但要使这一特色真正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必须使现有的旅游景点各自体现出更鲜明的特色和具备更高层次的参与观赏价值,使城市建设、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以“惟我独有”独领风骚。因此,应遵循“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这一原则,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热带雨林特色和边疆特色。
第三,文化内涵问题。“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只有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旅游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西双版纳旅游业应以傣民族文化为主体,辐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牵动整个旅游业的文化大融合,构成“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化荟萃”,使民族文化渗透于旅游的方方面面。例如,可推出“做一天傣家人”的旅游项目。选择环境质量优异、民风淳朴、人际关系和谐、别具特色的傣家村寨为旅游接待地,让旅游者住傣家竹楼,吃傣家风味,睡傣家“帕垫”(即床垫),同傣家人民进行广泛的接触,充分体验傣家诗一般的生活,使旅游者的所见、所闻、所为不局限于表面现象,融入对傣族人民观念的沟通和情感的体验,从而获得对傣家人民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感悟,从民俗民风所蕴藏的传统中汲取智慧。
第四,提高经营者素质问题。没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就没有高水平的旅游。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经营者是否有宽阔的视野和资源(自然、科技、信息、人力与物质资源)的组合能力,即需要经营者有超前的意识和良好的现代经营素质。可采取专项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如旅游涉及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应该是从业人员首先必备的知识,其次是思想道德素质。
第五,投资问题。应加大景点投资力度。实践证明,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所以开发建设和改造一批文化、科技含量充足的惟我独有的高档旅游景点,并形成规模,这无疑应是投资的重点。
第六,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旅游业关联性强,牵涉面广,处在初级阶段的西双版纳旅游业,如果没有政府主导,是很难腾飞的。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宏观管理,唱好旅游这出戏。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加强客源市场调研工作,巩固原有客源市场,开发新客源市场,重视散客研究;三是加大促销力度,引导旅行社突破传统市场营销的观念,展开全员促销,全方位促销,以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谋求市场新的发展;四是强化旅行社的招揽、组团能力,政府下达指标,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考核,限期整改;五是运用政府的强有力行政手段和法规,建设良好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