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研究_英语论文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初,中国的教育领域掀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在这场变革中,教材改革成为焦点。目前,我国实施“一标多本”(即一个课程标准和多套教材)的政策,已经出版多套英语教材。这是一次重大突破,然而,与此同时,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百花争艳,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取舍。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材观的束缚,许多教师将教材奉为“圣经”,在教材面前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然而,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新的课程观视教材为“工具”,认为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并不是唯一途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所在地区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等因素,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育部,2012:22)。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

      一、概念界定

      (一)教材

      教材是供教学使用的资料,是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写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靳玉乐等,2002)。《教育大辞典》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含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顾明远,1990:282)。“日本欢喜隆司教授对教材的定义超越了传统的教材观,拓展了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认为教材会受学校教育内容制约,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钟启泉,2002:52)。

      教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主要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材料,包括课本、练习册、辅导资料等。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本文中的教材是指教科书,主要是指英语教科书。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亦称“教材的二次开发”或“教材的文本再构”。俞红珍在《论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英语学科为例》中提出,“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俞红珍,2006:29)。

      吴刚平等人指出,“二次开发就是教师基于本社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原有内容进行增删、引申、扩展等,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的必要的调整,也包括创造性地制作教学用具,收集相关资料等”(吴刚平,2004:50)。沈倩指出,“英语教材的二度开发主要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选用教材,灵活地、有创造地使用英语教材,对其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沈倩,2006:11)。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创造性使用教材”主要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和实际需求,挑选他们认为最合适的资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的处理与加工(包括适度增删、调整等),更灵活、有效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最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是一种“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做法。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法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法多样,不同的教师选择不同的方法。王斌华提出,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拓宽课程范围。例如向学生介绍‘乡土内容’、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二、适应个别需要。对能力强的学生布置额外的学习任务或进行个别指导,对学困生删减部分内容以减轻学习负担。三、发挥创新意识。依据自己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洞察力和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课程提出独特的见解,使之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情景”(王斌华,2000:5)。遵循以上要求,下面具体阐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种方法。

      (一)调整教材结构

      教材作为课程的一种载体,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然而,不可能存在十全十美的教材,教材内容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主题,添加一些必要的知识点。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添加呢?有学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充分;(2)教材呈现的内容不足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3)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或是与所学内容有所联系(赖瑜,2011)。

      比如,《英语》(牛津上海版)(施嘉平,2007,下同)1A Module 1 Unit 2 “My classmate”呈现了book,pencil,rubber,ruler四个单词。在第一课时,笔者教会学生认读这四个单词,然后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爱唱好动的特点,添加了一首儿歌“What can you see?”。

      What can you see?

      A book,a pencil,I can see.

      A book,a pencil,for you and me.

      学生一边念儿歌,一边配上相应的动作,非常开心,进一步巩固了新教授单词。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单词、语法等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不过学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学习《英语》(牛津上海版)3B Module 3 Unit 1 “Colors”这一单元时,教材呈现了white,black,green,red,purple等有关颜色的单词。笔者在教授这些单词的同时,渗透一些跨文化知识,比如:white在西方国家象征“圣洁、幸福”,如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a white day(黄道吉日);然而在中国,白色则意味着“凶兆、死亡”,比如,“白喜事”一般指“丧事”。此外,笔者利用有关颜色的单词组成一些有趣的习语,如:black tea(红茶),green hand(新手),brown sugar(红糖),yellow dog(卑鄙小人)。这些习语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学得津津有味。

      教学必须注重效率,英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精选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删除不合时宜的、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内容,以便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英语》(牛津上海版)8 A Unit 5 Topic 2 Section D的Project要求学生调查同学的困难,讨论并撰写出解决这些困难的最佳方法和建议。经过细心钻研,一名教师提出,这个任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任务设计过于宽泛,不能很好地契合此单元有关情感的话题;二是要求学生完成调查采访、上网查资料、交流、写作、汇报等一系列工作,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是相当多学生受英语水平的限制,无法进行英语交流、讨论和写作,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学生通过Read and understand,Group work,Work alone,Grammar focus,Useful expressions等部分的学习,已能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开展Project的活动显得多余。因此,在教学时,该教师建议可以大胆地删除这个Project的活动,集中精力完成其他部分的教学(陈秉玲,2013)。

      3.修改或替换

      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通过简单地增加或删减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保留重要知识,再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修改或替换。若某些教材的内容观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有必要修改或替换教材内容。比如,《英语》(牛津上海版)2A Module 4 Unit 1 “Hello”一文呈现了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四个单词和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Good night四个问候短语,这些内容对于本校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他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完全掌握。因此,笔者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接把本单元的文本替换成以下内容,帮助学生拓展部分知识,提高难度,满足学生需求:

      

      上述教学实例表明,英语教学不是“往空箱子里塞物品”,不能漠视学生的存在,而应兼顾学生的水平、兴趣、爱好和动机。在对教材内容处理时,教师不能凭主观臆断,随意取舍,应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拓展内容,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考虑降低要求,帮助他们进步。

      目前,大多数英语教材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编排,但是它们未必完全适合教学规律。有些内容过于简单,有些内容难度过高,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将分散或难度不一的知识整合起来。

      a.单元间的内容整合

      比如,《英语》(牛津上海版)1A Module 3 Unit 1 “In the classroom”的主要内容是one到six的单词教学,核心句型是“How many...?”。鉴于学生在《英语》(牛津上海版)1A Module 1 Unit 2 “My classmate”已经学过book,pencil,rubber,ruler四个单词,因此在讲授过程中,笔者还是以教室为教学情境,结合上述几个单词,向学生提出“How many rulers...”之类的问题,鼓励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既学习了新单词,又重现了旧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b.学科间的内容整合

      与单元间的内容整合相比,学科间内容整合的要求更高。即便如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笔者所在的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学校开设了若干门双语课程,学生在《双语自然》中学习了rose,lotus,sunflower,cactus等单词,知道了许多insects和plants的英语单词,笔者在讲授《英语》(牛津上海版)1B Module 1 Unit 2 “Look and see”这一单元时,请学生用本单元的核心句型描写这些植物和昆虫,回答以下几个问题:What do you see? What color is it? Is it(frog)an insect? Why?借助这几个问题,教师巧妙地把英语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了一起。

      (二)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结构主要指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以及编排的逻辑顺序,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分析教材结构是指,从宏观层面了解教材的组织原则、主题框架及单元课程的设计模式,而横向分析教材结构主要是指,分析单元各个内容之间或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微观的把握(赖瑜,2011)。

      1.调整教学顺序

      a.同一单元内的教学顺序调整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由若干部分组成,教学顺序未必按部就班,应灵活调整。比如,《英语》(牛津上海版)1A Module 4 Unit 1 “Farm animals”的第一板块内容是Look and say,主要学习句型“What's this/that? It's a...”;第二板块内容是Look and learn,主要学习农场中的四种常见动物:chick,duck,cow,pig。笔者认为,如果在第一学时讲授第二板块中的四个单词,更容易被英语零基础的一年级小朋友接受。于是,笔者根据班上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当调整了教学顺序。

      b.模块间的教学顺序调整

      这类调整通常发生在我们的教材内容与学校某个特定活动或现实情况一致的时候。比如,笔者在结束《英语》(牛津上海版)1A Unit 4 “My body”的教学后,直接进入了Unit 6 “In the restaurant”的教学,因为当时恰逢“中英学校交流互动活动”开展之时,这是个非常适切的教学情境,我们学习了西方的食物,如cake,hamburger,pie,pizza。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请外国学生介绍这几种食物,请学生们读一读、说一说,中外学生相互交流,十分开心。

      c.根据语法项目调整教学顺序

      鉴于相似的语法情境有助于发生学习迁移,一些教师会把教材中相近的语法项目集中在一起,便于学生掌握。比如,一位英语教师就对《英语》(牛津上海版)7A Module 5 Unit 2 “Choosing a new flat”进行了如下处理: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职业”,所教的语法项目是“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在第一课时,学生接触了第80页的一般现在时,然而教材第81页却呈现了一般过去时,第82页再次呈现一般现在时。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混乱,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若将这两课做前后顺序上的调整,即把过去时的内容推迟到一般现在时的后面,保持相关内容的一致性,教学效果颇佳(张菁,2006)。

      

      2.调整教学步骤

      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通常教师都会制订合理的教学步骤。若某个知识点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做好充分的“预热”工作,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铺垫。比如,在《英语》(牛津上海版)1A Module Unit 2 “In the zoo”的Warming-up阶段,笔者针对自己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先让学生进入Quick response环节,复习上一单元有关Farm animals的duck,chick,pig,cow等核心词汇,然后通过Guessing game的游戏,自然地引出zoo animals,panda,tiger,giraffe,elephant,lion等词汇,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为新授课做了铺垫。

      (三)调整教学方法

      1.改变呈现方式

      教学内容呈现是语言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指教师在导入的基础上,应用语言、手势、实物等手段,呈现新的语言材料和信息的行为(杨昌霞,2004)。它的目标是引入新的词汇、新的语言结构及功能或者新的信息。呈现环节要求教师在一种恰当的情境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表演,感知和理解所呈现的语言材料。

      在英语教学中,呈现教学内容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如通过图片、简笔画、动画短片等,生动形象地呈现新知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新的学习内容。比如,《英语》(牛津上海版)中“What job do you want to do?”一文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职业。某位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通过接龙游戏,请学生猜测职业。在讲授新句型时,该教师让学生分成两组,开展“找朋友”的竞赛,通过问句找答句,找对了就坐在一起。小组成员的重新组合让学生觉得很新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其次,交换伙伴进行问答。该教师把座位排成半圆弧形,中间是表演舞台,学生在舞台上面对面站成两排,一问一答进行句型操练。接着,学生又站成圆形,向前跨一步交换伙伴,继续开展对话练习。再次,设置语言综合运用情景——应聘。学生觉得能扮演不同角色十分有趣,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话中也折射出各自的思想境界,多数人想赚钱选做管理者,接着教师又适时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沈倩,2006)。

      2.改进教学方法

      教材中的知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出现,是静态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强调机械操练,不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往往出现教师“一人堂”、“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只是听众和看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对此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感知、合作和体验实现教学目标(教育部,2012)。如何将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变成生动的教学情境呢?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传道授业和解惑。比如,《英语》(牛津上海版)1B Module 2 Unit 2 “Food and drinks”一课主要学习有关食物的名称,如hamburger,pizza,pie,cake等单词。笔者设计了综合运用英语的情景:让全体学生参加Kitty的生日聚会。学生在准备食物、生日礼物和举办聚会的过程中,多次说到上述有关食物的单词,该教学情景既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又帮助学生加深了新单词的印象。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存在的问题

      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步入了某些误区。在“浅谈英语新教材的校本化处理”一文中,沈倩老师提到目前存在下列误区(沈倩,2006):

      (1)完全照搬教材内容;

      (2)对文本只做蜻蜓点水般处理,接着顾左右而言其他,仿佛已超越了文本;

      (3)在教学方式上随意灌输。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某些英语教师显然还未充分理解“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涵;某些英语教师还未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仍然视教材为“圣经”,不敢增减、调整或超越教材;某些教师为了避免麻烦,按部就班、原封不动地“教教材”;某些英语教师过于随意或随性,天马行空,只凭自己的经验与感觉进行所谓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某些英语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随意删除教材内容;有些英语教师只顾模仿其他教师,完全忽视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某些英语教师一味追求创新,完全超越教材或完全替换教材内容;某些英语教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只是流于形式,徒有其表,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要求

      从教学实践中,李明老师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总结出两条基本原则:一、信奉而不惟是;二、遵循而有所立(李明,2005)。俞红珍指出,教材的二次开发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上承标准,下启教学”,并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统一”,从语篇到任务,再从任务到语篇,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与开发(俞红珍,2006:71)。笔者认为,创造性使用教材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英语教学理念也该随之改变。新的课程观反对教师教教材,因为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媒介。教师不再是知识灌输者,也不再是教材的忠实奴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二)研读课标和教材

      英语教师必须细心研读课程标准,它规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沈倩,2006)。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由众多学科专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教师应该把握教材的编写原则及核心知识体系,再适当地作出必要的调整,灵活使用教材。

      (三)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受客观条件制约,都是静态的或抽象的。英语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把静态的或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熟悉的内容,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另外,学生群体之间存在内部差异性,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基础、认知风格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四)拓宽课程资源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教材等纸质材料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如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慕课、微课程、云录播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课程资源,将这些内容与教材内容整合起来,丰富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五)发挥团队精神

      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大无比。教师个人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走进“死胡同”,创造性思维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一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