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的编辑出版思想_梁启超论文

也论梁启超的编辑出版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出版论文,思想论文,梁启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1)03-0114-03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从早年办《时务报》到晚年主持《庸言》,他主编或参与办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除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外,梁启超撰写了编辑出版学论文30余篇,包括:《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敬告我同业诸君》、《国风报叙例》、《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等,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思想。对于梁启超的编辑出版思想,以前曾有学者论及,但多对他编辑出版思想的消极方面强调过多,对他在我国新闻出版史上的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本文试图补充前人所论之不及和不足。

(一)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

梁启超批评戊戌变法前报刊登载的文章多为低级趣味,无所取义,内容贫乏,“以故报馆之兴数十年,而于全国社会无纤毫之影响”。[1]他主张报刊应多刊载那些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命运、探求救亡图强之道,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的文章。并具体规范报刊文章的内容是:“广译五洲政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详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益,及任事人之艰难经画,与其宗旨所在,而阻挠者或希矣。博收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嫚辱,律法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前耻矣。帝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径,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自大矣。”[2]梁启超自认为他创办的《清议报》有四大优点:一曰倡民权,二曰衍哲理,三曰明朝局,四曰厉国耻,“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神髓,一言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1]1902年,梁启超在任《新民丛报》主编时,为报纸开列了25个栏目,即:图画、论说、学说、时局、政治、史传、地理、教育、宗教、学术、农工商、兵事、财政、法律、国闻短评、名家丛谈、舆论一斑、杂俎、问答、小说、文苑、介绍新著、中国近事、海外汇报、余录。这25项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读者层面包括社会各个阶层,体现了梁启超关于报刊思想内容的总体思路,反映了他对当时客观现实和读者阅读需要的科学估价。《新民丛报》按上述思想内容选材组稿,很受读者欢迎,一时供不应求。在出版《新民丛报》的同时,梁启超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即《新小说》。他认为旧小说多描写帝王宰相、才子佳人、江湖盗贼、妖巫狐兔,与社会现实关系不大,与时代潮流相违背,因而主张改造旧小说。他在《新小说》第1期上撰文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3](P3)尽管梁启超对小说的作用有所夸大,但这段话反映了他想利用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小说改造社会、改造国民的愿望。

总之,梁启超认为报刊文章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要为救亡图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

(二)革新报刊文体,满足读者需要

清代,科举考试是写作八股文,天下读书人竞相练习八股文,遂致思想僵化,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在散文创作上,桐城派古文盛行一时。梁启超攻击八股文不过是“数千年民贼之所以驯伏吾民”的工具;[4](P85)批评桐城派古文“以文而论,因袭矫柔,无所取材;以学而论,则奖空疏,阏创获,无益于社会”。[5]由于旧文体晦涩难懂,脱离广大群众,所以早在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就倡导写新诗,作新文,呼吁言文合一。创办《新民丛报》后,梁启超实践了自己文体改革的主张,不仅自己写文章力求通俗易懂,而且要求其他作者也尽量写得平易朴实;对于一些写得艰深难懂的文章,则以自己的要求加以修改。由于通俗易懂,《新民丛报》上的文章曾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人们把梁启超首创的这种报章文体叫做“新民体”。这种新文体尽管还只是一种通俗的文言体,但有许多新的特点:(1)“纵笔所至不检束”,畅所欲言,肆笔自如;(2)“务为平易畅达”,口语化,大众化;(3)用国外传入的新名词,用标点符号;(4)“笔锋常带情感”,富于感染力;(5)在结构修辞上,常用排比、夸张、比喻。

新文体的运用使一般民众也能看懂报刊上的文章,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面,报刊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超新型报章文体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直到今天,梁启超那种面向广大读者、服务读者的报刊从业态度,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三)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刊影响巨大,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他说:“报业者,实荟萃全国人思想言论,或大或小,或精或粗,或庄或谐,或激或随,而一一介绍之于国民。故报馆者,能纳一切,能吐一切,能生一切,能灭一切。西谚云,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君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1]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梁启超把报刊的职责归纳为“去塞求通”四个字。他针对清末中国社会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愚昧无知的状况,指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上下是把政府的政策“喻之民”,把百姓的下情达于上;通中外是为了“知己知彼”,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后来梁启超又进一步把报刊的职责概括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两个方面。并就此展开了系统的论述。梁启超之所以会产生上述思想,在于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出版自由是梁启超新闻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他把思想、言论、出版的自由看作民主社会建设的基本要素。他说,思想、言论、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世界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1]

认清报刊的职责以后,就应该确定报刊编辑出版的原则。梁启超曾经提出四条衡量报刊好坏的标准,也就是办好报刊的四条原则:一曰宗旨定而高。宗旨是报刊的灵魂。梁认为“为报馆者,不可不以热情慧眼,注定一最高宗旨而守之”。报刊应当“以国民最多数之益”为宗旨,不应该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宗旨要一惯,目标要高远,这样报刊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办出特色。二曰思想新而正。梁启超认为报刊贵在“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使取人人所已知者而敷衍之,则与其阅报,何如坐禅?使拾前之所已言者而牙慧之,则与其阅报,何如视戏?故思想不可以不新”。又说:“交换智识,实惟人生第一要件,而报馆之天职,则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者也。”所谓“正”,就是对各种新思想、新知识要有选择地介绍,要看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是否对国家有利,对读者有益。三曰材料富而当。就是说,为满足社会各阶层读者的不同阅读需要,要选择丰富而恰当的内容登载于报刊上,要使读者“阅一字而得一字之益”。四曰报事确而速。新闻报道准确无误是取信于读者的前提,迅速及时是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梁启超指出:“报之所以惠人者不一端,而知今为最要。故各国之报馆不徒重主笔也,而更重时事,或访问,或通信,或电报,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不惜焉。”[1]

(四)规范论说记事,提高职业意识

梁启超把论说看作左右舆论的关键,他曾提出论说应遵守“公、要、周、适”四项原则:

“第一以公为主。不偏徇一党之私见,非好为模棱,实鉴乎挟党见以论国事,必将有辟于亲友,辟于所贱恶,非惟自蔽,抑其言亦不足取重于社会也,故勉避之。”

“第二以要为主。凡所讨论,必一国一群之大问题,若辽豕白头之理想,邻猫产子之事实,概不置论,以严别裁。”

“第三以周为主。凡每日所出事实,其关于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为国民所当厝其意者,必次论之,或著之论说,或缀以批评,务献刍荛,以助达诚。”

“第四以适为主。虽有高尚之学理,恢奇之言论,苟其不适于中国今日社会之程度,则其言必无力而反以滋病,故同人相勗,必度可行者而言之。”[6](P659~660)

这四条原则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实事求是,有利于国计民生。

关于记事,梁启超提出了“博、速、确、直、达”5条原则。“博”即消息来源渠道要多样;“速”即新闻报道要迅速,要让读者先睹为快;“确”即新闻报道要真实;“直”即忠于实事,无所隐讳;“正”即光明磊落,不揭人阴私,不借端报复。

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梁启超明确表示反对报刊文章的五种弊端:

“记载琐故,采访异闻,非齐东之野言,即秘辛之杂事,闭门而造,信口以谈,无补时艰,徒伤风化,其弊一也。军事敌情,记载不实,仅凭市虎之口,罔惩夕鸡之嫌,甚乃揣摩众情,臆造诡说,海外已成劫烬,纸上犹登捷书,荧惑听闻,贻误大局,其弊二也。臧否人物,论列近事,毁誉凭其恩怨,笔舌甚于刀兵,或扬颂权贵,或曳裾之阶梯,或指斥豪富,作苞苴之左券,行同无赖,义乖祥言,其弊三也。操觚发论,匪有本源,蹈袭陈言,剿撮途说,或乃才尽为忧,敷衍塞责,讨论轶闻,纪述游览,义无足取,言之无文,其弊四也。或有译录稍广,言论足观,汰秽芜,颇知体要,而借阐宗风,不出郑志,虽有断章取义之益,未免歌诗不类之憾,其弊五也。”[2]

这五种弊端,都违背了报刊论说记事的原则。有上述弊端的文章,误导读者,贻害社会,编辑人员应避免让其见诸报刊,或将其修改后才载之报刊。

梁启超强调报刊从业人员的才气学识和道德风范的培养,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决定着报刊是否受读者欢迎。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他说:“彼其造舆论也,非有所私利也,为国民而已。”[4](P241)报刊编辑还要有独立人格,要敢于主持社会正义,敢于与邪恶作斗争。他说:“报馆之天职,在指导社会,矫正社会,而万不容玩弄社会,逢迎社会。”[7]报刊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使社会进步,要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积极角色,而不是相反。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有影响的新闻理论家,也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编辑出版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报刊从业人员,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梁启超作为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由于时代及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他的出版思想中也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他的编辑出版思想,我们不能全盘吸收。同时,他的编辑出版思想中,对编辑出版的内在规律涉及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他编辑出版思想的一个缺陷。当然,我们不能过多地苛求他,因为梁启超在近代史上扮演的主要是一个思想启蒙家的角色,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至于对他编辑出版思想的完善与发展,则是我等后辈应做的事。

标签:;  ;  ;  ;  ;  

论梁启超的编辑出版思想_梁启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