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撰写教学论文_文学论文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论文_文学论文

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论文写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文写作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既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于教于学都有好处。有一个比喻讲得好:教学和研究是一个成熟教师必须荡起的双桨。“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可见,教学与教研、教书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到底什么是教学论文呢?据有关资料,广义的教学论文大体包括6个方面: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论文;教学理论介绍的文章;教材研究和分析;教学心得、体会和经验;教案和教学设计;习题分析和研究。其实,不论哪一种文章,只要写得有理有据,都可以称为教学论文。

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论文写作是一种通过‘写’来牵动研究、表达成果的方法,论文的写作,既是操作的过程,也是研究的技法。”

一般来说,教学论文的写作包括思想方法和写作技法这两个“法”。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思想方法是第一位的,但一些必要的写作技法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研究的体验,谈谈教学论文写作的思想方法和构思技法。

一、一个正确态度

就大部分教师而言,对于教学论文的写作,都有一种跃跃欲试而又踌躇不前的心态,“述而不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教师在一起闲谈的时候,可以就某个问题侃侃而谈,头头是道,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而一旦要撰写论文时,却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了。只注重口语表达,而忽视书面表达,已成为许多一线教师“眼高手低”的通病。自己从来不写,同行写的还看不上,认为别人的教研成果也不过如此,态度冷漠而不愿学习。还有教师认为,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只属于专家学者的专利,不是一线教师所做的事,我们难以做到,难以做好,想发表文章更是难上加难。逢到职称评定要论文,就东拼西凑,当“文抄公”倒觉得心安理得。

因此,一线教师要想搞教研,写点东西,首先必须改变这些想法,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从“述而不作”到“述而能作”。语文教师不会写文章,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余映潮老师认为,如果一位教师不参考别人的资料而独立地写出二三十篇课文赏析的短文或者二三十篇作文指导的短文,他就已经成功地进入论文写作的大门了。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只要我们敢于动笔,论文写作的门槛并不是那么难于跨越。要知道,因为写,才会写!

二、两个清晰认识

1.认识教学实践的优势

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尤其是农村教师,教学论文写作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如果我们从微观出发,留心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可谓俯拾即是。

问题就是课题,从问题着手,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写作的天地无比广阔,大有可为。跟那些专门进行纯理论研究的专家相比,一线教师的优势就在于实践上,许多教育教学专刊都刊登教学实践或理论结合实际的文章。一线教师写出的生动活泼、洋溢着现实生活气息的文章最受编辑欢迎。大到课例课型的研讨、课文内容独到的分析,小到一段有特色的导语设计、一次偶然的教学生成,甚至一个词语的解释、读音都可以成为我们下笔的素材。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论文写作的富矿。在我发表的200多篇文章中,绝大部分都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

余映潮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我觉得语文教师,特别是初学论文写作的教师,可以多写教材分析短文,多写微型教学设计,多为学生写读写指导短文。这几类文章,面对课文,面对教学,在取材上有优势,不愁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写出来的内容,又可以直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是一种优势。”

2.认识自身写作的优势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实,写作也是人的个性化行为。换句话讲,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个人的写作方向、写作风格不同。比如说,有的老师擅长叙事,有的老师擅长说理,有的老师擅长描述。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写作在哪方面有优势,从而可以扬长避短,驾轻就熟,定位好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经营好自己的“亮点”,使自己的教学写作多出成果,使自己的教学教研文章多出彩。

三、三个特别关注

1.关注新背景

研究教学论文的写作,首先要关注新的时代背景,关注新的教改形势。这里所讲的新背景,其实就是我们常讲的“新课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困难和疑惑、不安和躁动,但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以及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给我们一线教师教学论文的写作带来了无限的机会。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新的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要求一步步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2)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多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打破了原来一纲一本的局面,课标语文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课题研究、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中考改革等纷繁复杂的新鲜事物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3)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出台,标志着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十年课改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我们无法回避。

困难与机会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样的新变化、新内容、新要求,无疑为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搭建了最大、最好的教学论文的写作平台。

2.关注新题材

面对这样一个无比宽广的写作平台,教师必须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写作思路,认真地思考如何挖掘写作题材。我认为,教学写作的目光应该在以下八个方面聚焦:一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研究;二是新教材研究,包括文本解读、资料链接、新旧教材对比研究等;三是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四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五是不同文体教学研究;六是由教学问题引发的课题研究;七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八是试题研究,特别是中高考研究。上述几类写作题材,每一类都是一个挖掘不尽、写之不竭的大海。

3.关注新信息

一要关注教改领军人物、教改风云人物。关注这些人物,其实就是及时了解教改动向,了解教改前沿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抬高自己的眼界。这方面如老一辈的于漪、钱梦龙、蔡澄清、宁鸿彬、洪宗礼、洪镇涛、王尚文等,风头正劲的有上海的黄玉峰、四川的李镇西、吉林的张玉新、湖北的余映潮、南京的吴非、北京的王君、江苏的黄厚江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大学教授也都“投身”于中学语文,如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北京大学的钱理群、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南开大学的徐江,这些人物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二要关注学科教学刊物。中学语文传统刊物如上海的《语文学习》、山西的《语文教学通讯》、陕西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湖北的《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黑龙江的《语文天地》等,当然,还有许多学生类的刊物,也应该予以了解。关注学科权威刊物,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教改动态,相应课题、话题研究的程度,刊物的用稿风格,时新的征稿启事,这样有针对性地写稿和投稿,可以提高稿件刊发的命中率。我的第一篇教学文章《分析两句成语》,就是根据《语文学习》的“镜头”栏目征稿启事,把自己教学《出师表》的创新瞬间稍加整理后投稿并发表的。

三要关注文学新思潮、新动向。语文教师不能只读教材和教辅资料,应该博览群书,热心文史哲。读书丰盈心灵,读书丰厚学养。比如《读书》《随笔》《文史知识》等刊物,莫言、韩少功、余华、张承志等的小说,余光中、余秋雨等的文化散文,都应成为我们的案头必备读物。同时,时下发生的一些文化现象、文坛动向,比如《百家讲坛》的易中天、于丹、鲍鹏山等风云人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关注和了解,使我们在保持对文学的一丝敏感和热情的同时,有助于拓宽自己的教学论文写作的思路和空间。比如我在观看《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主讲的《于丹〈论语〉心得》后,写了一篇《于丹讲〈论语〉对语文教师的启示》,文章很快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

四、四种良好习惯

作为一线教师,能够学习写作教学文章并能够长期坚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在平常的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作品的质与量还会得到提升。

1.思考的习惯

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可以肯定,教学反思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成功者的做法,我们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借鉴;日常教学中的一堂课,我们更要思考其成败得失。学会思考才会有收获,学会思考才会有写作。比如,近几年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对联题,引发我对中学语法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对此我写了一篇《对联热的冷思考》,发表在《语文学习》上。

2.参读的习惯

参读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就某一个问题,认真阅读作品,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这也是教学写作的一门重要功课。余映潮老师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开设了一个栏目:“映潮说课”,他的每一篇说课稿后面都列有一个长长的参考书目清单。如余映潮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就参读了50多篇文章,他通过爬梳剔抉,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才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参读使余映潮老师的文本解读独树一帜,这也是余映潮老师能始终站在语文前沿阵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3.提炼的习惯

从纷繁的现象中发现本质的东西,就是提炼。教师要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提炼的习惯,可以说,没有提炼就没有写作。比如,我为《初中生必读》之“语林采英”写的一系列文章,都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提炼出写作的点以及自己所发现的东西。

4.积累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及时地将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不断的记录之中滤沙淘金。

虽说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但是,如果教师长期坚持,逐步养成这几种习惯,就如同构成了一个论文写作的“生态系统”,从事教学写作自然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五、五种构思技巧

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要想使自己的实践成果物化,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善于根据素材实际,多角度思考,灵活运用,在论文构思和技法上,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概而论之,可以借鉴以下五种常见的技法。

1.深加工

实践类文章不能简单地叙述教学过程,要在此基础上再往前走几步,或者在别人略有所悟的地方向前推进一层,使文章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上升到一定层次的理论高度。

2.新加工

充实补充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新发现的材料,用来论证已有定论的观点;或在人家没有关注的地方填补空白式的发现,在内容上、思路上都要出新。

3.联加工

知识类文章要有学段的整体观,着眼于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敢于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善于把相关学科知识“嫁接”到语文上来。

4.逆加工

对传统的已成定论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之类的逆加工,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写争鸣类文章等,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确有创见,都可以行之于文。

5.精加工

教学论文的构思要精巧,形式要精巧,内容要充实,文字要优美。要多管齐下,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文章做到文质兼美,可读性强。

新课改在赋予教师许多责任的同时,又为我们搭建了一显身手的舞台。站在四处充溢重视教育气息的清晨,迎接如同朝阳一样新鲜的课改浪潮,我们都应该做好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当一线教师真正动了起来,能用笔记录下教学实践的得失成败、酸甜苦辣,我们就已经踏上幸福的教研路,驶进专业化的快车道。

标签:;  ;  ;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论文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