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类研究的另一种科学--对心理学本质的再认识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人类研究的另一种科学--对心理学本质的再认识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再认论文,学科论文,性质论文,另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自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之后,就一直存在着确立自己的科学身份的问题[1]。这表现在心理学的内部,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专家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分歧与方法学冲突。在外部则更是被称为“软科学”,甚至“非科学”。虽然心理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方法论意义上的重大突破(注: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是心理学跻身科学之林的标志。),几乎成了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人本思潮、现象学、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开始重现人性化、社会化研究,而逐渐贴近于人文、社会科学倾向。其两重性的身份给心理学的学科定性带来了困惑,给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认定与社会作用考察也带来困难。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形态的学科,是否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澄清此问题关系到我们对心理学的认识,也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一、心理学为认识“人”提供了新视角

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认识人(包括自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面。

1.认识“人”是科学的重要任务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与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进程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对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主体——人类进行分析、认识。因此,认识“人”也是科学的任务。

在远古时代,人并不知道“人”是什么,古希腊神话中史芬克斯对过路人所提出的那个关于“人”的谜语是一个旁证。只有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相当程度时,深刻认识“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纵观历史,学者对“人”的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自然主义的本质观。它的理论基点就是从人的自然存在、人的生物本能出发来说明人的本质,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第二,理性主义的本质观。它主张从人的理性和主观精神去寻找人的本质。第三,宗教主义的本质观。它主张用神性代替人性,指出人是上帝或神的影子,是上帝的奴婢,人应该轻视自己[2]。应该说这三种观点仅从某一个角度、部分地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解释,都是片面的、偏颇的,甚至对人和人性有所歪曲,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多种性质的物质实体,具有一切生物所具有的自然性;同时,他又从人的社会活动方面去理解人,从社会对人的关系方面把握人的本质,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了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人是其两种属性的矛盾统一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文科学的兴起,对“人”的认识得以不断深化。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人应是“三体一位”的结合体。所谓的“三体一位”就是指人是自然的物质实体、社会的活动本体、精神的依存主体,而这“三体”的完美结合及发展构成了人这一复杂的立体一位性。其所指的自然物质实体、社会活动主体与马克思所谈的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是一致的。提出人是精神、意识的主体,是因为人的这种内在的精神世界并非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一部分,而是对其所产生映象的意识,它是独立于二者之间的另一世界。这“三体”中的任何“一体”发展的缺失都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自然性是人性的本源,是人类生存的动力;社会性是个人生活必须依存的环境与关系属性,是人性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人的精神性是人性的升华,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2.心理学深化了对“人”的研究

人类要求认识自己,并对自身的认识与认识成果的表达有着不同的途径与方式。神话、宗教、艺术、科学与哲学既是人类认识世界,也是认识自己的不同形式,它们共同规定着人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神话是人的愿望和心灵的表现,它是原始人对现实的认识、世界观,是人类面对大自然无能为力时希望克服自己的渺小、获得力量的一种期望表现[3]。宗教是人在认识自己过程中乞求一种超自然、超人的力量作为人类现实力量的补充的表现,是人类认识自己过程中一种受时代知识限制的表现(注: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而哲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用其特殊的视角与思维来认识和表达人类自己,体现了人类对认识自己的强烈要求,并把对人的认识梳理成一种观念的知识形态影响着人类的认识等。

虽然在心理学产生之前,有关知识、学科在对人的认识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表达,但当以“人”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学出现之后,对“人”的认识才得到了全面的深化,使对“人”的探索与研究从笼统的原始思维、原始意识陈述与摹写,而深入到对人的主体精神的探索。

人类在对自己认识的探索过程之中,其认识过程是表现出层次性的。首先是对人类的生理构造、物质活动的科学研究(如医学、生理学、神经学)。形成人类社会之后,人们又通过对社会文化研究、社会关系研究、组织行为研究,认识到人的社会性。但真正对“人”的认识达到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出现。人的意图、动机、目的等内在精神活动,是传统的自然科学无法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研究,特别是对人类大脑、思维、记忆,种族的文化,个体的意识、动机、需要等的研究,使人类更加明显地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的本质得以更深刻地被揭示,也使获得人的知识的最终目的和获得事物与动物的知识的目的不同。“认识人”,“预测人”,“控制人”,“提升人”是心理学深化认识人的重要表现。

二、心理学是“人学”领域中的特殊知识

谈人学,必涉及到科学。当前人们习惯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看作性质不同的三大科学类别。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人类基于对自然的认识而提出各种基于自然现象及自然界的理论体系。社会科学则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关于人类生活的理论解释,并接受生活经验的检验的理论体系[4]。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学不完全等同于科学,它是一切以认识人和研究人为目的学科的总称,是在综合各门人研究的科学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人的完整图像,进而在这种图像的抽象概括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5]。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知识形态,在人学领域中处于特殊地位。

1.心理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

在研究人的其他学科知识中,它们的研究往往是单侧面的、局部的,例如人体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分别从人的物质生理基础、社会活动关系、种群性质、部落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而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心理学这样综合、全面地从人的自然物质基础性、社会活动本体性、精神世界主体性三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作为专门研究人的学科,在其基础理论体系中,系统地包含了三方面的知识与研究: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心理学从人的自然物质基础层面对人进行的研究;心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人的社会活动及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人,认识人;而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意识、自我、思维、言语的研究则是主要涉及人类的内隐精神世界及心理活动机能的。这使心理学成为“人学”领域中的一门全面的研究人的学科,心理学知识成为了“人学”领域中的综合性知识。

2.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内在精神活动的专门性知识

心理学关于人的知识是综合的,也是特殊的。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学科中,主要是以研究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与机制是其主要任务。

如前所述,人是自然的物质实体、社会的活动本体、精神的依存主体。要彻底地研究人、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就应该从人的自然、社会、精神这三个层面去探索与研究。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方面去深入揭示人的本质。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虽有对人的神经系统、脑功能、感知觉等生理方面的研究,但心理学研究人的核心活动主要体现在心理学对人的认知、思维、人格、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学研究中虽对人的物质、社会、精神这三个层面进行着研究,并形成了交叉、综合的知识,但这些研究的展开与知识的建构,却又是围绕着揭示人的内心活动规律这一核心的,目的是从不同方面去揭示、剖析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活动规律。也就是说,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内在精神世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研究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物质基础、社会活动层面的研究是为了促进、深化其核心层面研究的。揭开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奥秘是心理学的核心任务。

3.心理学不等同于人文科学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使心理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没有像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那样复杂、亲近(注:伍麟在《心理学的“自然主义”情结》一文中,指出西方主流心理学“天生”地蕴含着“自然主义”的情结。),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重现人的因素与本性,且由于对心理形式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心理内容,对心理本质的探讨也密切关系到人类环境和人文情境,使人们逐渐把心理学等同人文科学。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人文科学阵营中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它们是对某一领域的事物、对象进行的内容层面上的研究。而心理学研究则是从事物对象的活动方式、加工、机制层面上的研究。更形象地说就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而心理学研究的则是“怎么样”、“怎么做”。例如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某种具体语言及其亲属关系,研究语言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6]。而心理学研究语言则是对人类语言产生的机制、语言的转化、加工过程以及语言对人类心理机能产生的影响的研究。

同时,在理论评价方面,人文科学理论的评价是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不同的精神规范体系的认知和评价[7];而心理学理论的评价是从其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出发的,并注重现实应用性。人文科学理论是人对自身反思的产物,是对既定的价值认识成果的再认识,追求的是“价值真理”,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目的、理想、价值观对丰富的价值认识成果进行整合而重构的意义序列;而心理学理论则是人类直接对自身的探索、研究的产物,是研究人类反思过程所依赖的需要、目的、理想等方面的深层次理论。

三、心理学是科学体系中的另类学科

自1879年心理学被称为科学以来,心理学的发展一直以科学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发展,但与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仍显得与众不同,相当另类。

1.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性

首先,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在客观世界中与万物相比有其独特的另类性。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除了像巴赫金所讲:“认识物与认识人,需要作为两个极端来说明。一个是纯粹死的东西,它只有外表,只为他人而存在……而另一个,则是对话,是提问,是祈祷。”[8] 用以形容人的特殊性之外,我们“人”同时还是“自然”与“自立”,“客观”与“主观”,“被动”与“主动”,“意识”与“行为”,“动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体。这表现在人的心理既是自然演化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意识自觉的存在,是自主的活动[9]。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行为既都可以成为客观的对象,又可以成为主观的自觉;既可以被动反应又可以主动产生。这另类性即是:人既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主体,也是被我们认识的客体。

其次,心理学研究的人类内在的精神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也是最高级的现象。人的心理世界是无形的、内隐的,是一个黑暗的并且里面是可以运动的“暗箱”。在宇宙间很难找到与人的心理世界相类似的可供研究的领域;人的心理现象在物质或动物界没有完全的对等物。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性,具体到意识与行为上,体现为意识与行为是一对矛盾的事物。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真实存在的,行为作为意识的反映者是外显的、客观的,但并非完全受意识支配的,这一对矛盾互相对立而相统一于心理学研究之中,这在其他学科研究之中是不存在的。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类性

从研究方法上加以考察,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存在着科学实证主义和社会人文主义两种研究范式与方法论,这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另类的。心理学作为一门“人学”,而人又是自然的物质实体,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客观、量化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靠的。但是人毕竟不同于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复制品,如果把人分解成支离破碎的数字,将人性做完全数量化的分析,人会不成为人。因为在实际研究中,由实验、统计而获得的数字、定量、公式等只有被个体化、人性化、人格化,并将此集中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人际中,才可能从整体上反映个人的心理风貌与行为特征。而且以纯统计、真实验技术为中心的所谓正统自然科学研究,由于过分追求对数量的精微、技术的精巧和设备的精密,必然使心理学研究出现以方法、技术设计为目的,忽略研究课题的内容意义的问题。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兴起,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贴近社会、贴近人性、研究人性、研究文化,在研究中保存人的“本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定性分析、现象描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兴起,这两类不同研究思想与方法的并存与结合,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较其他科学显得另类。

3.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另类性

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另类性,可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表现在其具体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直在变化着。正如舒尔茨(G·Schultze)所说:“心理学在其研究过程中,先是失掉了‘心’,然后失掉了‘灵魂’,再是失掉了‘意识’,现在又不见了‘人’。”[10]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将意识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则把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科学,把心理学最原本的研究内容——意识逐出了心理学的殿堂。随后,伴随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又重新深入,心理学的研究直接面对的是人的意识、潜意识和心灵。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又使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提升人的信念、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尊重人的尊严等。目前初露端倪并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则似乎完全在另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引导下去研究、发展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建构起的“离散式”的、新的心理学知识形态与文化模式,在科学观、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在心理学界有可能导致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11]。

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既有自然的生理性神经机能研究,也有文化社会性的行为、动机、需要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学将其研究内容从自然界走向社会,从生理走向人文,甚至走向人类内在的思维、意识,研究内容的巨大跨度、全面性、深邃性及差异性,也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有的,这也导致了心理学是一门另类的科学。

4.心理学知识形态的另类性

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内容的另类性,决定了其所形成的知识形态也是另类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可以发现,心理学的体系中存在三种知识形态:即理念性的知识、科学性的知识和文化性的知识。

心理学中的理念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心理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指导性、理念性的知识去影响人的日常行为、生活规律。许多心理学知识成为社会通行的思想、观点,渗透到民众的思想意识当中,甚至支持着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心理学的这种理念性知识类似于哲学知识,并在人类认识、生活中具有与哲学相同的功能。

同时,心理学知识体系中亦含有大量具有科学性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随着自然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心理学由思辨走向了实证、实验的研究之路。心理学在自然科学主义观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严格地用实验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得出了一些科学性极强的知识、理论。如人类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注意力广度的研究等,使这些理论近乎为真理。心理学理论从这方面讲又具有了科学性的知识形态,并且这些形态的知识在当前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正占据了主导地位。

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心理学中关于人类的种族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的研究及与此相关方法的使用,使心理学研究逐渐走向了与艺术、文学相结合的道路,使心理学的知识间接地成为了研究人类文化的知识体现,而具有社会文化性知识形态。这种形态的知识与理念性知识相互结合使心理学知识具有大众性、囊括性、理念性的特点。这就使心理学的知识形态多种多样,亦文亦理、非文非理,既有抽象的语言、符号,更有深奥的理论模型;既有高度专业化的术语、理论,更有高度大众化的社会性常识。

四、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另类性与其知识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一般学科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学科性质进行再认识。

1.心理学的学科定性:综合性的“人学”

心理学理论的博大庞杂,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的另类性,使心理学难以划入任一科学类别。虽然其在寻求发展过程中,走过纯粹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道路;抛弃过意识而专注于研究可测的外在行为;也走过理性思辨,而专注于研究人内在意识、描述、解释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现象分析;也倡导过从人性出发,从整体、自我发展的人出发而走人文研究之路。但在这过程中,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与使用的方法、手段,不断交叉、融合、借鉴而逐渐形成一门知识体系高层位,知识形态高水准,研究方法高交叉融合的一门类似于哲学的“人学”。

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心理学则是关于人们对于认识人类自己的根本观点,是对认识自然、社会和拥有思维的人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人性观、人理观及认识人的本质的学问。这种学科定性定会去掉心理学发展的种种桎梏,促进心理学这门“人学”在探求人类知识,研究人,提升完善人类的过程中融合、跨越地发展。

2.心理学的学科发展:高度交叉与整合的无范式道路

自从T·库恩(Thoma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paradigm)(注: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库恩认为一门成功的科学必须是范式科学,又叫规范科学(mormalscience)。)理论后,在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库恩的“科学范式论”是侧重于自然科学这一领域的,并不适合于心理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人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极度特殊性、高深性和研究方法论的相应复杂性使心理学研究领域、具体研究内容不断变化,研究人的不同侧面的心理学派、小型理论层出不穷,心理学领域中很难形成统一心理学所有研究领域的理论或思想,即库恩所说的范式。黎黑讲过:“心理学似乎成为一门永远是危机的科学,它决不能挣得库恩所称呼的科学前范式阶段的完全的过去。”[12] (P34)即使能经过各派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统领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范式得以出现,那也是形成范式之后再以此进行心理学整合建构的事情。当前,在人类对自己的研究与认识还不全面的前提下,以范式论去建构正在“起步阶段”,且为人类思维能力最难以彻底企及的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未免过早。

相反,心理学应从研究“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去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与知识,走交叉、统整之路。这需要心理学打破门户之见,不仅在学科外部去吸收、整合、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优势长处,更应该在心理学科内部完成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统整与交叉融合,以促进心理学的快速发展。

3.心理学的学科应用:“工具性”与“非工具性”

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目的在于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作为专门研究人、提升人的心理学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工具性”与“非工具性”这两方面。

心理学的特殊知识形态决定了其知识的应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中的科学性知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工具性的服务,为日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与手段。如心理学认知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像医学对人类生理健康一样起到了巨大作用。为现实生产、生活解决问题提供可借用的方法、手段,使心理学具有高度的“工具性”,知识理论具有“科学性”,也就是人们通称的“硬科学”,这是心理学科学性、工具性的一面。

然而,心理学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不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是心理学的研究主体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由于人不仅是一种生物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存在[13],这使心理学的研究在另一层面上与人类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再者,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圈中,他们了解和认识心理行为的途径、心理行为的原则、干预心理行为的手段以及在他们的探索中隐含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设定都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13]。心理学家通过以上内容间接地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使心理学知识具有了前文所提及的理念性、文化性的两种知识形态。在这两种形态的知识理论中,虽也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较多的是以文化、理念性的知识去影响人的思想、意识、指导人的实践。这在一些科学家眼中被视为是“软科学”的表现。笔者认为这样的称谓对心理学极不公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忽视全面审视心理学应用的两面性与知识形态的多样性是极其错误的。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人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从其应用价值讲,既有“工具性”又有“非工具性”;从其知识形态讲,既是科学又是文化;从其科学角度讲,既是“硬科学”又是“软科学”。

标签:;  ;  ;  ;  ;  ;  ;  ;  

心理学:人类研究的另一种科学--对心理学本质的再认识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