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ICU脓毒症患者实施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ICU治疗的42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同期30例非脓毒症组患者为非脓毒症组,对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APACHEⅡ和PCT差异性显著(P<0.05),而WBC无差异性(P>0.05);好转组和死亡组APACHEⅡ有差异性(P<0.05);第1d好转组和死亡组PCT无差异性(P>0.05),而WBC差异性显著(P<0.05);第3d和第7d好转组和死亡组的PCT和WBC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动态监测ICU脓毒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ICU脓毒症;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动态监测;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181-01
脓毒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一种危重症患者严重并发症,同时也是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脓毒症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1]。因此,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便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临床上需要监测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体温、病原学以及血象等,还要对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因为它是全身性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2]。本次研究目的是分析脓毒症患者在ICU中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动态监测,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ICU治疗的42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纳入标准:脓毒症组入院后在ICU病房发生的脓毒症;年龄均>18岁。排除标准:入院前已患有脓毒症,ICU治疗时间<7d,合并晚期恶性肿瘤,检查为单纯真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结核药物,有器官移植的患者[3]。脓毒症组患者中男女各有29例、13例,年龄在25~79岁,平均年龄为(69.5±17.2)岁,根据患者的治疗结局分为好转组30例和死亡组12例。选取同期非脓毒症患者30例作为非脓毒症组,其中男女各有21例、9例,年龄在26~78岁,平均年龄为(69.1±16.8)岁。
1.2 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选择罗氏诊断2010型号试剂盒,测量值范围为0.05~100ng/ml。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患者出现脓毒症的第1d、第3d以及第7d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血常规以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对比脓毒症组中,死亡患者与非死亡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来处理全部数据资料,计数和计量选择%和(x-±s),组间展开t检验或者 检验,若组间存在差异,则P<0.05。
2.结果
2.1 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比较
脓毒症组患者的APACHEⅡ为(20.5±5.8)分、PCT为(4.7±0.5)ng/ml,WBC为(12.5±5.2)G/L,非脓毒症组患者的APACHEⅡ为(16.5±5.0)分、PCT为(1.9±1.6)ng/ml,WBC为(12.5±5.3)G/L,其中APACHEⅡ和PCT差异性显著(P<0.05),而WBC无差异性(P>0.05)。
2.2 动态监测
42例脓毒症患者在本次研究中死亡16例,存活26例。死亡患者PCT在初入院时与存活患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时间增长,死亡患者病情加重,其PCT水平较之存活患者更高,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死亡患者1d、3d、5d、7d的PCT分别为:(1.8±0.5)、(3.1±1.1)、(5.7±1.9)、(9.1±2.2);存活患者1d、3d、5d、7d的PCT分别为:(1.7±0.3)、(1.5±0.4)、(1.3±0.4)、(1.1±0.4)。
3.讨论
在临床上,脓毒症合并MODS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所以,如何判断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十分重要。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脓毒症的监测指标较多,包括体温、血象、细胞因子、病原学等,但上述方法不能及时的验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或因检查时间较长,或因特异性与敏感度较低等[4]。血清降钙素是降钙素前提,血清降钙素原中氨基酸有116个,降钙素前体的分子量为132KD。正常情况下降钙素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并分泌,此时血清浓度在0.1ng/ml以下。但在脓毒症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情况下,血清降钙素原的产生为甲状腺外细胞,血清浓度高达100ng/ml。目前,国内已有较多报道,脓毒症患者在早期检测血清降钙素能够确定患者的病情进展,但单纯的进行定点监测不能完全表示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所以还需对患者血清降钙素进行定点监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增长,死亡患者病情加重,其PCT水平较之存活患者更高,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相比其APACHEⅡ和PCT的变化较为明显,好转组和死亡组相比其PCT和WBC变化明显,证明可以通过动态监测PCT水平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脓毒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以便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治疗。因此,建议在临床上对ICU脓毒症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动态监测,目的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动态监测ICU脓毒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肖登峰.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在评估ICU脓毒症患者预后与严重程度中的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1):8-11.
[2]任志慧,冯伟.血清降钙素原对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05):212-214.
[3]薛庆亮,刘杜姣,黄超,陈伟,杜建慧.ICU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5927-5928+5932.
[4]宁睿,王春艳,杨国辉.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内科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J].贵州医药,2012,36(05):413-415.
论文作者:杨慧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患者论文; 血清论文; 水平论文; 差异性论文; 动态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情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