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产业结构正面临着战略调整

为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进行着战略调整。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存量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向集约型转变;二是现行企业机制不完善,国家投资分配往往呈平面性扩张,偏离了向瓶颈产业倾斜的初衷;三是生产要素禀赋状态低下,各要素的相互替代系数小,不利于存量资本的有效流动;四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不配套。

为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注意:

1.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的长期走向为主要依据,是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只有正确预测和判断未来时期变动趋势,才能掌握未来市场,推导出中国产品的市场要求,预测初级产品和基础设施的规模。这样就有可能根据预测和判断的总需求来安排总供给,安排由此产生的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

2.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应当促进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先导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国家在对基础产业实行政策倾斜的同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体系。

3.推动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要按国内外市场需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我国农村人口大约8亿,市场潜力巨大。充分开拓农村市场, 并由此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由于其连锁效应,再进一步带动与之有关的工业生产,这样,农业经济连带相关的工业生产就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拓展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我们还应进一步提高出口总量特别是提高那些科技含量高,对其他行业带动性大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国内外市场呈现一股高科技产品消费的趋向,因此,必须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4.推动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适度结合。从增量调整看,宜在保持适度的总投资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产业,特别是把农业放在调整的首要地位。从存量调整看,宜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是结构优化的关键所在。实践表明,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有限的资金增量投入,根本无法牵引宠大的存量资产。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企业产权模糊,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低,有限的产权流动根本不可能担负起资产存量调整的重任。因此,必须实现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有效配合,方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5.推动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是密切相连的。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牵涉到产业的重新布局,如果没有体制改革的深化加以保证和推动,是难以成功的。跨行政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势必触动地区利益,如不能解决这一矛盾,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就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

6.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本交易功能,通过名牌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亦不失为有效的战略途径。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劳动力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内容也会带来新的要求。因此,概括起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不少学科与专业设置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一是专业老化,学科单一;二是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三是没有与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尤其是要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

2.市场要创品牌,高校同样要以质量、效益求发展。要注重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创“品牌”,求效益的走向迫切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有很强的质量观念,切实从单纯的数量、规模求发展转变到以质量、效益求发展的轨道上来。

3.高校要切实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步伐与之相配套,为此,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也应有所突破,才能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而进行高等教育诸项改革创造有利的客观环境。

4.高校科研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科教兴国”的关键在于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正需要开发、研制大量的高新科技产品,以此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群,新兴的支柱产业也必须以有高科技含量作为支撑。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高校科研工作要与市场经济结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商品化、产业化、集团化。

5.面向市场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和科学合理的劳动力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各类复合型人才。

三、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改革

1.调整与建立新的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必须同市场发展紧密结合,要打破原有计划经济的局限,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需要,对原有学科、专业重新规划,调整重复设置的专业,改造传统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主要措施可以有:一是坚决实施同类项合并;二是继续发挥高校与研究部门、产业部门联系密切的传统优势,适应国家发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调整理工类专业,拓宽专业方向,注重理工结合,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三是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的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管理、贸易、金融等学科,使之成为第三产业重要的人才基地和科研基地;四是要面向市场需求,重视文、法美等学科的建设。

同时,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要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高新科技相结合,注意建设重点学科。如上海大学就以上海市重点学科为核心,组建了6个学科群,其中有信息、 冶金与材料、自动化、数学与力学、文化艺术与传媒技术、经济管理与技术等,并准备以这些学科群或学科为支柱,以点带面,构筑起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学科体系。

此外,还要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建立新兴学科。如知识产权、生命科学、信息经济、货币银行等新专业,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结构的融合与充实。

2.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也应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对需求人才的不同层次(诸如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不同类型(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的培养目标,形成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一是要加强教材建设的力度和速度,编写出版一批反映时代特征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形成培养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新的教材体系。二是要加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教育媒体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因此要以崭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三是要深化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更有效地推进和深化学分制管理,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调动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教学过程中稳步推进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改革。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业、学科带头人为首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骨干队伍,造就适应面向21世纪教学要求的教师梯队。四是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课程改革要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注意及时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应逐步建立起国际教育资料库,并且要建立起一定的制度与体系,请国外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有所创新的教师来华任教,共同研讨。

3.加速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高校的科研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产业结构调整作贡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最好的应答便是加速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对结合点的选择,应以“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突破和产业化”为轴心,点、线、面全方位推进。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适应,尽快形成内驱力和外推力双管齐下的产学研动力机制,并逐步建立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为其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要切实加强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将其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发挥高新技术“辐射源”和“漏斗”作用。在高校内部要综合组织各学科优势,克服分散化倾向,并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以形成“综合效应”。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发挥高校联合的优势,以高新科技产品为龙头发展壮大高校的校办产业。高校可通过组织高科技产业集团军打入市场,加速专业学科的更新改造,可以市场为导向对高校若干优势学科点进行优化配置,实行资源共享。

在加速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进程中,还应积极推进高校校办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通过理顺体制、转换机制、加强法制、改善校办产业外部环境,提高校办产业的综合实力。

4.开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及结构层次的新要求,应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和运行机制。

大学教育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主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应重视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理工农医类高校可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而文科类高校则可增设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如复旦大学就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课程体系作了调整。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学、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部分组成。其“普通教育”由五个系列组成:政治理论、德育与美育、体育与军事、外语与计算机、综合知识。德育为4门必修课,即大学生生活导论、 法学概论、大学生心理与调适、社会道德与人生,美育为五选一的艺术类选修课。综合知识有四个系统的课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前三类共35门课程,后一类25门课程。学校规定文科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8学分,理科学生选修人文、社科、经管类8学分。复旦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还必须健全机构、落实组织保障,并组织力量加强对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和操作的研究。建立学校和社会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并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运行机制。

5.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人才的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是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提高教学质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质量为中心开展教学质量管理,把学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着力提高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师资、学习设施和校园环境等各方面的工作质量;把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质量意识。

同时,还要建立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措施可有:建立系部教学工作目标责任制(系部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并检查考核,加强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成立教学督导组,实施常规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最终使教学质量调查、评价与教学信息反馈相结合起来。

当然,高等教育在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挑战之际,除了要加强高等教育内外部诸项改革之外,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与教学科研上水平的关系;二是基础理论研究和支持支柱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发表学术论文和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的关系;四是为区域经济服务和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关系;五是多学科联系和多学科交叉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