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杞柳害虫群落结构特征与防治技术研究

沂蒙山区杞柳害虫群落结构特征与防治技术研究

孙运达[1]2002年在《沂蒙山区杞柳害虫群落结构特征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1997-2002年,通过对沂蒙山区杞柳害虫群落结构特征与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首次研究明确沂蒙山区杞柳害虫的种群组成。调查确知杞柳害虫分属于6目,31科,115种,采用Berger-Parker(1974)优势度指数,初步确定优势种群有13种,其中柳倭蚜、柳蓝叶甲、弯月小卷蛾、红云翅斑螟、洁泰毒蛾、一点金刚钻、杨黄星象为优势种群,棉铃虫、甜菜夜蛾、咖啡豹蠹蛾、杞柳瘿蚊、杞柳跳甲、亚皮夜蛾为次优势种群,。 2.对优势种及其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记载。描述了优势种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3.对杞柳害虫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常规化学防治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措施下,害虫群落丰富度总的趋势是,幼植园的害虫种类相对较少,成林园的种类和数量均相对较多;化学农药的应用对害虫群落均有影响,表现为丰富度、均匀度明显的变小,害虫优势种类却更加明显了。 4.对杞柳害虫在自然园和化防园的时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化学农药对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性等有较大的影响,且年度间由于用药时间、次数及害虫本身的发生规律的差异,其影响的程度及方式有所不同。 5.对自然园害虫群落结构进行了年度阶段的时间格局划分。用聚类分析,将杞柳害虫的年发生划分为叁个大类,第一类包括五个月份样本(1、2、3、11、12月),为杞柳田群落的衰落阶段;此阶段物种的个体数最少,为昆虫群落衰落时期。此期害虫的优势种群为为害顶梢和嫩芽的害虫及部分枝干害虫;群落指数表现为,物种的个体总数较少,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低,均匀性较高,为一年的最高阶段。第二类包括叁个月份样本(4、5、10月),为杞柳田群落逐渐发展的阶段;物种的个体数逐渐增加,此期害虫的优势种群为趋嫩为害的害虫及部分蛀干害虫;群落指数表现为物种的个体总数较多,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低,均匀性较高,为一年的次高阶段。第叁类包括四个月份样本(6、7、8、9月),为杞柳田群落的昌盛阶段,物种的个体最多。此时期害虫的优势种群为食叶害虫及刺吸式害虫;群落指数表现为物种的个体数最多,丰富度最大,多样性、均匀性最低。 6.对杞柳害虫天敌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确知田间有天敌27科、86种,分别隶属于昆虫纲的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和蛛形纲的蜘蛛目。 7.对防治方法及防治药剂进行了试验。使用特异性杀虫剂灭幼脲对柳蓝叶甲防治;地下施药的方法对不同害虫的兼治效果;针对抗性较强的甜菜夜蛾,进行了药剂筛选;匀对大田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李艳[2]2012年在《中国典型农林害虫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要素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取90种我国典型农林害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建立90种害虫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ArcGIS9.2软件绘制每种害虫及其丰富度的地理分布图,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害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害虫地理分布与气候要素的匹配关系,分析害虫及其丰富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农林害虫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为开展气候变化对昆虫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论:(1)90种农林害虫的地理分布不均匀,华北区和华中区分布种类和数量多,蒙新区和青藏区分布种类和数量少;90种害虫中有32种属于全国性的广布种,其中29种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3种害虫的分布属于广散型;有58种害虫分布相对狭窄,其中34种害虫分布范围极其狭窄,16种害虫呈条带状分布,8种害虫呈面状分布;从分布的间断、连续状况来看,有47种虫属于连续分布,43种虫属于间断分布。另外,还有一些昆虫除在大陆分布外,在岛屿上也有分布。(2)昆虫的分布与经纬度和寄主植物有一定关系。本文选取的90种农林害虫在7°N~53°N、76°E~135°E范围内均有分布;每种害虫的经纬度差异各不相同,在纬度差小于13°、或经度差小于15°的范围内害虫种类较多;纬度差大于20°、或经度差大于30°的范围内害虫种类较少,害虫的分布范围很广。另外,90种害虫中分布相对广泛害虫的寄主植物比分布相对狭窄昆虫要丰富。(3)害虫适宜分布区的气候特征各不相同。90种农林害虫适宜分布区的年均气温是6.73℃~20.76℃,年均最高气温是13.16℃~25.43℃,年均最低气温是1.19℃~17.51℃,年极端最高气温是33.46℃~39.79℃,年极端最低气温是-29.92℃~0.41℃,年均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可达29.76℃,年均最低气温的最小值可降至-12℃,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可达42.61℃,年极端最低气温的最小值可降至-49.5℃,气温过高或过低的区域害虫种类较少;害虫适宜分布区的年均降水量是384.8mm~1961mm,年降水量的最大值可达2585mm,年降水量的最小值可降至16mm,年降水量过高或过低范围内分布的害虫极少;害虫适宜分布区的年均相对湿度是56.65%~80.29%,年相对湿度的最大值可达87.79%,年相对湿度的最小值可降至29.56%,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分布的害虫种数也较少;害虫适宜分布区的年均日照时数是1298h~2686h,年日照时数的最大值可达3498h,年日照时数的最小值可降至957h,年日照时数过多或过少分布的害虫非常少。(4)不同害虫受不同的气候要素限制。其中,日照时数是橄榄片盾蚧、二色弯颈象、小叶女贞木蠹象、斜线网蛾等虫分布的限制性因子;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兰圆蚧、八角长足象、卷树叶象等虫分布限制性因子;年均气温是远东杉苞蚧、咖啡黑盔蚧、龙眼角颊木虱等虫分布的限制性因子;日照和降水是角斑绢网蛾、明亮长脚金龟子限制因子,温湿度组合和日照是柳瘿叶蜂分布的限制因子。(5)害虫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受经纬度及气候要素的影响。丰富度与经纬度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为正态分布,并且,丰富度与两者之间都呈正相关性(r=0.139,p<0.01;r=0.231,p<0.01),具有极显着的线性关系。各气候要素下害虫丰富度变化总体上呈抛物线趋势,年均气温在3℃~18℃、或年均最高气温在10℃~22℃、或年均最低气温在-5℃~15℃、或极端最高气温在35℃~42℃、或极端最低气温在-35℃~-25℃、或年相对湿度在55%~85%、或年降水量在300mm~1000mm、或年日照时数在2200h~3200h范围内丰富度都较高。

洪赛华[3]2011年在《萌芽代次对杞柳生长及柳条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杞柳在沿黄淮地区广泛栽培,是柳编的主要材料。杞柳的萌芽代次和萌芽经营方法相差较大,所生产的柳条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系统研究萌芽代次对产量和柳条质量的影响,可为优化杞柳人工林的栽培模式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初步发现萌芽代次对生长和柳条品质影响显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萌芽代次之间叶绿素相对含量、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随着代次增加有下降的趋势,表观电子传递速率第2代比第1代增加,然后随代次增加而下降。(2)不同萌芽代次的萌条平均地径、条高、生物量、单位面积萌条数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第一代的生长指标值最小,第2、3、4代有所增加,而到第6代又下降。(3)萌芽代次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第4代叶面积指数最大,第6代下降。叶面积指数与透光孔隙度负相关。(4)柳条的产量第4代高,第6代下降,1-4代有增加的趋势。但大中小条的分级在第2-4代之间差异不大,但第1代的中小条所占百分比最高。(5)柳条的尖削度在各代次间差异不显着,但整齐度存在差异,第1代最整齐,第3代最不整齐。萌条产生二级分枝的特点差别比较大,第1代产生分枝的比例较高,而且分枝的位置最低,第6代产生二级分枝的位置最高,而且比例也最少。(6)相同粗细的柳条的韧性以第4代最好,第6代有所下降。韧性和基本密度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沂蒙山区杞柳害虫群落结构特征与防治技术研究[D]. 孙运达.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2]. 中国典型农林害虫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要素关系的研究[D]. 李艳. 沈阳农业大学. 2012

[3]. 萌芽代次对杞柳生长及柳条品质的影响[D]. 洪赛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标签:;  ;  ;  

沂蒙山区杞柳害虫群落结构特征与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